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香艷的背後,充滿了人最真實、最醜陋的慾望和人性

十三小姐 發佈 2020-02-07T21:09:15+00:00

古希臘人曾對人的感官世界進行過分級,嗅覺屬於較為低級的感官世界。可在電影《香水》里,嗅覺卻具有比視覺更高級的觀察。


古希臘人曾對人的感官世界進行過分級,嗅覺屬於較為低級的感官世界。可在電影《香水》里,嗅覺卻具有比視覺更高級的觀察。

《香水》是根據德國作家派屈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作者以1738年的巴黎為背景,以氣味為色調,以格雷諾耶短暫的一生為走向,以他敏感的嗅覺為線索,描繪出一個慾望百態的氣味王國。

氣味代表了生命,人有氣味,城市也有氣味,可作者筆下的巴黎瀰漫了臭的味道。

"法國的各個城市包括最繁華的巴黎到處都瀰漫著刺鼻的類似地獄一般的臭氣,食物和屍體腐爛的臭味、潮濕的房間和衣物散發的霉味、屠宰場飄出的血腥味,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的味兒。"


而主人公格雷諾耶是一個沒有氣味的人,沒有什麼氣味——沒有人味,所以他註定被疏遠。但他嗅覺卻異常的敏感,敏感到可以透過人的皮膚,嗅到人的內心深處。

美國小說家約翰·厄普戴克曾稱《香水》是"氣味重構的世界"、是"迷人的致命一擊"。聚斯金德為我們構建了一個不同與以往的嗅覺世界,通過"香水"這把鑰匙,打開人類心中最真實的慾望、最醜陋的人性和面孔。


01 慾望是驅使人前進的動力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慾望論提到人類是擁有豐富慾望的群體。

在《香水》中到處都瀰漫著"慾望"的味道,每個人的慾望就像巴黎瀰漫的臭氣一樣揮之不去。

世界文學領域裡的吝嗇鬼形象有很多,如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吝嗇鬼》中的阿巴貢、果戈里《死魂靈》里的普柳什金、還有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們共同點——金錢的奴隸。

在《香水》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金錢奴,比如不符合正常人情感本能和行為的看護員加拉爾夫人,她對自己所哺育的嬰孩沒任何疼愛之情,在她的眼中只有錢,賺錢的慾望驅使她所有的行為。

而她賺錢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想死後和那些窮酸的人葬在一起,她害怕自己死後被扔到萬人公墓。在原著小說中這樣描述加拉爾夫人的慾望:

"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有保障的單獨的死。"

還有香水製造者巴爾迪尼絕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吝嗇鬼,他擅長精打細算、喜歡逢迎拍馬。他收徒弟不是為了傳承技藝,而是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使自己賺取更多金錢和名譽。

此外,作品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人物形象如參議員安托萬·里希斯、埃斯皮納斯侯爵、寡婦阿爾努菲夫人以及皮革製造者格里馬等等,他們都算著自己的小算盤,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半點溫存,存在的只有利益與慾望。

而主人公格雷諾耶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環境中,他之所以能夠生活下去也正是慾望的驅使。是慾望讓他看到了自身的價值與生存的樂趣。

在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和特殊技能後,他唯一的慾望就是掌握製造香水的技術,讓自己成為"香水大王"

在強烈慾望的促使下,他瘋狂地收集各種各樣的氣味,在這個過程中他變得更加貪婪,他想"把世間所有被釋放出來的氣味一併占為己有",不管遇到何種香味他都不會放過。在原著中寫到:

"他不挑三揀四,他不能區別那些被人通常稱為好聞與難聞的氣味,他還達不到這一步。他深色貪婪,他追求的目標是要完全占有這個世界所提供的與氣味有關的一切,唯一的前提是,它們必須是新的氣味.......................一切的一切,他都囫圇吞下,吸入體內。"

在他遇到少女時,少女的體香是他之前"聞"所未"聞"的,他為之著迷和陶醉,面對這樣一種迷人而又聖潔的體香,格雷諾耶感到以往聞到的香味都是不值一提、毫無價值的,他發誓一定要嗅足它,占有它。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休•麥凱在《慾望心理學》中寫到:

