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些傑出的建築師們說 | gooood訪談合輯回顧

gooood谷德設計網 發佈 2020-02-08T12:18:48+00:00

2020年初,我們為大家整理了gooood過去的訪談實錄,他們分別是:徐甜甜、KimNielsen、Valerio Olgiati工作室、李虎、劉家琨、張唐景觀、李興鋼、Pezo Von Ellrichshausen、張雷、何鏡堂、中村拓志、華黎、張永和、Frank Barkow

2020年初,我們為大家整理了gooood過去的訪談實錄,他們分別是:徐甜甜、Kim Nielsen、Valerio Olgiati工作室、李虎、劉家琨、張唐景觀、李興鋼、Pezo Von Ellrichshausen、張雷、何鏡堂、中村拓志、華黎、張永和、Frank Barkow、俞孔堅、柳亦春、奧拉維爾·埃利亞松、SO-IL Architects、Christian Kerez、坂茂 Shigeru Ban、董功、Rafael Moneo、馬岩松、Ben van Berkel、Oyler Wu Collaborative、Wes Jones、Marcelo Spina。

匯聚百家之言,在不同的聲音中進步。希望在更多有關設計的回顧中,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思考。

NO.25 DnA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徐甜甜

「利用建築針灸重續鄉村文脈。」

鄉建不僅是鄉村建造,它跟經濟、社會文化等是結合在一起的,有更綜合的複雜性。鄉村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但是在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被忽略。鄉村包含了各方面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拾對於自身文化遺產的榮譽感重塑身份標識。與城市社區不同,村莊的社區往往是一大家族,村民對自己村數百年的歷史都引以為豪。這些村莊可能是進入了一種休眠狀態,需要被喚醒,讓村民恢復對村莊的信心,推動村莊自身的發展。從實踐的現實角度,鄉村的約束條件比較多,建造技術低,造價低,傳統農耕觀念比較保守。

公共建築的針灸介入,是一種修復(restore identity),重續文脈,帶動刺激後續發展,重點在於整體性,和過去城市建設中的標誌性(iconic)建築的突出單體,不是一個概念。

NO.24 丹麥知名建築事務所 3XN創始人Kim Nielsen

「建築塑造行為。」

我總是嘗試挑戰新環境,但是同時我也會不斷參考地域環境特徵做設計。建築是有場所的,他有自己的環境,當然也需要反映環境的需求,並讓雙方都不顯得過於突兀。很重要的一點是,當你在設計和建造一個建築的時候,你必須使他周邊的場所變得更加宜居。有些建築師將這一點忽視了。我覺得這一點對於建築師而言是最重要的,實現它就是建築師最大的挑戰。

番外篇

Valerio Olgiati工作室

「通過建築接近真實。」

要將一個設計概念轉變為真實存在的建築,就需要對建築的結構概念有一個精確的構想。結構體系必須被整合到建築的秩序中去。對於建築及其設計概念來說,它必須是一種基礎的、富有邏輯的、經濟的存在。建築結構的意義在於將不同的建築元素系統與其各自的結構任務整合在一起。

我們一直在探索:如果建築的各個元素之間完全沒有一致性,那麼最終的建築空間會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儘管這些元素仍然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量)。事實上,較低的結構一致性反而會賦予建築一種獨特性,因為正是這種矛盾性促使著人們思考建築。

NO.23 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虎

「尋找真正的創新,做有深度的、能夠感動人的建築。」

建築不是雕塑,不是文字、圖片或者視頻。建築在構築一種關係,這是建築的意義之一。不同建築構築出不同的關係,人與人的,人與城市的,人與宇宙的。它在人類與人類之上的力量之間建立聯繫。在宇宙里,我們是渺小的個人,然而通過建築可以帶來一些變化。

NO.22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劉家琨

「用從容和隨性的心做建築,希望作品有全方位的建築學品質。」

風格是雙刃劍,容易標出自己也容易限制自己。我希望特質鮮明,但又不願被「風格化」自我綁定。建築不僅僅是為了「看」,建築中有許多東西需要用心或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感知,還有一些部分確實不可見,但強烈影響人的感受和行為。而細部自有其作用,專業人也明白。我希望我的建築有全方位的建築學品質,繼續努力吧。

