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北宋邊疆戰略的失敗使得自己陷入困局

歷史小凡 發佈 2020-01-04T01:30:30+00:00

導語:每個時期,因為所處環境,處理方式等方面不一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局勢的複雜性。

導語:每個時期,因為所處環境,處理方式等方面不一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局勢的複雜性。而西夏國從出現,到後來能夠在亂世之中走向強大,並且與中原正統王朝宋朝能夠進行長達多年的對峙,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時間段造成這樣局面的,除了西夏自身的實力之外,宋朝的對外策略也是促使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西夏雖然說得到了壯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在土地,資源,軍事力量上能與宋朝有持久戰爭的能力,只不過在那樣一個時期,北宋王朝的策略失誤,使得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北宋在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後,少數民族政權在北方崛起,形成了對於宋朝極大的威脅,遼國。也正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北宋在對於邊西夏的策略失誤上,使得西夏在一點一點壯大,最後難以收服。

定難軍節度使,党項人的割據

唐朝在中原古代歷史上可以稱讚其為最開放包容的時代,對於少數民族部落吸收並納,同時任用少數民族將領。即使到了唐朝末年,這一開放包容的風氣任然存在,唐僖宗時期,爆發了真正使得唐朝走向滅亡的黃巢起義。當時唐僖宗下達天子詔書,讓各地軍隊鎮壓起義,進京勤王。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時任宥州刺史的拓跋思恭因為鎮壓有功,成為了定難軍節度使,又因為他功勞出眾,唐僖宗特賜這位少數民族將領為李姓。党項拓跋氏開始在夏州建立政權,拓跋思恭的後人便以李為姓,党項人也開始了自己的蕃鎮割據之路。

唐朝晚期,藩鎮割據情況極為嚴重,而做為一方割據勢力的定難軍節度使自然也在其中。這個党項族李氏所割據的地方既有自己的軍隊,同時政權相對獨立,在沒過多久的發展便形成了以夏州為中心,輻射綏州、宥州、銀州的勢力集團。隨著後來軍閥混戰,党項人又奪取了靜州,就這樣西夏政權最為核心的"定難五州"就此出現。軍閥混戰的面使得唐朝朝廷無暇顧及這個在西部慢慢壯大的党項族。加之當時定難節度使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使得他的實力在亂世之中開始逐漸壯大。

到了後來五代十國期間,中原更為混亂,朝代更迭極為頻繁,各種勢力在中原地區不斷崛起又消失,這也給予了偏居西北一隅的党項人一個發展自我的機會,党項人便開始了它崛起的腳步。到了北宋初,党項拓跋部就已經成為了西部地區最大的勢力集團,而拓跋部自從被賜李姓以後,便開始改為李氏。當時北宋在中原的強勢崛起打碎了党項人意圖入主中原的計劃,實力不足以與北宋對峙的党項李氏,向北宋俯首稱臣。

北宋政權的建立,收復定難五州

公元960 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後周在周世宗柴榮的治理下國力強盛,掃除戰亂之勢早已突顯,而趙匡胤兵變成功接收了後周的勢力。後來趙匡胤建立宋國,而党項人自知實力不及,党項人首領李彝殷便重新稱呼自己為定難軍節度使,同時向北宋表示誠服。

趙匡胤做為北宋帝國的建立者,自然胸懷大志,有再創漢唐盛世的意志,所以在於契丹部落交好以後,北宋與契丹開始兩面夾擊北漢政權,北漢就此覆滅。而北宋擔心就燕雲十六州問題於遼國爆發戰爭,所以北宋一直在隱忍。北宋政權初建採取的策略是先穩定國內政局,削弱各地藩鎮割據勢力,而定難五州,以及定難節度使便成為了這個政策的對立面。党項人知道自己可能成為了北宋眼中的一個威脅以後,多次上書表示真心誠服,絕無二心。還在對燕雲十六州耿耿於懷趙匡胤對於党項人採取了和平處理的方式。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也採取了他兄長宋太祖的策略。

於公元979年北宋消滅了最後一個中原割據的北漢政權,中原地區可以說徹底被北宋所掌控。國內局勢的穩定,以及對遼國以簽訂契約的方式暫時議和,這時候的定難軍便成為了宋朝統治者最為棘手的問題。加之當時定難軍李繼筠卒,其弟李繼捧嗣位定難軍節度使,使得定難軍爆發內亂。這對於趙光義而言,是成功解決定難軍勢力的絕佳機會,當時,李繼向宋朝獻出了自己統轄的地方,這使得趙光義極為高興,停止了對党項人發動戰爭的想法。

