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40萬突厥人進攻長安,孤膽皇帝帶6人迎敵,保衛了中華文明

陶陶讀歷史 發佈 2020-02-08T21:02:32+00:00

讀史可以知今。今天,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解司馬光的曠世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亡,是因為每當國家面臨危亡之時,總有英明果決、智勇雙全之士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讀史可以知今。今天,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解司馬光的曠世史學巨著——《資治通鑑》。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亡,是因為每當國家面臨危亡之時,總有英明果決、智勇雙全之士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公元626年,大唐武德九年,強大的東突厥汗國大舉南侵,40萬突厥騎兵在頡利可汗的帶領下,向長安猛撲而來。

而在當時,唐朝剛剛統一天下,中原百業凋敝;而李世民也剛剛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了帝位,立足未穩。可以說,此時是唐朝最虛弱的時期。反觀東突厥,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時期。



大業年間,隋煬帝亂政,導致天下大亂,東突厥得以重新復興。為了躲避戰亂,大量漢人逃奔突厥,增加了他們的實力。憑藉漢人的力量,突厥人重新征服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諸國。而中原諸軍閥,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人,紛紛向突厥稱臣,並接受突厥可汗的冊封。不僅如此,這些軍閥還恬不知恥地接受了突厥賜予的汗號同樣的,李淵為了換取突厥的支持,也曾向突厥可汗稱臣,而這也成為唐朝揮之不去的黑歷史。

經過隋末大亂,突厥獲得了大量人口和錢帛,強盛到了極點?《資治通鑑》記載:

「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當年匈奴最強之時,擁有騎兵也不過40萬。而東突厥呢?所擁有的騎兵卻超過了百萬。可以說,突厥作為草原政權,已經強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隨著實力的增強,東突厥野心也隨之熾盛,他們的頡利可汗在漢人謀士的攛掇下,便有了南下中原,占有中夏的狂妄企圖。畢竟以突厥的實力,要遠遠超過當年入主中原的鮮卑大帝——拓跋燾。

在李世民尚未登基,仍是秦王之時,突厥人就曾在中原扶植多個割據政權,想要從中漁利。然而李世民卻絲毫不給突厥人機會,他僅用數年時間,就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劉黑闥等臣服於突厥的割據者。而突厥人尋求在中原尋求的代理人的陰謀,也就此破滅。

突厥人見一計不成,於是惡由膽生。頡利可汗以為隋朝復仇為名,向唐朝邊境發動了潮水般的進攻。他們屠殺邊民,搶掠牲畜,無惡不作。為了躲避突厥的鋒芒,太子李建成說服李淵割讓了河套之地,使首都長安直接暴露在突厥的槍口之下。



之後,突厥人無歲不侵,唐軍屢戰屢敗。因此李建成等人建議李淵,將首都遷出長安,在河南一代建都。但在李淵即將同意遷都的關鍵時刻,李世民毅然提出反對,他說:

「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願假數年,請取可汗為報!」

在制止了李淵的遷都之議後,李世民又親自出陣,與突厥人浴血奮戰。公元624年,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率領數十萬大軍攻入關中,陳兵於五龍坂。李世民一馬當先,帶領百餘騎兵掠陣,豪言道:

「我,秦王也!貴國可汗有本事就出陣!」

對於李世民的挑戰,頡利可汗只是笑而不答。隨後,李世民又帶兵奔馳到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駐軍之處。李世民與突利可汗是老熟人,於是他大聲責備突利,說他背信棄義。而突利也自知理虧,不肯出戰。在李世民的強力威懾之下,數十萬突厥人竟引兵而走。



然而突厥仍沒有放棄對唐朝的入侵,公元625年,突厥捲土重來,在邊境大肆殺戮。而到了公元626年7月,頡利可汗對唐朝的入侵到達了頂峰。

當年6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政權,立足未穩,人心未服。在頡利可汗看來,這是滅亡唐朝、入主中原的最好機會。即使不能滅亡唐朝,也能大搶一把。

