清流客家春節風俗

大三明 發佈 2020-01-18T02:37:27+00:00

●董美娟春節,民間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春節大掃除的習俗。


●董美娟

春節,民間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由過年應運而生的迎春、歡慶和拜年活動,大約從臘月廿五到正月十五。這期間家家戶戶要掃房子、清垃圾、寫春聯、貼年畫等,人們在忙碌又歡快的氛圍中辭舊迎新。

掃塵除穢 臘月廿五正式跨入年界,也叫年假日。田裡該收回的已收回,山上的乾柴也擔到檐下沿牆堆放整齊,就連茅廁、尿桶都要進行全面清理。平常只管農事不問家務的大男子,這時也戴上草帽仰脖踮腳,打掃起屋樑、堂柱、隔子枋(承受瓦片的木板)等高處的積塵。婦女們更是疏通溝渠、清理庭院、清潔家具、清洗被褥和帳,為過吉祥、潔凈的春節,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長輩一邊忙碌一邊念叨:「朝(正)月不洗帔(被子),二月不洗帳(蚊帳)」,客家人過年的習俗,就這樣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地烙在人們的記憶中。

據載,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禮論》中,有「凡內外,雞初鳴……洒掃屋堂及庭」的記事。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春節大掃除的習俗。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枚《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洒掃門閣,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俗話:「廿三廿四撣塵掃土,廿六廿七里外洗個凈,廿八廿九,齷齪沒處躲。」說的都是春節掃塵。

貼春聯掛年畫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春聯是文學的一種形式,也是民俗藝術,其最大特點就是能表達廣大群眾的心聲,春節來臨之際,貼春聯就成了客家人普遍的習俗。春聯從古老的「桃符」演變成托物言志,寓情於景的詩對,讓千家萬戶,深感教益;一些內容豐富,情趣盎然的春聯既體現了作者的智慧,又道出百姓心聲,同時也迴蕩著時代的濤聲。

當對聯貼滿每一根廳堂門柱,便要貼上精心挑選的年畫。年畫也是從古老單一的門神畫演變成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此外,還在門面、灶側、中堂等適當位置倒貼「春」「福」,意在「春到」「福到」。還有用不寫字的短小紅紙條粘貼在一些器具和桌凳上的習慣,這些貼「紅」的習俗是祝福新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送灶神 大多農家在臘月廿五這天大掃積塵,之後大肆清洗,接著宰殺家禽牲畜,煎炸年食。淳樸善良又禮節周到的客家人,生怕灶公灶婆怪罪,廿五一早便對灶公灶婆好話說盡,然後點香燃燭放鞭炮,暫時送灶神回天庭(另有傳說:臘月廿五是灶神回天庭述職及請求玉皇大帝賜福人間的日子),再於除夕早晨恭請灶公灶婆回來安居,好生掌管人間煙火,護佑勤勞善良的客家人。供品大約是兩杯米酒、兩杯茶水、三隻橘子或蘋果、花生、年糕等。

除夕洗債 除夕,稱大年日。這天,要做的事很多,講究也很多。用香藤熬水洗澡是其中之一,曰洗債。早年大山連綿的客家人聚居地,缺醫少藥,而香藤就地取材,煮水洗澡有舒筋活血袪風去濕的功效,洗後使人全身放鬆,也應驗無債一身輕。當然,此債多指錢糧,民間俗話「月小好過年,月大好扯(扯:方言諧音。催促或討要)錢」。意為:年末是廿九時,少一天愁悶早一刻開心;年末為三十,便給債權人多一線討要的希望。可見「債」之難為。於是,在新年到來之際,清債、了怨、還情、報恩等等,乾淨輕鬆過大年,是客家人一大心愿。

鞭炮鳴餐 從除夕至正月初五,長輩總吩咐:吃飯前要燃幾響鞭炮,意在將人間過年的喜訊告知眾神以及列祖列宗,請他們共享豐盛的年食和共度歡快的節日,這樣神靈和祖宗就時時刻刻都在護佑著我們。當然,這期間燃放鞭炮不僅增添節日氣氛,還具有除穢的威力。

押歲和謝歲 這是承啟好年景之意。先由女主人備好香燭鞭炮各兩份,在除夕夜11時許,由男主人分別在灶台、大廳和禾倉間點香三支、燃燭一對、鳴炮幾響,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心中默默祈禱:來年五穀豐登,財源廣進,闔家安康。再將大廳、豬圈、牛欄和禾倉間的燈火點得通明,家人陸續就寢。點歲火的形式也稱押歲,它替代了從前一家老小通宵達旦守歲的過程。然後在正月初五的早晨來一番謝歲,正冠凈手後將年前押下的另一份香燭鞭炮點燃,感謝神靈許諾,祝願新年萬事順意。