NO.21

張唐景觀

「欣賞自然,理解自然,做高品質的參與性景觀項目。」

當代景觀行業所關注的問題相對建築來說要寬泛的多,尺度跨度巨大是其中原因之一。由於大尺度的項目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資和主導的項目,一般都要求有甲級資質。張唐景觀作為一個小型私家事務所不可能擁有甲級資質,所以實際上也不能合法地做這類大型項目。另外,這類項目由於在設計和建設階段需要符合各種法規程序,設計師對於項目的最終質量控制力比較弱。我們從2009年上半年成立以來,主要做的還是相對較小的非公共項目。我們的興趣點也主要在於做一些高品質的項目,通過這些項目把中國現在景觀的設計和建設標準提升一個更高的層次。事實上,這樣最終也會影響到大型公共項目的品質。

NO.20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

李興鋼

「理論和實踐並行,尋求相對穩定的策略去面對多樣而嚴峻的現實。」

在設計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人工和自然的交互,我看重場地中自然要素和人造建築的關係,它們不分彼此,同等重要。而這種對人工和自然交互關係營造和強化的結果,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築或者理想空間,這也是「勝景幾何」理念所強調的重點。幾何對應主要建築本體為代表的人工要素,勝景則主要對應自然要素和由於自然與人工交互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性感受,一種「空間詩意」。

NO.19 南美新銳設計事務所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建築在其最理想的形式下,是我們對世界的所有體驗的延伸」

建築空間的價值與其它任何人工產物的價值並無二致,因此它應當被理解為一種對人的需求的直接轉化。一件事物之所以富有價值、意義和重要性,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是說,建築就和錘子或者望遠鏡一樣,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擴展能力的裝置,它並非某種單純的存在,而是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內涵。錘子是手臂的延伸,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這兩種延伸都是局部性的。而建築,在其最理想的形式之下,應當是我們對世界的所有體驗的延伸。

NO.18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張雷

「建築是情人。因地制宜,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解決複雜問題。」

建築設計是一個滿足需求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辦法越簡單越好。十多年前我提出了基本建築的理念,倡導向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學習,設計解題要一針見血直截了當,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不裝不作;或者說裝要巧妙,作要適度。我不太看好被廣泛宣揚誇大的所謂設計的原創性,好的設計更多是在尊重經驗,運用常識。

在氣質純凈的基礎上,我們還希望建築能夠有神秘的氣場和浪漫的氣息,一個好建築,它應該是酷、趣、萌這三點的結合。很多建築師設計師希望自己的作品要酷,這多多少少還容易做到,但是把趣和萌結合進去,就是嚴峻的挑戰。酷往往是表象,耐不住時間,趣和萌是內在生活內容,是純真質樸的初心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生活,人和建築空間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

NO.17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鏡堂

「建築是一個辛苦但快樂的工作,做建築必須接地氣,有文化自信,在學習當中不斷提高。」

建築沒有絕對正確的,沒有100分的,沒有唯一的。所有因素,從社會的經濟,政治,到科學,文化,技術,都對建築有影響。要懂的怎麼去想,最好從三個方面理解建築,即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地域性包括地區,因為建築是具體的,必須考慮所在地的氣候,環境,還有當地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一個建築精品,使用是首要的,但是若要做非常好的建築,文化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建築最高的層次,最高的享受,世界上流傳下來的好建築都是文化在起作用。此外建築必須體現時代性,必須和現代人的需求聯繫在一起。比如說故宮是一個非常好的歷史建築,但是現在重蓋一個故宮的話,人家就會罵你。所以我把建築的影響因素概括為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這三個方面。一個建築應該體現三者的融合,而我許多的工作都是在研究這三者如何融為一個整體。

NO.16

Hiroshi Nakamura & NAP中村拓志

「設計充分展現基地魅力的建築,讓人們意識到自然延續的重要性,這是我作為建築師的使命。」

我在設計的時候會想:今天,一對新人將在這裡結成伴侶,合而為一,如何讓他們在建築里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心情的變化呢?為了回應這一想法,比起設計一座外形獨特的建築,我更加關注建築使用者的感情。作為主角的新郎和新娘,支撐兩人一路走來的家人和朋友,我希望強化他們在婚禮中的體驗,讓他們產生興奮、感動等各種各樣強烈的情感,這才是設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嘗試去模擬兩人的心情。在和員工開會的時候,我們還特意討論了走在紅毯上是什麼感覺,會產生怎樣的心情變化等等。總的來說,感情的設計是從對行為舉止的設計開始的。一般來說,人們認為自己的行動是由於某種感情造成的,但事實有時是相反的,人會在行動中產生情感。醫學上也會用行動療法治療心理疾病。

