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從棄婦到商業傳奇,這條路她走了多久?

你好小佳 發佈 2020-02-07T02:51:30+00:00

張幼儀的前半生和後半生是人生的徹底逆襲,逆襲的根源在於她的努力,前半生她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後半生則是全力以赴去掌握人生。

在20世紀,再找出一個比張幼儀婚姻更慘的恐怕不容易吧。

林徽因曾評價徐志摩:優雅善良,總是願意苦自己而不願苦別人。

梁實秋也曾這樣形容徐志摩:他飲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霍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爾打麻將,出牌不假思索,揮灑自如,談笑自若;他喜歡戲謔,從不出口傷人;他飲宴應酬,從不冷落任誰一個。

在朋友眼裡如此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浪漫瀟洒、善良真誠的一個男人,在對待自己的結髮妻子時卻判若兩人,自私冷漠至極,人性中完全對立的兩面在他身上顯露得淋漓至盡。

他是怎麼對待張幼儀的呢?張幼儀曾在回憶錄中這樣記錄丈夫曾經對自己的態度。

「我和徐志摩結完婚,在婆家住了幾年之後,有個傭人告訴我徐志摩第一次看我照片的情形。他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一對新人就此展開洞房花燭夜。可是徐志摩一句話都沒有對我說。所以我也沒回答他。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徐志摩……放假回家之後,對我就比較無禮,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徐志摩從沒正眼瞧過我,他的眼光只是從我身上掠過,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自從我到歐洲以後,我們又自然的成為沒有感情的夫妻。」

「在沙士頓的那一年,徐志摩對我冷若冰霜,不理不睬,甚至叫我去打胎。」

「我懷孕自始至終,一直沒有徐志摩的消息。」

這個別人眼中謙謙君子的丈夫,對待妻子時那種寒徹心扉的冷漠,不知道張幼儀內心需要多麼強大才能承受住這種萬般折磨的殘忍。但張幼儀不但承受住了,還曾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可能永遠沒有辦法找到自己,也永遠沒有辦法成長。

離婚後的張幼儀在絕境中求生,她下定決心今後要靠自己的雙腳站立起來,歷經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好強獨立的她終於從一個隱忍脆弱的「土包子」,蛻變成了一個自尊自愛不依仗任何人存在於世的新時代女性。

01家庭顯赫,卻被棄之如敝履

如此被丈夫捨棄的女子,你可能會覺得她是一個非常不堪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談不上國色天香,但她端莊秀麗,落落大方,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身材不錯,還長著一雙大眼睛,也是被人誇大的。」

而張家的地位如何呢?張幼儀的一個紀錄片中如此講述:

在上海寶山,張家是唯一一家擁有兩頂紅色轎子的家庭,祖上是朝廷命官,轎子是聖上御賜。張幼儀父親是一名醫生,張幼儀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醫生,口碑頗佳,張家家教森嚴,重視禮儀道德。同時眼光開放,鼓勵孩子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

張家有八男四女,一半以上都是上海灘的名人。二哥張君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就與梁啓超結為摯友,後來擔任《時事新報》的總編;四哥張嘉璈是民國時期助興的銀行家,是彼時金融圈裡的實力派,二十八歲便擔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總經理。

張幼儀特別崇拜這兩個知識淵博、見識廣且能力超凡的哥哥,儘管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思想仍然盛行,但她還是力爭能去學校讀書,父母沒有拒絕她,她獲得了非常寶貴的受教育的機會。後來,為了跟徐志摩結婚,她不得不終止學業,放棄即將到手的畢業證,但這段求學經歷對她日後的人生彌足珍貴。

如果沒有這幾年的受教育機會,婚後為了追隨丈夫而遠赴他鄉而後又在異鄉被丈夫無情拋棄的她就失去了立足的資本,她此後的人生也將徹底改寫。

如此顯赫的身家,張幼儀的婚事自然辦得風風光光,為了她到了夫家有地位,不被看輕,她的六哥特地從歐洲采的西式家具做嫁妝,嫁妝之豐厚令人震驚。據張幼儀自己講述,她的嫁妝多到連一節火車車廂都裝不下,她無所不能的六哥特意安排了駁船才從上海運到她夫家。

那時的張幼儀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做好分內的事,孝順公婆,相夫教子,恪守婦道,就一定能收穫幸福美滿的婚姻。而出生於封建大家庭的徐志摩雖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婚姻大事上還沒有自主權,他雖然不喜歡這位在自己眼中有些「土」的妻子,但他聽從父母之命。

張幼儀始終對婚姻抱有極大的期待,如此求上進、聰明好學、見多識廣的丈夫一定會跟自己崇拜的哥哥們一樣未來會大展身手。但作為接受了新思想,追求浪漫和自由的青年人來說,徐志摩對愛情懷有諸多幻想。他非常不屑甚至鄙視包辦婚姻,儘管無從反抗,但他可以用自己丈夫的身份來肆意傷害她。

任何的努力都無法讓他愛她一點,她的心涼透了。


02 囿於執念還是痛定思痛?苦苦守候還是忍痛放手?

