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志願者積極服務脫貧攻堅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1T16:14:26+00:00

「今晚的演出有趣極了,在歡笑中一下忘記了疲憊。不管多麼苦多麼累,看到這座城市因我們的努力而讓更多市民受益,這都是值得的,2020年我們還要奮戰6號線,我們也一定不負重託,確保讓6號線順利通車。」

2019年12月27日,由中國鐵建獨家投資建設成都地鐵5號線一、二期、10號線二期和有軌電車蓉2號線非首開段「三線」101公里正式建成開通,創造了國內軌道交通一次性新增101公里運營里程的新紀錄。成都軌道交通也由此正式駛入「300公里時代」。

「今晚的演出有趣極了,在歡笑中一下忘記了疲憊。不管多麼苦多麼累,看到這座城市因我們的努力而讓更多市民受益,這都是值得的,2020年我們還要奮戰6號線,我們也一定不負重託,確保讓6號線順利通車。」崑崙集團地鐵公司員工李國濤在演出結束後說。

「一針一線繡出幸福」

侗族刺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紡織、印染、刺繡於一體。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在以鎮遠為背景的第四十二、四十三兩回中,對鎮遠的「苗綿侗繡」大加讚賞。當時的地方官員,就以此為饋贈親友的貴重禮品。侗族婦女的服裝有「無衣不花,無花不繡」之說。2011年,侗族刺繡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流行服飾影響,如今侗繡也受到很大衝擊,手工製作出來的侗繡很費時耗力,當地婦女靠侗繡來補貼生計,所獲也十分有限。

在柳州市的清花繡坊,有百名繡娘,每天依舊用古法一針一線繡出美麗圖案。其中有一位90後女孩叫覃桂珍,她的母親、外婆都是繡娘,傳到她已經是第五代。

這次,著名蘇繡藝術家姚建萍來到清花繡坊,與當地繡娘結對幫扶。在與當地繡娘的交流中,她無意中解決了一項技術難題。

與已經進入產業化生產的蘇繡相比,侗繡的技術顯得比較古舊,生產效率低。姚建萍發現,侗繡繡娘在刺繡中,左手拿著貼好紋樣的侗布,右手進行刺繡,一塊15厘米見方的紋樣,往往需要一位熟練繡娘工作兩三天才能完成。

與侗繡不同,蘇繡是將絲綢固定在布繃上,繡娘可以左右手同時開工,效率極高。「讓兩隻手同時動起來,左右開弓,用現代科學技法解放生產力。」姚建萍說。覃桂珍此前在蘇州買了一架繡繃,苦於無人教授,一直閒置。這回蘇繡大師來到家裡,手把手教她用起了繡繃。從未用雙手刺繡過的覃桂珍慢慢適應了這種方式:「確實比原來快了,需要的力度也小了。」

「我們既要保留古老侗繡原生態的傳統文化符號,還要在技術上革新,跟現代社會和時尚生活接軌,幫他們走向市場,增加收入。一針一線繡出幸福,從而真正幫助一大批少數民族地區婦女走上致富路。」姚建萍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01日04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