人總是渴望得到更多的東西,當你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時,你會想做第二次、第三次。當你擁有你喜歡的東西時,你會想得到更多。人類對感覺良好的任何東西的慾望似乎都是無法滿足的:性、錢、食物、權力、書籍、笑聲、音樂、服裝、汽車、旅行、教育以及合法的和費合法的藥品——包括各種類的興奮劑和安慰劑。


人總是欲求不滿的,這種貪慾心理使格雷諾耶喪失了作為人僅存的那點善良,為占有那聖潔的香氣,他不惜殺害了 26 位妙齡少女,提取香氣。

這種殺人行為在格雷諾耶眼中只是很正常的行為,少女的生命只是他用來取香的一種工具而已。而格雷諾耶對氣味的獨特敏感又正好被資本家們所利用,成為資本家撈金慾望的工具。

在刑場上討伐者們嗅到香水所散發出的香氣,他們迷惑而群交的場面更是作者對"最底層的慾望"的升華與極端表露:

一小瓶香水,看似平常簡單,卻擁有釋放人最原始慾望的能力。眾人因具有慾望而變得愚昧,又因想滿足慾望而做出痴狂的舉動。

此時,格雷諾耶實現了自己對香味世界的終極征服,擁有了征服世界的能力,他僅僅用一滴香水便能操縱眾人並實現自己的慾望。


02 向死而生

生老病死是人的新陳代謝規律,死亡更是世間萬物都無法逃避的環節與最終歸宿。我們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死亡",可以說"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

比如,在哲學研究中,死亡一直受到哲學家們的青睞。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便認為哲學的定義是"死亡的準備",西塞羅則更明確斷言:"哲學即是死學",以至於叔本華在歸納歐洲古典哲學對於死亡問題的思考時竟說:"如果沒有死亡的問題,哲學恐怕也就不成其為哲學了。"

聚斯金德在《香水》中也毫無掩飾的向我們展示死亡。透過死亡,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陋。

聚斯金德筆下的格雷諾耶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角色,他不但是魔鬼、死神的化身,還是不死的代表。


格雷諾耶一出生就將母親送上了斷頭台。他出生在巴黎一個極度髒亂的魚攤邊,可能一出生就被母親丟棄的不甘,便產生了強烈生的慾望,他用盡全力哭了起來,正是他的一聲啼哭出賣了自己的母親,使母親因為多次殺嬰罪被判處死刑。

而死神又以好朋友的身份陪伴著格雷諾耶成長,凡是他所在之處都能聞到死亡的味道。

格雷諾耶就像死神一樣給那些認識他的、不認識他的人帶去了災難和不幸,比如加拉爾夫人、皮革製造者格里馬、教會他製造香水技術的老師巴爾迪尼和德魯,最後都不得善終。即使在他離開之際也將別人的生命一併帶走。

可格雷諾耶在給別人帶去痛苦、帶來死亡的同時仿佛又證明了自己具有不死的能力。

剛出生就被母親隨意地丟棄在骯髒惡臭的魚攤垃圾堆里,沒死去,在育嬰所里多次被其他孩子置於死地,每次他都能躲過,存活下來,他好幾次跨進了死亡的門檻,但卻總能奇蹟般的倖免於死。

格雷諾耶從一出生就適應了這骯髒的環境,在他的世界裡既沒有對生的快樂,也沒有覺得生死的恐懼,正如原著中所比喻的:

"他就像有抵抗力的細菌一樣頑強,就像一隻扁虱那樣靠一滴血就能維持幾年的生活。"

聚斯金德勾畫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極端冷酷和殘忍的資本主義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沒有一點溫情,存在的只有利益與慾望。

格雷諾耶就像魔鬼一樣,令人感到厭惡和恐懼,也正是因為他身上沒有氣味,所以他人無法感覺他的存在,就像人們無法預知死神的來臨。

但他為了給自己製造世間最完美的香水,使自己也具有氣味而殺害了26位無辜少女,有可能他這樣做的目不僅僅是想擁有奇特無比的香味,更重要的是他想真正的生,真正的活!成為一個有氣味——有人類味的人。

就像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認為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向死的存在,生存意味著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種方式。

格雷諾耶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是邪惡力量與醜惡的化身,可他是我們現代社會中人性缺失現象的集中體現,有可能作者是想向我們警示:人性的喪失是一件極度可怕的事情吧。


參考資料:

  •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 《西方文學中死亡敘事的審美風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