張幼儀是一個傳統女性,婚前她母親便給她提了兩點規矩:婚後絕不可以說一個「不」字;不管夫妻關係處理得如何,對待公婆要始終如一。她也正是這麼做的,從來不因為丈夫對自己的冷淡而不尊重他們,在家裡永遠是無底線地隱忍,任勞任怨,但她所做的一切卻始終換不來丈夫的正眼相看。

徐志摩對她的恨在新婚之夜就初見端倪,本該溫柔浪漫的夜晚,徐志摩面有慍色,一臉不悅,他始終沒有對妻子張口說話。在晚年回憶起這段痛苦的婚姻時,張幼儀哀從中來,一籌莫展,懂得如何討好公婆的她卻在如何取悅丈夫方面,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婚後不久徐志摩就出門求學了,從此兩人偶有聯繫,這種交流上的空白可以說貫穿了他們的整段婚姻。寒暑假徐志摩回家,對她從來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即便是後來兒子的出世也未能讓她免於這種傷人的冷漠,她可以贏得徐家除了他以外所有人的尊重和喜愛,唯獨丈夫那顆堅硬的心卻始終未曾對她融化。也許在他眼中,她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自我的女人。

兒子的出世未能讓張幼儀母憑子貴,卻激發了徐志摩遠赴海外求學的意圖。覺得自己傳宗接代任務已經完成的他,父母再也無法阻止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步伐,於是夫妻二人從此咫尺天涯。天南海北的時空阻隔讓兩人本來就搖搖欲墜的夫妻關係每況愈下。海外求學的他從來不會在信中主動提起張幼儀,每次來信只問候父母和兒子。

如此冷若冰霜的夫妻關係最終還是被張幼儀的二哥發覺了,他憂心忡忡,心中早有預感事出必有因,他對妹妹的婚姻當然特別傷心,他擔心是小兩口長期分居才導致的感情疏遠,於是建議徐家二老將妹妹送到國外希望夫妻團圓以盼緩和關係。

張幼儀千里迢迢抵達國外後,本期盼一家三口共享團圓之樂的她瞬間心涼了,在這個名為自己丈夫的臉上沒有半點喜悅,有的只是嫌棄和厭惡。他每天早出晚歸,對她沒有一點溫存,兩人零交流。這樣身居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且對英語一竅不通的張幼儀來說,滿心的委屈和落寞但卻無處訴說。

不久,張幼儀又懷孕了,當她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丈夫時,彼時正處於對林徽因狂熱追求之中的徐志摩立刻說:「打掉,把孩子打掉。」丈夫的反應讓張幼儀瞠目結舌,她頗有幾分氣憤和不解地說:「我聽說有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的冷冷地懟了一句:「還有人坐火車死掉了,難道以後就不坐火車了嗎?」

張幼儀懷孕後不久,徐志摩就無情地消失了,獨守空房的她因為語言不通處境非常艱難,張幼儀甚至想到尋死來一了百了,但人再絕望無奈,也會有無數的理由活下來,她想到了二哥。天無絕人之路,疼愛妹妹的哥哥給妹妹回信:「千萬不要打胎,孩子我來收養。」

徐志摩對林徽因和陸小曼的喜愛有多深,對張幼儀的傷害就有多重。兒子出生一周後,消失已久的徐志摩終於現身了,但這次他不是來看自己剛出世的兒子和剛經歷過分娩之痛的妻子,而是帶來了一張離婚協議書和一封信。信中寫道:

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啊,在他眼中,為了真幸福、真戀愛去奮鬥遠比關心襁褓中的幼兒和剛分娩的妻子重要的多。在被逼著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時,張幼儀弱弱地說:我想先等我的父母批准這件事。徐志摩急促地說:不行,我沒時間等了。林徽要回國了。

其實,張幼儀如果不想離婚,她是有辦法保住這段婚姻的,但這個過往被自己最愛的男人深深傷害過的她決定從離婚之際起不再做婚姻中忍辱負重的那個附庸品了,她下定決心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闖未來。