NO.15

跡·建築事務所 華黎

「建築應該避免為了「重要」而空泛。建築設計的過程一定要有身體的介入,不存在捷徑。」

建築如果能讓更多的人觸及並感受美好當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因此說在城市核心就比偏遠地段更有意義。關鍵不在於地點或人數多少,而在於建築自身的質量。

建築的時代性主要體現在其表征的一面,例如建築外在的形象以及建築的使用方式都具有時代性,但是建築中的某些東西是超越時代的,那應該還是其難以言說的精神作用,正如我們在很多留下來的歷史建築中感受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建築的廢墟往往帶給我們精神上巨大的震撼,因為那些表征的東西已不在,剩下更本質的東西。

NO.14

非常建築 張永和

「必須保持隨時在亂想……人不是非得只能幹一個事。」

我一直感興趣一些非常基本的建築問題:空間、材料結構,生活方式。

中間有些年我覺得要跟上潮流,一會兒就去感興趣社會問題,一會兒感興趣環境問題。然後還感興趣其它一些更是建築學外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不重要,可是我現在轉了一圈又回來了。現在對我來說如果要關心這些外圍問題,也必須從建築學最核心的點出發。所以我們每一天討論的問題,以及做的設計都是關於材料、結構、空間。其實這也是我最喜歡的。

NO.13 Barkow Leibinger Frank Barkow

「材料 – 工具 – 形式」,我們希望這通過這一反傳統的過程來探索建築新的可能性。」

在德語中有一個詞叫Tüftler,指的是一類善於思考的能工巧匠,他們可以通過對材料進行試驗,利用自身的技藝實現設計的目標。在德國工業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並且樂於嘗試。這為建築發展創造了自由的環境,其中發明創新比經濟限制和可行性更重要。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方便地將傳統建築製造業和其他平行產業,如汽車和科學,結合在一起,把其他行業的技術運用到建築中去。

NO.12

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院長、首席設計師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

「景觀不光是修復城市,還要修復國土。在國土尺度上來解決問題,再造秀美山川。」

當代的景觀設計師,應該積極的,甚至是作為主要的設計人員參與到城市設計之中,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一定要把生態的內容融合進去,包括可滲透的花園、綠地,鄉土物種的使用,節能環保材料的使用。規劃和設計的結合,能解決您所提的問題,規劃就是告訴你城市中跟生態學,生態過程相關的主要的空間在哪裡如何去規劃;那麼設計則是,在不同尺度的規劃完成之後,如何使用你的材料,如何設計你的形式,如何具體的融入生態的內容,這都是可以在城市的各個層面,不同尺度來實現的。

NO.11 大舍建築合伙人柳亦春

「用結構去聯繫心靈與土地。」

中國傳統的建築比較講究建築的外部空間,因為建築的內部空間都是一定的營造法式,出來的空間差不多。這麼來看,我覺得中國傳統建築更大的魅力就在於外部空間,也就是院子和院子之間的關係,院子和房子之間的關係,院子和綠化植物之間的關係。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的工作的重點就是在建築外部空間的營造上。從夏雨幼兒園,到青浦青少年活動中心,再到桃李園學校,還有螺旋藝廊等等,都會去尋找一個建築跟院子組合的空間的關係,這是我們創作中一個經久不變的主題。

NO.10 藝術家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我們可以通過思考來創造真實。」

我覺得我的作品是讓人們去觀看,然後去思考和質疑的。你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你需要不斷思考並嘗試理解它。這個思考的過程有時候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看待周邊世界的方式。有些作品很抽象性讓它們有時候難以被理解,比如我身後的這些冰塊,也許你會想,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是怎麼做的,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個問題就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得到答案了。在我們去思考為什麼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不斷的問自己,我是怎麼理解我周圍的世界。我認為思考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NO.9 SO-IL Architects

