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新作,觀眾不買帳,但我想說:愛情是一件很美的事

何止電影 發佈 2020-01-04T01:57:55+00:00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回憶亡妻著《項脊軒志》,文章里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寥寥幾句,寫盡了對亡妻的懷念。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回憶亡妻著《項脊軒志》,文章里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寥寥幾句,寫盡了對亡妻的懷念。


電影《只有芸知道》也差不多是這樣一個言簡意賅的故事,沒有大起大落,甚至沒有刻意製造淚點與笑點,這部片子是不迎合市場的,只是對美好愛情的一個簡單純粹的記錄。


該片講述了的男人隋東風與妻子羅芸15年相濡以沫,在妻子中年去世後,替她完成遺願的一段旅途。


電影在播出後,馮導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封長信,是一位老人家看完電影,寫給已故老伴兒的。


我們普通的日子總少不了艱難困苦,可美好純凈的東西永遠值得被記錄下來。


治癒,是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開頭,隋東風總是做夢,夢到與亡妻相見,夢裡,他的妻子羅芸就如往常一樣,說話、整理家務。每當夢醒時分,只剩隋東風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屋子裡悵然若失。

長達15年的陪伴,被拋下的那個人,是很難度過痛失伴侶的那段時光的,所以只能以小小的信念來支撐著自己,比如,羅芸相片前的那個戒指。


"如果你回來了,就動一動那個戒指吧。"


為了治癒這份痛,隋東風背著包,帶著妻子踏上了替妻子完成遺願的過程。


隋東風與羅芸曾經相知、相愛、相許的十多年,就在這場旅途中,一一呈現:僻靜小鎮,中餐館、被網友戲稱為"紐西蘭旅遊觀光MV"的自然風光、山坡老樹的閒暇時光、愛人朋友以及寵物狗的陪伴、說是歲月靜好,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隋東風,原本是一個在紐西蘭漂泊求學的年輕小伙,雖考上了當地的音樂學校,但湊不齊高昂的學費,暫時找了份送快遞的工作維持生計和湊齊學費,為人風趣幽默,小技能很多,笑容陽光溫暖實誠,並且樂於助人。


他和女生羅芸租住在同一棟別墅里,共用一個衛生間和廚房,雖然互相留過抱怨對方的小紙條,卻沒有正式見過一次面。


終於,在一個公共的休息日,隋東風在院子裡幫房東清理雜草樹葉,此時羅芸從屋內走出來,白色長裙飄飄,披肩的長髮,淡雅的氣質,隋東風對羅芸一見鍾情,隋東風的長笛,也讓羅芸對其心生好感。


他們在此風雲際會,兩人很快從相識到相知,最終在房東林太的撮合下,隋東風對羅芸告白,兩人結婚。


婚後夫妻倆搬到了紐西蘭的克萊德,經營著一家中餐館,有一個得力的助手梅琳達,收養了一條十分聰穎的狗叫布魯,夫妻倆的感情也非常甜蜜。


後來,羅芸意外流產,布魯也因癌症死去,數年如一日的日子,讓羅芸有些厭倦。


她嚮往店裡的服務員梅琳達,可以自由生活,去世界各地遊學旅行。


所以羅芸在極光之下許願,讓餐館被大火燒毀,可當參觀真的被大火燒毀後,看著難受的隋東風,羅芸卻心裡滿是對丈夫的虧欠。


好在兩人終於被迫放下所有羈絆,返回奧克蘭,過上一段沒有羈絆的自由日子,


可不久後羅芸就病故了,影片中對羅芸死亡的刻畫並沒有鋪陳太多,是一種很有生活感的無痕處理,只是一個人陪著另一個人,偶爾說幾句話。


而這也是我們,與身邊親人好友,將要面臨死別前的一種很真實的狀態,經歷過的朋友們就能知道,有些事對於我們真的是:尚有些仗,全力亦打不上。


無聲、靜默、偶爾說幾句,才是最後歲月里的常態。


當他終於完成了妻子骨灰的安置、以及妻子對藍鯨的執念,也逐漸知曉了妻子內心的秘密:對自身生命的不安全感和對自由的嚮往。


整個敘事口吻和影片基調,以一個很平靜的口吻娓娓道來,影片故事本身並不複雜,真實的人物原型,極盡平淡樸實的瑣碎生活,沒有出軌外遇,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他們相愛如初戀,直到疾病最後將他們分離。



令人惋惜的是,兩人確實非常愛彼此,相濡以沫十五年,卻不曾真正了解對方,讀懂對方。


兩人都做著自以為是的妥協和付出,羅芸以為放棄自由陪著隋東風就是她的愛,而隋東風以為給羅芸物質上的穩定才能給她安全感。


對於羅芸來講,她是和常人不同的女子,她被醫生宣布只能活20年,後來活下來的日子,對她而言就是上天的恩賜,她對生命是沒有安全感,因此她珍惜愛,比起常人她更不易在乎身外之物,更在乎的是生命體驗。