炒米笊歲飯 撇開種地說出行,誰都不喜歡下雨天氣,尤其鄉間,山高路滑。我們的祖先也一樣,所以流傳:大年初一早餐必食乾飯,之後每出行萬里晴空。寓意好日子、好時機,好好把握。再者,南方濕氣大,炒米袪濕、味香、色金黃,又寓大年初一吃了炒米笊飯,365天裡沒病沒災,茶飯可口,精神抖擻。

煨火種 除夕這天,大人老是說:那幾桁(根)鑿子樵和茶樵要留到晚上笊歲飯時燒。材質硬,炭火不易息,再用一定厚度的熱灰煨好。大年初一早晨起火不能用火柴生火,要將幾片大小乾柴架在明炭上,用火筒管直接把火吹著。寓意火種得續,繁衍生息。

開大門 準備一串滿地紅大鞭炮,於大年初一吉時開門,傳統習俗,世代相承。臨近除夕,早有人從老皇曆上查找出開門吉時和大利的方向。女主人在除夕夜備好開門祭品和食物:除香燭鞭炮外,還得溫米酒、熱全雞(頭翅尾腳齊全及少許肉塊)。屆時,男主人整裝凈手,春風滿面地點燭燒香,祀灶敬神,供奉祖宗,燃放新年第一響鞭炮。這開門的鞭炮燃放有講究:先在天井處點幾響高升炮向天鳴放,再點幾千響滿地紅鞭炮,主人提著一長串燃響的鞭炮,從大廳出大門,以示除舊;再從屋外入大門至廳堂,以示迎新;剩下的燃放在天井裡,最後一小截從天井扔向高空。然後,以一家之尊,端坐廳堂,享用新年頭一餐:斟一杯米酒慢酌,雞腿或肉塊任挑,捨不得吃的每塊都夾來聞一下,以示吃過。戶主有吃有喝,一家老小肯定少不了吃喝,這就是開門餐的寓意。以示男主人是這個家的領頭羊,地位至尊,敬老護幼樣樣起表率。開門後如果天還沒亮,可以再去睡,但已開的大門不得關閉,只能虛掩。

閒初一。大年初一的吃穿住用全是上年賦予。然而365天的辛勞,使勞動人民對清閒自在有著迫切的願望,那麼,大年初一就享受享受吧!老輩人就說:初一閒,閒一年;初一累,累一年;以此類推:初一閒,閒一生;初一累,累一世。於是,大年初一便成為神聖的一天,不輕舉妄動,不信口開河,不走村串戶,不上山下田等,這都是為著一個美好的願望:清閒又富貴。

即便有著強烈的「清閒」慾望,長輩還是敦促孩子們:早起床,得紅包(收壓歲錢)。不言而喻,遲遲起床,哪怕滿地金銀也會被人揀光。孩子們親眼看到長輩們在除夕夜裡包好一大摞紅包,只要起個早,問聲好,遞杯茶,腰包立刻鼓起來。

拜年 一般初二開始拜年,根據天氣和各家情況自定。首先去奶奶外家給表叔拜年,然後去母親外家給外公外婆拜年,再是其他親戚;新年裡家中最早的人客是族叔伯的女婿或外孫們,若是新婚,就在這天宴請新「姐夫」,宴請族親新娶的媳婦,被請的新婚夫婦都要雙雙對對參加,連同正月來客、族親鄰好,三桌五桌熱熱鬧鬧。給新婚夫婦讓上坐,夾雞腳,席間沒吃的雞腳,還得用紅紙包好帶回家。而早些年出嫁的,已為人妻母的「姑婆大姐」卻要等自家的人客大多招待過後,才敢回娘家住上幾天。早年的拜年禮品可謂千篇一律,紅糖白糖或冰糖,四兩半斤或六兩,里三層外三層地裹,再貼上紅紙條。

金豆茶 在客人喝的茶水裡加入幾粒豆大的金橘,寓意新的一年,日子甜,財運旺。這小小金橘俗稱金豆,傳統製作,滿沾白糖。從大年初一開始,凡首次進入家門者,都能享一杯泡金豆的茶水。無論鄰里、親朋、陌生人,入屋拜年或是聊天寒暄敘話,均待之為客,遞上香甜可口的金橘茶,互道吉祥如意的祝福語。而金豆本身具有通氣消食、生津潤肺等功效,特別適合正月里酒肉頻繁的人們飲用。

來源: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