「建築師的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馬拉松)…你必須經歷太多這樣的起伏。」

在SANAA,對細節地重視,包括對構造和材料的推敲,還有比如有時把東西稍微移動一點點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都是我在學校里不曾學習到的。這段精力也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如果你在單一的系統和理念中成長,卻突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這會讓你大開眼界。對我來說,學習到不止一種方法來看待事物是個十分重要的經驗。

NO.8

瑞士建築師 Christian Kerez

「我一直認為建築設計都存在原則,而在這個原則里又蘊藏著個體規律和密碼。」

很大一部分外國建築師設計中國項目時只是一味地照搬常規或沿用他們所認為的國際化元素。另一部分則不管是中國項目還是其他國家的項目都統一按照自己的風格來設計。我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我嘗試在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地點中尋找新的靈感與思路。我努力地在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理念和建築空間中尋找平衡點,以期打造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環境的建築空間,也就是裝飾空間、無盡的結構空間或矛盾空間的原則。這麼說來,我不僅嘗試去尊重對中國建築傳統的訴求,但同時我是用一種抽象的概念的方法去理解這一訴求,從而設計出創新的中國建築。

番外篇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的日本建築師坂茂 Shigeru Ban

通過西南交通大學建築系老師鄧敬老師與殷紅老師幫助,由他們攜帶gooood的問題在雅安幼兒園施工現場對坂茂先生進行了一個快速小訪談。

我設計的建築看起來不太符合常規,但它仍可以歷久彌堅,這取決於人們的看法。就像1995年,我在神戶建的紙屋,那裡的人很清楚,只使用10年。後來紙屋遷到另一個受災城市——台灣,在那裡,紙屋變成了當地的教堂,並將永遠矗立在那裡。所以,如果人們喜歡一個建築,它就是永恆的。如果開發商蓋建築是為了賺錢,就算是混凝土建起來的高樓大廈,也是暫時的,因為他們只靠那塊地賺錢,並不在乎建在那裡的是什麼建築。所以,即使是混凝土做成的,它也是暫時的。即使紙做的建築,只要對人們有用,就能變成永恆的存在。

NO.7

直向建築主持建築師 董功

「建築不是有機會就能做好。這是跟人的覺悟程度,做事的要求,控制能力和美學判斷都有很大關係的。」

我覺得有時候材料的控制難與易,是建築呈現出來的一種氣質。比如用工業標準很嚴格的材料,做出來房子顯得很新,很乾凈,很整齊,這也許跟建築的價值和品質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恰恰有的時候由於有一些材料比較難控制,比如竹鋼,會變形有色差,玻璃磚在燒制的過程中,有時候氣泡密一點,有時候氣泡疏一點,就有色差,這是工業標準裡面應該避免的事情。但這些「難控制」恰恰又體現了材料和人的某種關係,這些不好控制的東西呈現出來的差別性,反而讓人覺得和這個房子之間有一種感情。所以我覺得很難去界定好控制的意義是什麼,以及建築和人更深層的關係,跟好不好控制是不是有關係。我自己更傾向材料製作過程中,人和天氣這些因素都能最後印在那個材料上,成為這個建築的一部分。這對我來講,更有吸引力一些。

NO.6 Rafael Moneo

「建築師所做的事就是試圖創造條件來使選擇生活方式成為可能。」

我認為這是最難回答的一類問題。建築是什麼,(也許你是希望了解)我如何去定義它。(對我來說)建築可能表述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背後那些有序或者混亂的結構。或者說你想問的是一個專業的定義。我想說在我們身邊的這個人造大世界裡,建築師所做的事就是試圖創造條件來使選擇生活方式成為可能。因此,此時此刻談論建築要麼是意味著去討論建築背後的本質是隱喻著結構秩序,要麼就是僅僅在談論這個專業本身,所以我剛剛才說回答這種很籠統的問題不是件簡單的事。

