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可惡的人、楊絳眼中的三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楊蔭榆

文史哲司 發佈 2020-01-04T02:16:47+00:00

楊蔭榆之所以能夠青史出名,不是因為她早年大膽的抗婚之舉,也不是因為她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而是因為女師大風潮——更準確地說,是因為魯迅對她的痛罵(魯迅文章被選進了中學課本)。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劍指楊蔭榆,稱她是「廣有羽翼的女校長」。

楊蔭榆之所以能夠青史出名,不是因為她早年大膽的抗婚之舉,也不是因為她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而是因為女師大風潮——更準確地說,是因為魯迅對她的痛罵(魯迅文章被選進了中學課本)。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劍指楊蔭榆,稱她是「廣有羽翼的女校長」。

楊蔭榆,出身江蘇無錫的一戶貧寒的書香門第,他的兄弟姊妹共六人。 楊蔭榆的哥哥楊蔭杭,1910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1916年被任命為京師高等檢察廳長,主張司法獨立,1917年5月調查津浦鐵路管理局租車購車舞弊案時,曾傳訊交通總長許世英,轟動一時。

楊蔭杭的女兒,即是楊絳。楊絳稱呼 楊蔭榆為姑母。

1901年,楊蔭榆遵父母之命,與寓居在無錫的常州籍蔣姓人家的少爺成親。當初訂親的時候,楊家父母「只求門當戶對,並不知對方的底細」 。在新婚之夜,楊蔭榆發現對方竟是個愚蠢無能的低能兒,和自己沒有半點共同語言。作家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一文中,描繪出楊蔭榆鮮為人知的婚姻生活:

「三姑母皮膚黑黝黝的,雙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時兩嘴角各有個細酒窩,牙也整齊。她臉型不錯,比中等身材略高些,雖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適的鞋,也不像小腳娘。我曾注意到她是扎過耳朵眼的,不過耳垂上的針眼早已結死,我從未見她戴過耳環。她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即使她是個醜女兒,也不該把她嫁給一個低能的「大少爺」。當然,定親的時候只求門當戶對,並不知對方底細。據我父親的形容,那位少爺老嘻著嘴,露出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喇子。

我不知道三姑母在蔣家的日子是怎麼過的。聽說她把那位傻爺的臉皮都抓破了,想必是為自衛。據我大姐轉述我母親的話,她回了娘家就不肯到夫家去。那位婆婆出了名的厲害,先是命轎子來接,然後派老媽子一同來接,三姑母只好硬給接走。可是有一次她死也不肯再回去,結果婆婆親自上門來接。三姑母對婆婆有幾分怕懼,就躲在我母親的大床帳子後面。那位婆婆不客氣,竟闖入我母親的臥房,把三姑母揪出來。逼到這個地步,三姑母不再示弱,索性撕破了臉,聲明她怎麼樣也不再回蔣家。她從此就和夫家斷絕了關係。那位傻爺是獨子,有人罵三姑母為「滅門婦」,大概因為她不肯為蔣家生男育女吧。我推算她在蔣家的日子很短,因為她給婆婆揪出來的時候,我父親還在日本。1902年我父親回國,在家鄉同朋友一起創立理化會,我的二姑母、三姑母都參加學習。據說那是最早男女同學的補習學校。尤其兩個姑母都不坐轎子,步行上學,開風氣之先。三姑母想必已經離開蔣家了。那時候,她不過18周歲。」

也許是不幸的婚姻早早破壞了楊蔭榆的心境,這位被人咒為「老孤婆」「滅門婦」的女學究性格刻板,遇事較真,一點也不通融,總給人一種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覺,再加上她一次離婚、兩次留洋的特殊經歷,當時,一般男女都對她敬而遠之。

【兩次留洋】楊蔭榆,1907年獲公費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楊蔭榆畢業回國後,受聘於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同時兼任生物解剖教師。1914年楊蔭榆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監。1918年楊蔭榆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22年,回國後的楊蔭榆一度在上海教書,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於1924年2月她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楊蔭榆由於久在國外留學,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知之甚少。她認為學風和秩序,是學校能不能辦好的重要標杆。 在楊蔭榆看來,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參與政治運動就是不務正業,會壞了學風。所以,她曾在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中表示:「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

然而,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女學生們,正處於對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一心渴望民主自由之中。因此,對楊蔭榆這種專制的舊式家長教育理論,根本不買帳。再加上楊蔭榆屢次打壓限制學生們的自由,並對意見相左的老師多有排擠,因此楊蔭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女生暗地裡譏諷她為「國民之母之母之婆」。
1925年5月12日,魯迅撰寫《為北京女師大學生擬呈教育部文》。認為楊蔭榆開除學生是溺職濫罰,「楊蔭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學生為魚肉」。

 隨後,學生用封條封了楊蔭榆的辦公室,並派人把守校門,楊蔭榆只能另找地方辦公。再往後,學生衝出了校門,周作人、馬裕藻、沈尹默、錢玄同等7人在《京報》聯名支持女師大學生。