在公元在982年的時候,趙光義為了控制党項人首領,將他們的拓跋家族強行遷入到了北宋都城之中,在天子腳下被密切監視。而當時在夏州的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覺得獻地降宋並非明智之舉,並聯合党項貴族毅然反宋。雖然定難五州大部分已經被北宋掌控,但是定難軍卻依舊在李繼遷的手中,隨著他反宋,北宋的西北邊陲便顯得岌岌可危。

李繼遷反宋,卻又多次被招安

李繼遷最先舉起了反宋的旗幟,可是由於自身勢力的薄弱,即使有定難軍握於手中為無法與北宋採取硬碰的方式。所以在開始之時,雖然反宋,不是偷襲北宋邊陲,但是皆屬於小打小鬧罷了。甚至於李繼遷在某個時期內又起向宋朝俯首稱臣,保存實力的想法。而這一想法也在《西夏書事·卷三》記載中得到了證實。當時北宋意圖以招安的方式將李繼遷招安,讓他留在汴京,李繼遷卻表明自己願為北宋鎮守邊疆。

而正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北宋統治者做出了在邊疆經營策略上最嚴重的失誤。趙光義以及一眾大臣,取消了對定難軍所占有之地通過戰爭收復的決定。轉而希望通過招安解決這一問題,趙光義這種幻想實施起來的策略便是對李繼遷實行招安政策。雖然李繼遷開始不同意,但在於北宋軍隊小規模的碰撞之後才發現自己不敵,所以轉而釋放求和姿態,另一方面又與契丹暗中勾結,攻擊北宋。這種 "和""戰"隨機切換的狀態,在西夏建國以後曾與北宋之間多次上演。

終於這一策略帶來的惡果在公元985年開始顯現出來。李繼遷經過幾年的招兵買馬,定難軍勢力有在暗中壯大,到了那時他便起兵造反,帶領定難軍以突襲的方式將銀州守軍打得措手不及,並且成功占領了銀州。就此北宋與党項人徹底決裂,李繼遷擔心遭至北宋的報復,為了穩固政權,他又像遼國俯首稱臣,希望遼國在北宋攻打自己之時能夠出兵援助。

李繼遷就這樣一直這樣與宋朝戰戰和和,同時不停的在遼,宋之間臣服。而宋真宗時期,再度推行招安之策,使得李繼遷重新擔任定難軍節度使,重新執掌定難五州。而李繼遷也並沒有就此消停,他不斷的投靠北宋或者遼國,來尋求自己的苟全。

李元昊建國,北宋西夏徹底決裂

李繼遷反反覆復的反叛與主動表示歸降,早已經表明了他是個城府極深,且志不在此的人。宋朝統治者也並非不知定難軍始終是個威脅,可惜宋朝對於定難軍的處理態度搖擺不定,這給足了定難李氏發展自身的機會。

果不其然到了公元1003年,定難軍勢力不斷壯大,宋庭為表安撫便設置都西平府。自定難軍的勢力範圍開始不在局限於定難五州之內,向東向西再度擴展,為後來建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一個部落的崛起自然離不開一個才能出眾之人,定難軍在首領李德明比較賢能的治理之下,部落勢力大幅度增長,河西走廊幾乎落入党項人的掌控之中。此時的定難軍對宋、遼雖然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派勢,已經有了建國的前兆。

到了公元1038年,定難軍新新首領李元昊改制稱帝,建立西夏國。從此西夏國徹底與宋朝對峙,原本屬於北宋的西北地區,徹底獨立出去,西夏也開啟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並立近兩百年的局面,知道蒙古鐵騎的到來才結束這一局面。

結束語:西夏國的建立其實北宋搖擺不定的邊疆政策為西夏的誕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宋朝策略上的失衡,使得將重心擺在了與自己國力相當的遼國之上,而過分忽略了党項人在暗中韜光養晦這一舉動。北宋不斷的招安政策,而捨棄了最佳一舉剷除定難危機的機會,直到李元昊正式建國,終於尾大不掉。

從宋朝整個局勢上而言,其實自北宋建立開始,宋朝對於少數民族勢力採取的一直都是戰與和並持的方式,其中和為主,戰為輔。並且其實北宋對於西夏勢力的放縱,是它試圖通過西夏來維繫宋遼的平衡,雖然說這也確實維繫了一段時間的平衡,但也給北宋樹立了一個敵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