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仍在持續的疫情事件,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什麼?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2-08T12:48:18+00:00

挖掘平凡人物,記錄時代真情,展現社會生態面對當下這場仍在持續的疫情事件,雖然其中夾雜了太多我們難以正視,甚至感到揪心、痛苦的事情,但同樣也有很多值得我們記錄,或者是反思的過往。

疫情仍在延續。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之下,幾乎所有行業都遭受了重擊,電影行業也不例外。

從春節檔電影集體撤檔、影院相繼關門,到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發布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間,所有影視製片公司、影視劇組及影視演員,暫停影視劇拍攝工作,整個電影行業彷佛被按下了「暫停鍵」。



真實事件一直都是電影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記錄歷史瞬間也是每一個電影人需要肩負的責任。這場令人揪心的災難也許也終會有有一天被電影人們記錄,反思過去也好,直面未來也罷。

那麼,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來記錄這場疫情?世界電影史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優秀電影?「疫情電影」創作背後,我們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有哪些方向?

挖掘平凡人物,記錄時代真情,展現社會生態

面對當下這場仍在持續的疫情事件,雖然其中夾雜了太多我們難以正視,甚至感到揪心、痛苦的事情,但同樣也有很多值得我們記錄,或者是反思的過往。

疫情爆發,醫院和醫護人員自然是最繞不開,而且最能體現疫情發展及世間百態的地方。因此,從醫護人員的角度出發記錄這場疫情也是很好的切入點。


比如,今天凌晨剛剛宣布去世的李文亮醫生,本身他就是一個可愛又有遠見學識的人。實際上,自疫情爆發以來,媒體便報導了諸多有關醫生、病人的生態新聞,我們都可以從中獲取創作素材,從小人物的角度出發記錄這場疫情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在這一緊張時期,還出現了其它令人感動的故事。

比如武漢盤龍城一餐廳店主在疫情爆發後便主動選擇駐守,繼續營業,並為周邊醫院送餐,每天幾乎要做幾百份的供應量,人手不夠後,還將父母請到店裡幫忙;64歲兒子確診後,90歲母親陪護4天4夜,直到兒子進入隔離病房,並手寫書信鼓勵兒子;還有很多年輕人在這一特殊時期,主動加入志願者隊伍,令人動容;比如有太多不留名的平凡捐贈者;另外,疫情背後的很多記者同樣值得我們看到,疫情發生之時,他們便緊急趕往武漢,有記者甚至主動請纓,深入一線,為大家帶來報導......這些令人暖心的事件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創作素材,讓這場「疫情戰」更具感染力。


《流感》《傳染病》《極度恐慌》……

已經有許多電影提供我們創作思路

回顧過往,中國電影人便多次將真實事件搬上過大銀幕。最典型的像之前的諸多抗戰題材電影,比如陸川聚焦南京大屠殺事件拍攝的《南京!南京!》。除此之外,馮小剛拍攝的《唐山大地震》便還原了1976年發生的那場轟動全國的災難事件,今年陳國輝以「大連7·16油爆火災」事件為原型拍攝的《烈火英雄》,也在國內電影取得不錯反響。

從故事切入點、事件的表述方式,以及對災難題材的拿捏尺度上,這些影片都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而聚焦到病毒類題材,雖然國內作品不多,但世界範圍內卻有著不少優秀作品。比如韓國電影《流感》。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東南亞偷渡客意外將豬流感病毒帶入韓國,並在盆塘市迅速蔓延,越來越多地人受到感染,面臨死亡威脅,危機時刻,國家宣布封鎖盆塘......這部7年前在韓國上映的電影可謂正契合了當下國內所經歷的種種。

▲《流感》劇照


其實,很多病毒題材的電影幾乎都有著「封閉空間」的戲份,除了《流感》中的盆塘市,《傳染病》中的芝加哥、《天外來菌》中的墨西哥小鎮等等也是如此,1976年上映的經典電影《卡桑德拉大橋》,封閉的則是一輛正在行駛的列車,雖然空間不同,但影片描述的都是封閉空間內民眾與病毒,以及外界的鬥爭。

另外,韓國導演金成洙執導的《流感》還生動地向觀眾呈現了,被病毒感染的人又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更多人的「傳染鏈」,以及疫情發生之後民眾的各種行為,比如在超市哄搶口罩、食品等物資,這樣的事件在當下中國,也正在發生。

▲《流感》劇照


回到疫情源起,眾所周知,當下新型冠狀肺炎的初見病例是從武漢一海鮮市場傳染而來的,傳染源目前已被鎖定為是野生動物,但具體為何種野生動物尚無定論,據專家推測可能為中華菊頭蝠。傳言說,有商家在海鮮市場販賣野生動物,當然前提是野生動物的市場需求,最後在某人的食用下,將病毒帶到人類身上,從而造成了大規模的傳播。

早在2011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傳染病》所講述的就是因蝙蝠引發的全球瘟疫的故事。針對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我們也可以借鑑《傳染病》,從野生動物的源頭角度出發,揭開疫情序幕。此外,1995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極度恐慌》所描繪的病毒事件也是因野生動物而起,因走私致使病毒蔓延。


▲《極度恐慌》劇照


諸如《流感》《傳染病》等病毒災難題材電影闖入國內觀眾視野,小紅了一把。影片的走紅凸顯了國內此類題材作品的缺失,以及觀眾的觀影需求。事實上,此類電影對觀眾來說是有警醒作用的,儘管很多電影的口碑並不是很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映照著現實,為大家帶來更多思考。


提前溝通,謹慎選擇素材,把控創作邊界

鑒於國內電影創作環境,如果真將本次疫情事件付諸實踐,必然會面臨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如何表達及把控這一事件的內容及邊界便成了電影創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從作品類型上來看,朝著主旋律電影的方向創作是較為保險的一種方式。畢竟疫情本身已然上升為一起嚴肅的社會事件,任何人都在創作前需要更多的溝通,即使是藝術化創作,電影也必定會受到很多審查層面的考核。因此,在「疫情電影」創作上,電影人必然要學會溝通,在記錄真相的同時把握好電影尺度,謹慎選擇社會素材,讓電影有更深的思想性。

▲封城後的漢街萬達


針對這次疫情事件,不管是不幸染病的患者,還是奮戰在一線的醫生,還是被迫宅在家的人們,我們都漂浮在命運的洪流下,是事件最好的見證者。而且,在歷經災難與痛苦之後,國內民眾其實正需要引導,以更好地回顧過去,直面未來。

半月有餘,疫情還在擴散。各行各業尚待踏上正常軌道。作為電影人,待春暖花開之時,將社會所經歷的一切苦難記錄下來,以待未來嚴以律己、警醒世人。這或許也是電影人的使命及力量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