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傷寒的意義

深度中醫 發佈 2020-01-04T07:21:21+00:00

1 寒為冬氣首先,我們來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氣,這一點我們在《中基》裡面已經學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怎麼會產生寒呢?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陽的本性是屬熱的,春夏的陽氣處於釋放狀態,熱的東西散發出來了,所以,天氣變得溫熱。



1 寒為冬氣


首先,我們來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氣,這一點我們在《中基》裡面已經學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怎麼會產生寒呢?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陽的本性是屬熱的,春夏的陽氣處於釋放狀態,熱的東西散發出來了,所以,天氣變得溫熱。但是,春天釋放的程度要比夏天小,因此,春天的溫度要比夏天低。到了秋冬,陽氣由釋放轉入到收藏,熱的東西收藏起來了,關閉起來了,天氣也就變得漸漸地寒冷。但是從程度而言,秋天的收藏不及冬日,因此,冬日的氣溫更為寒冷。這是寒的一個根本意義。從這個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寒實際上是反映陽氣的收藏狀態,是陽氣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氣,其實也是藏之氣。現在我們暫且放下時間,來看一看空間方位的情況。在我們國家,大家都很清楚,西北的氣溫要較東南低得多,我們每年冬天看天氣預報,北方有些地區都零下十幾度了,南方還在零上二十多度。這個反差太大了,要是海南的人到北方出差,上飛機前穿襯衣,下飛機就要穿皮襖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呢?看一看《內經》就清楚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就是用,就是釋放,陰就是體,就是收藏。從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個西北方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以釋放為主,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氣溫上的懸殊。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問題,學中醫不但要注意時間,也要注意空間方位。時空在中醫里是同一的,是統一的,這個觀念必須牢牢記住。前面我們提出過,陰陽的問題要真正弄清,不能光停留在書本的那幾點上,要有切身的感受。什麼事情都要養成用陰陽來思維,比如我們生活在南寧的人,時間都快到春節了,身上卻還穿著襯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從陰陽這個角度去思考,去弄清它,那作為一個學中醫的人,你就麻木了,就憑這個麻木,你要學好中醫,我看沒多少可能。



2 何以養藏


知道了寒的屬性、寒的意義,也就知道了冬日的寒,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根據這個寒的表象,這個寒的程度,就可以推斷這個陽氣的收藏情況,就可以看到這個「體」的情況。冬日的天氣應該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陽氣應該封藏,這個體應該涵養。因此,《素問》專門提到了一個養藏的問題。冬三月養藏,秋三月養收,實際上就是秋冬養陰的互辭,這是很明確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是討論這方面問題的專論。這裡我們只看相關的冬三月。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素問》的這一篇講「四氣調神」,四氣,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氣,就是指的生、長、收(殺)、藏之氣。調神呢?這個講的是人的因素。人怎麼在春三月適應這個生氣;怎麼在夏三月適應這個長氣;怎麼在秋三月適應這個收(殺)氣;怎麼在冬三月適應這個藏氣。這就提出了要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現在的人只講一個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都不管了,這是很片面的。上面這段經文主要講養藏。冬三月怎麼養藏,怎麼適應這個閉藏的狀態呢?關鍵的一點就是「無擾乎陽」。冬三月屬陰,《素問》又明確指出「秋冬養陰」,而這裡卻點出「無擾乎陽」,可見春夏秋冬的這個生長收藏確實是圍繞著陽的這樣一個主導。無擾乎陽,就是指的冬三月這個過程已經在閉藏了,什麼在閉藏呢?陽氣在閉藏。既然已經閉藏了,就不要再打擾它,這就叫「無擾乎陽」。就像我們住賓館,睡覺的時候要啟動一個「請勿打擾」的按鈕。睡著了,再被打擾醒,會是什麼滋味呢?相信大家都會有體驗。那麼,怎麼實現這個「無擾乎陽」呢?上述的經文談了四個方面。