之前《無問西東》有一段台詞: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而對於羅芸來講,她是一個提前了解了自己人生的人,她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會更渴望自由,渴望嘗試更多屬於人生的經歷。


隋東風是一個有擔當的好男人,在婚禮酒席上,他當著媒人林太的面,向羅芸承諾——隋東風對羅芸表白:"以後我喝白開水,你就喝酒;我吃飯的時候,你吃肉;我吃肉的時候,你吃燕窩。"


他沒有說"我愛你",而是告訴她,在未來的日子裡,你永遠擁有的是我們家最好的東西。


在之後的婚姻生活中,他也是這樣做的,他聽到妻子夢到鯨魚,偷偷買下一整塊鯨魚廣告牌放到床頭給妻子驚喜,他知道羅芸缺乏安全感,他覺得能給妻子安全感的,就是林太所說的車子、房子和生意,所以,他決定盤下一家餐館,盡心盡力做生意掙錢。


可當羅芸還是不開心時,他卻把這份不開心繼續歸因到車、房、生意的物質程度還不夠,卻從不去問羅芸缺乏安全感的根源所在。


對於羅芸的遺願:對於鯨魚的執念,對羅芸而言,是羅芸腦海里平靜和自由的化身,開始是因為一場車位之爭未能如願,後來,因生意牽絆不能如願,他以為羅芸只是想看鯨魚,其實是羅芸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少些束縛,多些自由,再多看些美好的事物,再多擁有些美好的記憶。


而羅芸,其實也不太懂隋東風。


隋東風本是北京文工團的長笛手,求學追尋藝術夢想是他的原本目標。


但他是為了讓羅芸,讓她能擁有普通人以為的安全感,放棄了自己音樂夢想,踏踏實實開餐館賺錢,可是羅芸怕給他太多的擔憂,也始終沒有告訴他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夫妻倆一起經營餐館,一起旅行,一起養狗,一起經歷失去狗的痛苦,一起面對吸過毒持槍吃霸王餐的流浪漢,毫無疑問,他們是相愛的。


但這十五個年頭,他們為愛彼此不斷退讓、隱忍。他們的愛旁人看起來很舒服,可他們自己愛起來卻未必舒服。


因為相愛不是相互囚禁,而是相互成全。


婚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經年累月,相互自以為是的忍讓並不能讓婚姻越來越幸福,不能讓彼此在婚姻中保持坦誠,只會讓愛越來越沉重。

能夠走到頭的夫妻,都是靈魂自由的個體,他們相互依附,也相互獨立。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就是一個自己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每一段婚姻,最好的狀態,應該是在藉由對方,來完成對自我的救贖和認知,而不是去一味隱忍自己,去替對方實現他所謂"對你好"的意願。


房東太太那句"半路留下來的人,苦呀"充滿了宿命感。


因為我們每個人終有一天都將成為被別人半路留下的人,也會成為把別人留在半路的人。



宮崎駿說,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導演採用了大量的旁白、倒敘、插敘等方式,將男女主人公跨度十五年的愛情給細緻地還原了,在影片的視聽層面,恬靜的曲調,大量的空鏡頭、延時的運用、完整地展現出了男女主角那段歲月靜好的時光。


當然,影片的情感傳遞略顯單薄,這樣的平淡溫暖的故事並非不動人,只是電影呈現出來的略顯蒼白,沒有一點菸火氣,他們的日子在我們看來太簡單太順遂,是一場意象中的"詩與遠方"。


對於踏入社會的很多人無法共情,幸福的底色是悲涼,沒有經過痛苦所感知到的幸福其實是一種淺薄的幸福,而影片恰好呈現了一場沒有悲涼底色的甜蜜愛情,這就導致了男女主角之後的傷春悲秋,都顯得有些矯揉造作。


所以即使後來馮導用一場生硬的癌症將這種完美的愛情撕碎給別人看,但是因為這種完美的愛情根基不穩,即使將它撕碎也沒達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因為觀眾可能會覺得這種幸福本來就不存在。


影片的故事,雖說是有真實故事原型做基礎,但很多必要情節的推進和轉折是缺乏鋪墊的。比如:

兩人結婚前,或者這共同生活的十五年間,都不知道自己妻子有疾病?



但這個影片在我看來最大的意義所在是:


我們一直把婚姻和愛情與太多的目標和意義捆綁在一起,


而忘了,愛情本身,只是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而愛一個人的實質,只是愛一個人而已。


我們往往因為雜質,忘記了本質,捨本逐末,因此我們的對幸福的感知越來越遲鈍。


在這個離婚率越來越高,結婚率越來越低,人們的依存感越來越薄弱的年代裡,小學生都會說一句:我再也不相信愛了。


人們都活得太難了,社會也瀰漫著浮躁焦慮,大家都不怎麼願意相信什麼歲月靜好、至死不渝了,


而馮導沒有迎合"婚姻必然就會七年之癢"這樣如此"理智"的社會共識,


選擇去拍一部影片,僅僅為表達一種愛情,一種積極的,始終如一的,平淡如水的愛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