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到底敗在誰的手上?這個皇帝一直被吹捧,但他的責任卻最大

山川文社 發佈 2020-02-07T22:58:01+00:00

清朝入主中原後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穩住局勢,平定天下,之所以能夠造就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繁華,除了康、雍、乾三位帝王各個都雄才大略外,與他們善於選擇繼承人也是分不開的。

清朝入主中原後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穩住局勢,平定天下,之所以能夠造就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繁華,除了康、雍、乾三位帝王各個都雄才大略外,與他們善於選擇繼承人也是分不開的。皇位繼承者關乎國祚,絲毫馬虎不得。

不管是肅清吏治的雍正,還是開疆拓土的乾隆,都是上一任皇帝皇帝精選出來的最佳接班人。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如日中天的清王朝卻在嘉慶帝即位後逐漸走了下坡路。嘉慶是清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乾隆帝欽定的接班人。遍觀與嘉慶皇帝相關的所有史料,他行事沒有絲毫的荒淫、昏聵,反而是一個溫厚、勤政、簡樸的君主。後世史學家評價起嘉慶帝來,也都是不約而同地說他「平庸」。

那麼,老謀深算的乾隆帝為何會把皇位傳給這樣一個「平庸」之人呢?

乾隆帝享年近九十歲,一生育有十七個兒子。其中,嘉慶帝永琰只不過排名第十五,而且,是庶出。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永琰當皇帝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乾隆帝在開始的時候也確實沒有考慮他。但令乾隆沒有想到的是,前十四個皇子中的八個都相繼去世,他非常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命不長久。如此一來,乾隆帝不得不從剩下的幾個皇子中選擇接班人。

他思索再三,將目光放到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身上。這兩個皇子中,永瑆行事果敢,非常有主見;而永琰則寬厚有餘,靈動不足。當皇帝不比其他,不是一團和氣就能夠服眾的。當時,很多大臣都認為永瑆更適合這個位置。但是,乾隆皇帝還是堅持立永琰為太子。乾隆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皇太子不能阻礙他對皇權的掌控。

儘管,乾隆曾經當眾立下「不敢和祖父康熙帝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當他禪位之後,仍然想盡了各種方法來掌控權力。在他看來,自己只要活上一天,就絕不允許別人奪走自己的權力,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生怕有膽有識的永瑆會在自己退位後染指皇權,於是,便堅定地選擇了永琰做繼承人。永琰當了皇太子之後,果然對乾隆帝唯唯諾諾,對朝政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干預。

乾隆見此,在退位的同時更加有恃無恐地下旨道:「如果國家出現了大事,或者是任用官職上面出現了問題,朕是絕對不會置之不理的。」嘉慶元年(1796年),嘉慶皇帝已經登基,但退位後的乾隆仍然堂而皇之地自稱為「朕」,把自己下達的旨意稱為「敕旨」。清廷鑄造錢幣時,「乾隆通寶」的錢幣仍然在繼續鑄造。除此之外,他還占據養心殿不走。

甚至,在朝鮮使者前來拜見的時候,乾隆帝得意洋洋地說道:「朕雖然退位了,但國家大事還是要朕來辦!」直到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崩,嘉慶帝開始親政。二月,他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力戒欺隱、粉飾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卻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嘉慶帝在位的時候雖然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並不是一個「昏君」。他自幼喜愛讀書,十三歲的時候便已經通曉四書五經。在遊手好閒的皇族子弟中,這樣的資質無疑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的優點主要在於「亦步亦趨」和「堅持仁孝」上。如果,大清的江山十分穩固,那麼,嘉慶帝當一位高高在上的太平君主自然毫無問題。但是,乾隆後期的時候,國家的很多問題都已經暴露出來了。

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土地兼并、農民起義……任何一方面解決不好,造成的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嘉慶十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衝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

而這些問題想要得到解決,靠嘉慶帝這位守成君主是萬萬不行的。果不其然,嘉慶帝即位後,曾經如日中天的大清帝國只能在衰敗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為了建立更多的功勳,不斷地發起戰爭,將原本強盛的大清折騰出了危機。可是,這位好大喜功的帝王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堅持認為自己留給後代的還是一個強盛無比的帝國。

之後,不斷出現的農民起義,西方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都沒有讓他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這種對局勢的錯誤認識,直接導致了他在接班人問題上的錯誤選擇。將祖宗的基業傳給了「老好人」嘉慶,使「嘉道中衰」無法避免地出現,最終,使清王朝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與其說大清帝國壞在嘉慶帝手上,還不如說是壞在自私自利的乾隆帝手上。

參考資料:

【《清實錄之嘉慶朝》、《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列傳一百二十七》、《十二朝東華錄(嘉慶朝)》卷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