NO.5

馬岩松

關於挑戰、山水城市、網絡建築媒體的訪談

我覺得城市都是瘋狂的。包括西方建城的時候,建曼哈頓、芝加哥的時候,都是人類充滿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充滿了自我炫耀,充滿了對技術,對自我挑戰,對財富追求的這些可以說」惡」的一部分,這種慾望和衝動造就了城市。所以山水城市的思想,我覺得是在講一個城市的靈魂,就一個城市可以是紛雜、混亂的,可以是純粹的,但不可無靈魂。就是商業活動不管是繁榮還是衰落的,這是一個經濟問題,但不是一個精神的問題。一個城市可能是一個很小的城市也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是如果沒有靈魂的城市,它沒有歸屬感。可能是一個超級大的商業城市,比如說拉斯維加斯,它缺少一個歸屬感。所以我覺得這個城市談它的精神性,並不跟它的城市尺度有矛盾。

NO.4

UNstudio Ben van Berkel

「建築高於一切其他必須品,同時在社會中可以產生新的意義。」

建築高於一切其他必須品,同時在社會中可以產生新的意義。雖然在觸發變化這個過程中,建築扮演一個背景的角色, 建築仍然可以打破現有的規則, 並產生新的操作標準。他們可以重塑, 因此, 在確保這個專業保持和社會相關的同時, 產生社會效應. 我們建造的東西, 是設計好要去對文化結構和科學結構產生影響, 所以我們一直在和人, 和大眾打交道. 建築的真正根本在於我們可以對公共有影響的建設。

NO.3

Oyler Wu Collaborative

他們的每一個作品,都生動的反映著美學,構造,和設計風格之間的緊密關係,他們的實踐讓Design-Build變的格外的生動,Design-Build也讓他們的作品變的格外的有趣。

我們一直就對線條和密度很感興趣,從學生時代就對它們有興趣,真的。我們對某種特殊的線條和密度感興趣,尤其是那種有著三個維度的的線條。我們從來沒有像關注二維圖形那樣關注過它,儘管我們所做的那些繪圖是這麼顯示的。我們所感興趣的類型總是那種有空間感的東西,要有一定的深度。我們喜歡它是有原因的,我們試著把這個問題來分解一下。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能允許我們去體驗,這種體驗總是在前景和背景之間來回移動。因此,一方面你可以伸出手去碰觸一條線,同時你又能馬上重新聚焦,這樣它就變成了無限,有著無限的深度。

NO.2

Wes Jones

wes jones的建築在很多時候又是幽默的。他熱衷於漫畫式的表達和敘事,同時在敘事中通過幽默的批判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築既機器這個概念不能說是wes jones的獨創。科布在半個世紀前就在」走向新建築」中宣誓過住房是居住的機器。之後的建築電訊, cedric price,以及高級派等等, 都實踐過建築和機器之間的微妙關係。不過wes jones絕對是這條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首先是他以海德格爾的思想為哲學分析的重要基礎,完善了建築既機器的哲學概念。然後是他對於建築機械風格的貢獻,同建築界中眾多的口若懸河但是一作設計就廢柴的人不同的是, wes jones在擁有深厚理論背景的同時,擁有獨特的設計風格。關於他獨特的機械風格,這方面在訪談中有所涉及。他對於drawing和數字模型的精確度和細緻度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 即便是概念設計,從一開始就沒有建成機會的設計,他都會把drawing和數字模型作到極致,這是一種不計成本的對於設計的付出。與這種不計成本的精神類似的,就是他對於建築機械風格的堅持。和neil denari等建築師比起來,wes jones建築風格的變化在時間軸上要小得多,現在這也成為了他風格的一個重要特色。這方面在訪談中也有涉及。

NO.1

Marcelo Spina

他是西方大批安靜建築師中的一員。他們的集體安靜, 滋養了西方建築的金字塔, 滋養了金字塔頂端發射光芒的」大師」們。

我覺得如果我們把自己歸類,徹底細化我們的興趣的話,那可能就是形式。然而我猜我們對形式的興趣要遠比很多美國的形式主義廣泛的多,像彼得艾森曼和繼他之後的其他人的傳統觀點。因此我們傾向於在一個更加寬廣的意義上來思考形式,而不是僅僅把它等同於具體的物體。相比於物體而言更多關注形式,以及物體周圍所有的環境包括文化,經濟和圍繞他而進行的實踐活動。我們就像是那些通過特殊的方式把事物、建築聯繫起來的人。所以我們往往會把形式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硬核表演、硬核實踐中的硬核功能的聚合物,對我們來說它都是一樣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