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重細節 他們主動當志願者

信息時報 發佈 2020-01-04T06:42:34+00:00

信息時報訊(記者 歐嘉福)「garbage classify is good!It is good idea!」金帝社區帝景苑的外籍居民阿肖克·阿馬納尼(Ashok Amarnani)說起小區的垃圾分類,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就是一番稱讚。

信息時報訊(記者 歐嘉福)「garbage classify is good!It is good idea!」金帝社區帝景苑的外籍居民阿肖克·阿馬納尼(Ashok Amarnani)說起小區的垃圾分類,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就是一番稱讚。

天河區石牌街金帝社區約有外籍居民800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帝景苑小區。帝景苑小區通過全面宣傳,設施優化等措施,順利完成撤桶。撤桶後3個月,餐廚垃圾增加了5—6桶(一桶240升),餐廚垃圾分類純度在85%以上,小區居民逐漸養成分類習慣。像阿肖克·阿馬納尼這樣的外籍居民不但主動參加垃圾分類宣傳,還養成了自己分類的好習慣,成為了同鄉中的垃圾分類宣傳員。

抓宣傳:

動員外籍居民主動當志願者發傳單

帝景苑約有1300戶居民,其中三分之一的居民都是外籍人士,部分外籍居民雖然居住年限較長,但還不能流利的用中文交流,怎麼動員這樣的外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宣傳,抓宣傳,通過各種辦法宣傳。」金帝社區居委會主任朱文輝告訴記者,針對外籍人士的宣傳,居委不但配合街道石牌街外國人管理服務站進行集中的政策宣傳,還組織入戶宣傳,動員在本地居住時間長的外籍居民當義務宣傳員,向同鄉宣傳垃圾分類。點線面結合,全方位宣傳。

阿肖克·阿馬納尼是一名在廣州居住超過20年的印度人,他在撤桶前,就接受了石牌街外國人管理服務站的垃圾分類政策宣傳。「大概是在三個月前,我就知道垃圾分類這件事。然後他們還教我們怎麼分類。我很快就學會了。

阿肖克·阿馬納尼不但成為了小區的分類達人,還成為小區垃圾分類的志願宣傳員。在近期的小區垃圾分類宣傳中,他主動幫助居委發垃圾分類宣傳,告訴小區居民要進行垃圾分類。「我在家,也會對家裡的阿姨,自己的妻子,兩個女兒說垃圾分類。我的女兒也會教孩子們怎麼分類。」

阿肖克·阿馬納尼在廣州長期居住,也參加了一個印度同鄉會,借著同鄉聚會的時機,阿肖克·阿馬納尼也會跟同鄉科普垃圾分類。「塑料瓶是可回收物,還有食物,放到餐廚垃圾桶里。這樣的做法很好,在我們國家就很少人這樣做。我也會教我的印度同鄉們怎麼分類。」

撤桶後的三個月,阿肖克·阿馬納尼稱已經習慣的定時定點投放的模式。「我起床很早,定時投放並不困難。」阿肖克·阿馬納尼打趣道:「就是周末起床會晚點,投放時間可以延長到九點半。」

重細節:

投放點鋪地毯防地漏 優化投放點建設

去年9月底,帝景苑開始進行撤桶工作,為了告知小區居民投放時間,設桶位置,小區居委還張貼了雙語的撤桶告示。除此之外,定時投放點和誤時投放點都有相關的圖示,方便外籍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小區順利撤桶後,設置了3個定時投放點,1個誤時投放點。

「細節真的很重要,要是不注意,就會打擊居民分類的熱情,如果有人開了壞頭,那分類就做不好了。」朱文輝表示,最初誤時投放點建設的垃圾分類投放亭面向馬路,但是有些人投放的時候就不分類,有些居民看到了就覺得不服氣:為什麼我分類其他人卻不分類?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居委對小區自行車停放區進行升級改造,開闢了一片空間設置誤時投放點,將原本面向街面的誤時投放點設置在了小區內部。

記者在小區的誤時投放點看到,為了保持投放點衛生整潔,誤時投放點的垃圾桶下還鋪著一張毯子,防止餐廚垃圾污水地漏污染地面。除此之外,投放點都落實人員站桶,隨時將裝滿垃圾的桶撤走,換上空桶。

見成效:

居民逐漸形成習慣 餐廚垃圾增加7桶

經過3個月撤桶分類,小區居民也漸漸形成了分類習慣。每天拿著「three bag(三袋)」垃圾下樓投放已經是阿肖克·阿馬納尼家裡的習慣。阿肖克·阿馬納尼表示,自己家裡會將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分類好,然後到樓下投放。記者在走訪時,看見兩位在誤時投放點投放的居民在沒人干預的情況下,都能做到分類投放。但是有個別居民仍不適應破袋投放。

經過這幾個月的分類,小區的分類成效較為明顯。「以前沒有分類,就是一個白桶裝垃圾,什麼都往裡面裝。現在分類了,其他垃圾日均能分出50桶,餐廚垃圾平時也有五六桶,純度都在85%以上。」朱文輝告訴記者,小區還會繼續督促物業管理公司和清潔公司,加強對保潔人員的培訓,帶動小區居民的積極性,提高小區的分類精度和質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