其一,慎起居。

冬三月的起居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我是反對睡懶覺的人,而且一貫也沒有睡懶覺的習慣。但是,冬三月卻可以例外,要早一些睡,晚一些起,太陽出來再起床也沒有關係,這是《內經》的教證。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醫學院的作息表,不應該搞什麼夏時制,而應該搞四時制,就根據這個《四氣調神大論》來制訂作息的時間,這樣才與中醫相應,這樣才叫四氣調神。我相信冬天搞「早臥晚起」,搞「必待日光」,大家都會很歡迎,冬天有幾個不想晚起?說不定就從這裡你喜歡上了《內經》,喜歡上了中醫。冬天為什麼要早臥晚起呢?這個就是為了適應養藏。睡覺這個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藏的狀態,那麼,現在冬三月要強調養藏,這個睡眠的時間就當然要適當的延長。我們看冬三月,白天的時間短,夜晚的時間長,再看看上面說過的晷影,冬天長到一丈多,而夏天只有一尺多。晷影也好,晚上也好,都是反映一個藏的狀態,人要跟這個藏相應,那就必須早臥晚起。我們嘴上常說天人相應,怎麼個相應呢?冬日養藏就是相應,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相應。要講相應,時間就很重要,天地在這個時候收藏。你也要在這個時候收藏,天地在這個時候釋放,你也要在這個時候釋放。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睡覺就是收藏,工作勞動就是釋放。現在許多人習慣晚上工作,白天睡覺,這就不相應了,就陰陽顛倒了,這個對身體肯定不利。年輕的時候也許沒關係,到老了你就會有感受。學中醫的人應該避免這個顛倒,避免這個不相應。



其二,調情志。

冬三月的情志應該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裡的志有兩層意思:

  • 一是講心志,就是心的志向,《康熙》云:心之所之謂志;
  • 二是講我們平常說的情緒,《左傳》裡面將喜怒哀樂好惡稱作六志。

所以,總起來我們把它稱為情志。這個時候的情志應該「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都指的是藏。所以,這個時候的情志應該收藏一些,不要那麼開放,不要那麼顯山露水。平常我們都勸人要開朗一些,但,這個時候則應該趨於內向。「若有私意」有什麼話,有什麼打算不要告訴別人,藏在心裡就是了。「若已有得」,這個東西好像已經得到了,不用再到外面去尋求,可以悄然安住。總之,這個心志,這個情緒,應該伏匿,不應該張揚,這樣才有利於養藏。


其三,適寒溫。

冬三月要「去寒就溫」,這一點很重要,以上我們討論的許多問題都要落實到這一點上。為什麼要去寒就溫呢?我們本來說過寒為冬氣,寒為藏氣,養藏不是應該更寒一些嗎?這裡為什麼要去寒就溫?其實這個並不矛盾。大家都清楚,夏天我們不僅穿襯衣,而且穿短袖,女的還要穿什麼一步裙,反正能暴露的都暴露無遺。這樣的穿著不但為著涼爽,也是一個相應。因為天地在這個時候也在充分的顯露,你看這時的白天特別長,大地能長出來的東西也都長出來了,與這個相應的穿著就是養長。可是冬天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北方,人們都棉裹裘衣,不但手套帽子,還要圍圍巾,封閉得嚴嚴實實,這個衣著不就是一個「藏」嗎?不就是一個「去寒就溫」嗎?將整個身體封藏起來了,閉藏起來了,這個也是相應,與冬藏相應,這就是養藏。但是,現在風氣不同了,冬天女的還穿裙子,這個時候還要露,中醫不贊成這個做法。所以,我的朋友里要是冬天穿裙子,我會勸她們別穿。現在年輕你可以頂過去,年紀稍大,關節痛了,骨質增生了,那就悔之晚矣。當然,去寒就溫還包括了其他保溫防寒的方法。


其四,節動靜。

冬三月應該「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泄皮膚也就是皮膚的開泄。大家知道,什麼時候皮膚會開泄呢?當然是激烈活動的時候。皮膚開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會耗氣傷陽使氣亟奪。冬三月是陽氣閉藏的時候,這個時候皮膚也應該相應的閉藏,不要做過多的開泄。這就提示冬天的運動,冬天的活動應該避免像其他的時候一樣,應該有它的特殊性。特別是喜歡運動鍛鍊的人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冬天的鍛鍊應該避免過多的開泄皮膚,應該多做靜功,這樣才能與冬相應,這樣才有利於養藏。