自此,這段沒有愛只有軀殼的婚姻終於瓦解,而兩人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對依據《民法》離婚的人。很多人說徐志摩是一個為了反抗舊倫理而敢作敢當的勇敢者,但這種讚譽的背後是一個女人日夜的哭泣和心痛,更是對自我的極度懷疑和否定。

03 在愴痛中破解成蝶

離婚後的張幼儀一邊獨自撫養兒子彼得,一邊在德國高校進修。但心痛的是,彼得三歲那年就夭折了,接連遭遇婚變和喪子的張幼儀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她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毅然決然選擇回國發展。

這一路跌跌撞撞,並沒有磨滅掉張幼儀對生活的熱情,她化悲痛為力量,以超出常人的堅韌、刻苦,把自己前半生所有的經歷化作自己強大的養分,活出了一個傳奇的人生。

回國後的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憑藉四哥強大的人脈讓一度瀕臨倒閉的銀行走出困境。她兢兢業業、低調勤勉,很快就對所有業務牢記於心。超負荷地工作還不夠,她晚上還要系統地學習文化課,以補上自己短缺的一面。

上帝為她關上了婚姻那扇門,卻為她打開了事業的窗。沒多長時間,她的事業就做得如火如荼,不但讓自己所領導的銀行開始盈利,還創造了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的業界奇蹟,她在金融界屢創佳績,成了當時領域內叱吒風雲的人物。後來她還創立了雲裳時裝公司,公司一度成為上海最高端生意的時尚匯聚地,徐志摩後來的妻子陸小曼等名媛都在那做衣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離婚後她和前夫的關係反而改善了,一向孤高自傲、對她冷漠厭惡的徐志摩反而開始稱讚她「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人,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卻有通道。」


我時常在想,如果張幼儀自始至終抱有舊道德舊倫理執意不離婚,等待她的可能是另一出婚姻悲劇了。但她在人生的重大轉折時刻,沒有抱怨困境,而是選擇了自立自強,採取積極的行動,用實力去真正贏取人生的尊嚴和自我。

而縱觀同時代的女子朱安,同是從小被教育成一個符合傳統要求的典範:溫良賢淑、恪守婦德,她選擇了不一樣的生活。守著四十多年無愛的婚姻,以為總會熬到頭,但沒想到卻葬送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魯迅沒有休妻,但對她也沒有一點溫存。後來魯迅有了許廣平,她仍然守著他們殘缺的婚姻,很多人會詬病魯迅無情,但是問題只單方面出在魯迅身上嗎?在出國進修前,魯迅就經常給家裡寫信讓朱安多識字多讀書多學習知識,還要求她把小腳放了。可是他在日本留學七年,她還是固守著自己的老一套觀念,依舊沒有什麼長進。在她的意識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識字放腳是離經叛道,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如何能忍受得了這種在他眼裡十分迂腐的思想?思想的不一致,三觀的不合,讓他們本就脆弱的感情跌到冰點。

反觀張幼儀,在艱難的處境中讀懂了命運,明白了自己婚姻悲劇的原因所在。她終於懂得,過去在婚姻中的隱忍和停滯不前,令她失去的不是丈夫,而是自己。


一次失敗的婚姻,對朱安來說,是堅守四十年的錯誤,而對張幼儀來講,是一次破繭成蝶的蛻變。

她敢於同命運抗爭,儘管終究還是要活在時代的漩渦里,她自始至終非常清醒,她知道時代的風往哪兒吹,也一直堅守著前進的方向。

張幼儀用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即使被拋棄,只要堅忍地向前,照樣可以活得風生水起。獨立,是一個女人的底氣,也是贏得男人尊重和欣賞的底線。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參與戰鬥,做自己人生的領航者。

張幼儀的前半生和後半生是人生的徹底逆襲,逆襲的根源在於她的努力,前半生她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後半生則是全力以赴去掌握人生。

一段失敗的婚姻可怕嗎?可怕,但也沒那麼可怕。你經歷過最扎心的疼痛,最委屈的隱忍,最無力的掙扎,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希望,余後人生若再碰見這類的考驗,還能過不去嗎?愛情不是救世主,婚姻更不是。如果沒有看向未來的眼光,沒有獨立於世的果敢,沒有在漩渦中前行的毅力,人便只能在婚姻的不幸中能黯然神傷。

失敗的過去不可怕,怕的是你不朝向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