 1925年年7月,學校放暑假,一部分堅持鬥爭的學生決定留校。楊蔭榆開始採取強硬措施,以修繕校舍為名,令全體學生搬出,並解散學生自治會,解散大學預科甲、乙兩部,國文系三年級和教育預科一年級。王淑芳在文中稱,學生不從,很快又來了其他學校的「援兵」。8月初,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師大,並有巡警進入,以斷水斷電驅趕學生。學生拚死護校。

1925年8月4日,楊蔭榆在《晨報》上發表了《辭職感言》,「矢志以女子教育為職責,毀之勞怨,所不敢辭……維持之於今日者,非貪戀個人之地位,為徹底整飭學風計也」。

  楊蔭榆黯然離開北京前往蘇州投奔二哥,也就是楊絳的父親。當年8月中旬,章士釗作出了再次激化矛盾的決定——停辦「女師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國立女子大學。8月22日,章士釗指派50名警員驅趕學生。堅守學校的骨幹劉和珍、許廣平等13人被拖出校門,當局強行接管學校。

  1926年爆發的「三一八慘案」中,劉和珍等學生慘死於段祺瑞政府的槍下。當時,楊蔭榆已離開女師大半年多。

楊蔭榆身處亂世,勁敵太多,政治上歧道紛出,尤其令她無所適從。她不贊成學生上街遊行,荒廢學業,用心是好的,處理方法卻是糟的,引警察入校,使對抗驟然升級,尤為不妥。

魯迅對楊蔭榆的打擊絕對具有毀滅性質,使她身敗名裂,從此與「反動」一詞有了洗脫不凈的干係。她羞憤出京,回蘇州賦閒。1927年,楊蔭榆重出江湖,再作馮婦,赴蘇州女子師範學校任教,並在東吳大學兼授外語。由於她聲名狼藉,蘇州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並不待見她,更談不上應有的尊重。當時《蘇州日報》文藝副刊編輯是魯迅的學生,多次在報紙上重提女師大舊事,指斥楊蔭榆為「專制魔君」「女性壓迫者」「教育界蟊賊」,弄得楊蔭榆在蘇州的處境極為狼狽,整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探沸湯、如坐針氈。

1935年,楊蔭榆辭去教職,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絲毫未減。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蘇州盤門小新橋巷11號創辦女子補習學校——二樂女子學術社,自任社長,招收女生。這一時期的楊蔭榆,孤獨寂寞,沒有朋友,只是與貓狗做伴。她漸漸變得有同情心,幫助學校里一個叫「怪物」的學生。這個學生喜歡別出心裁,引人注目,學校要開除此人。她說這樣會影響這個青年的前程,最後,竟然為此事而辭職了。這與她在女師大整頓學風開除學生時的情景,大大的不同了。
1937年,日軍侵占蘇州,奸淫擄掠,惡行累累。當時,楊蔭榆居住在盤門,四鄰的小戶人家飽受日軍蹂躪,她開辦的二樂女子學術社是女學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無法倖免。楊蔭榆忍無可忍,跑去日本軍營,遞交用日文撰寫的抗議書,並當面斥責日本軍官縱容部曲奸淫擄掠,肆意違反國際公法。日本軍官見楊蔭榆氣度不凡,日語講得十分流利,估計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數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還了他們從楊蔭榆四鄰搶走的財物。如此一來,街坊上那些被日本獸兵視為「花姑娘」的婦女都將二樂女子學術社視為首選的安全庇護所,楊蔭榆出於正義感和鄰里之誼,對她們來者不拒,悉數收留,為此她拿出積蓄,擴建房舍。這種情形顯然不是敵酋所樂見的,於是他們想出毒招,徵用楊蔭榆的住宅。楊蔭榆怎肯搬家,於是雙方形成激烈對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兩個日本兵來到楊蔭榆家中,用一番鬼話哄她出門。在吳門橋上,一名獸兵突然朝她後背開槍,另一名獸兵則猛然將她踹入寒冷的河水裡。他們發現楊蔭榆落水後還在繼續撲騰,又連發數槍,直到河水泛紅,這才揚長而去。一個為楊蔭榆造房子的木工將她從河裡打撈上岸,裝殮遺體時,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倉促加釘一層厚厚的木板,既沒刨光,也沒上漆。楊絳認為,「那具棺材,好像象徵了三姑母坎坷彆扭的一輩子」。

綜觀楊蔭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複雜的女子。她掙扎出不幸的婚姻,走出封建家庭,通過半生的奮鬥,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她一生服務於女子教育,曾經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但後來被自己的學生所拋棄。在女師大風潮中,楊蔭榆在理念付之於實踐的過程中,和中國實際的脫節,於是一切都走了樣。在她的晚年,她給自己的一生畫了一個壯烈的句號,為自己人生作了最後的註腳。

魯迅夫人許廣平曾說:「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如果一場運動需要涉世未深的學生去推動,學生擁有熱情,但同樣容易被人利用。這應該是成年人的事情,當成年人懦弱的無法走上街頭,卻要學生來做這些事情。作為學生的監護者,楊蔭榆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來源於公開資料 僅供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