3 傷寒即傷藏



上述這四個方面都是與冬相應,都是養藏之道。它們都圍繞一個原則:無擾乎陽。那麼傷寒呢?傷寒為什麼這麼重要?它核心的問題就是破壞了這個原則。冬主藏,寒就與這個「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陽氣還在釋放,沒有收藏。因此,冬季應寒反暖,農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會好。要是用古人的話說,就會「米貴長安」。我老家湖南有句鄉話:雷打冬,九個牛欄十個空。雷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響呢?應該在春季。立春以後的第三個氣叫「驚蟄」,應時的春雷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打響。春雷一聲震天響,就將這些蟄藏的萬物從沉睡中驚醒過來。春雷的打響意味著陽氣真正地全面啟動,全面的釋放出來。而雷在冬天打響,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冬雷的響動將整個的閉藏打破了。閉藏打破了,陽氣非時的釋放,使陽氣不能蓄積,陽氣的這個體得不到應時的涵養。體不足,用怎麼發揮?所以到了來年,真正應該陽氣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卻發揮不了作用。萬物得不到這個陽氣的作用,整個秩序就打亂了,不但天災,而且地禍,不但植物受影響,動物也受影響,怎麼不會「九個牛欄十個空」呢?民間還流傳另外一句話,叫做「瑞雪兆豐年」。瑞雪怎麼預兆豐年呢?現在的說法是下雪以後,病蟲害凍死了,所以,可以給來年帶來好的收成。當然,這也是一個方面,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冬日的瑞雪反映了陽氣處在很好的蓄藏狀態。陽氣蓄藏得好,體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充養,體充則用足,來年的釋放就會好。萬物得到這個充分的能量供給,怎麼不會「五穀豐登」呢?另外,這個瑞雪也反映了陰陽的秩序很好,秩序沒有破壞,自然的災害就會減少,所以,瑞雪兆豐年。上述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從經典的角度來教證,《素問》有句名言:「善養生者,必奉於藏。」或者說:「奉陰者壽。」大家看到這個「奉陰者壽」,也許就覺得她與前面講的陽用有矛盾。陽是反映和主宰壽命的,怎麼不說「奉陽者壽」,反而是「奉陰者壽」呢?現在大家只知道養生,只知道生命在於運動。可是生怎麼來?生是從藏中來!水生木這個道理難道大家不清楚嗎?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那些喜靜的動物往往壽命長。像龜、蛇、仙鶴,這些動物壽命都比較長。而相反,那些喜動的東西反而壽命不長。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儒家講燕坐,講知止;佛家講禪定。這些都是強調靜,強調藏。所以,大家不要只知道運動,應該動靜結合。以上這些道理無礙了,我們就可以回到前面的關鍵問題上來。冬日氣寒,這個寒是天地陽氣在蓄藏,人要與天地相應,所以,這個時候人的陽氣也要藏。冬日的氣候本來寒冷,這個時候陽氣本來應該更多地釋放來為機體取暖,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要收藏,這個矛盾怎麼解決?這就要靠我們主動地去做好「去寒就溫」的工作。這個時候應該穿得很嚴實,甚至要把取暖的設備打開。我們依靠這個人工製造的環境,就能夠讓陽氣安然地休養生息。陽氣蓄養的這個過程做好了,那以後就能正常地發揮作用。如果「去寒就溫」的工作沒有做好,機體「傷寒」了,那會是一個什麼後果呢?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時候,陽氣是不會坐視不管的,它會從「沉睡」中「醒」來,它會馬上轉入釋放。陽氣被擾動了,這樣一個「養藏」的格局就被徹底打破,「體」的涵養程序遭到破壞,那「用」的方方面面就會受到影響。大家看一看,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思考,傷寒重不重要?太重要了!傷寒實際上就是傷藏,它把整個「養藏」給破壞了。陽氣的「體」受到傷害,這個基礎不牢固了,用怎麼發揮?陽用不能發揮,不能作壽命的保障,不能衛外而為固,那不但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要發生,百病都會發生。所以,傷寒不但可以有五,還可以有十、有百、有千、有萬。一個傷寒,就將上述的兩個關係,一個主導,一個體用都破壞了,從這樣一個層面去思考,我們就知道傷寒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對於本節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內經》為什麼將熱病歸傷寒?《難經》為什麼把傷寒分五?張仲景為什麼以傷寒作書名?就迎刃而解了。而通過這樣一個主題的探討,又將一系列相關的問題連帶出來。這是經典的開端,也是學習經典的一個方法。


本文節選自劉力紅《思考中醫》。本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隨時聯繫刪除。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請相信,如果緣分十足,你一定會被治癒!

#思考中醫# #中醫來了# @健康真相官@微頭條話題@頭條健康@頭條健康情報局@岐黃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