就這樣,40萬突厥騎兵長驅直入,突襲武功,距離長安只有咫尺之遙。因此,頡利可汗得意洋洋地派遣大將執失思力出使大唐,並在宮殿內對李世民揚言:

「二可汗兵百萬,今至矣!」



對於突厥人的露骨威脅,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李世民卻絲毫不懼,他厲聲怒罵執失思力:

「你們突厥背棄盟約,犯我疆界,殺我百姓,如今還敢誇耀你們兵力強大?我今天先殺了你!」

在李世民的威脅下,執失思力差點嚇得尿了褲子,於是他被迫向李世民乞求活命,還向他吐露了突厥軍隊的一些情報。原來,突厥人數雖多,但人心不齊。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素有矛盾,如今已經到不可開交的地步。聽完執失思力的話,李世民逐漸胸有楚竹,於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擊退突厥,朕只需要帶6人!」



以6人擊敗40萬,或許只有天神能做到。群臣們大驚失色,紛紛反對李世民的決定。然而李世民仍力排眾議,毅然帶著高士廉、房玄齡、周范、李孟常等6名騎士馳出宮門,到了渭水河畔。6人隔著渭水便橋,與黑壓壓的突厥主力對峙。

隔著橋,李世民指著對面的頡利可汗,大聲叱罵其不受信義,顯得不慌不忙、有禮有節。雖然只帶6人,但李世民身後仿佛有千軍萬馬一般。

按說只要頡利馬鞭一揮,李世民等人就會被數十萬大軍化為齏粉。但是在李世民的震懾下,數十萬突厥騎兵硬是不敢上前一步,相反諸多突厥酋長忙不迭地爬下馬,向李世民跪拜。而這印證了李世民的預想,突厥人心不齊。而頡利可汗呢?他懷疑對面有伏兵,否則李世民怎敢只帶6人,因此逡巡不前。

在緊張的對峙中,唐軍主力陸續從長安城中湧出,一時間「旗鎧光明,部隊靜嚴」。他們在李世民背後列陣,致使「虜眾大駭」。在唐突雙方的心理戰中,李世民再次占據上風。就在頡利可汗嚴陣以待,以為唐軍要渡河進攻時,李世民卻突然命諸軍退後。還派使者提出,要與頡利可汗單獨談談。



大臣蕭瑀見此,以為李世民輕敵,於是拉著馬勸諫。李世民卻說:

「我已想好了,非你所知。突厥所以舉國入侵,是以為我大唐剛有內難不可能出兵。我若關城門,他一定會大侵。我之所以我單騎出見,是表示我不怕突厥;我炫耀軍容,是讓他知道我準備交戰。但是突厥深入我地,當會害怕沒有退路,所以我軍交戰未必得利。相反與他言和,給他們一個台階,必能使其退兵。制服突厥,在此一舉。」

於是,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屏退眾人,在便橋上進行了密切交談,最終達成了協議。第二天,雙方殺白馬,李世民與頡利在便橋盟誓。得到大量錢帛後,頡利引兵退走,並留下了此戰中俘虜的唐朝百姓。



事後蕭瑀問李世民:「陛下為何在諸將紛紛請戰,軍力雄厚的情況下與頡利可汗言和?」對此,李世民回答:

「我雖然能戰勝突厥,但損失恐怕也非常大。我新繼位,安定平靜是首要之務,即使突厥敗了,也未必會滅亡。到時候雙方結怨,為禍不淺。我現在收兵不戰,賂以玉帛,他們定會驕慢。而驕,是滅亡的開端。這正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確實,以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擊退突厥並非難事。但要一戰滅亡突厥,卻是不可能的。李世民深知,中原遭遇隋末大亂的破壞,已經經不起一場全面的戰爭。因此,李世民決定先穩住突厥,待休養生息之後,再一舉而滅之。

果然僅僅四年後,突厥便在李世民的操縱下分崩離析。公元630年,李靖率3000騎兵突襲頡利可汗的牙帳,並將之一戰而擒,數十萬突厥人盡為唐朝所俘虜。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走上了末路。



李世民有勇有謀,用6人嚇住突厥40萬大軍。他能屈能伸,不卑不亢,最終將強敵拒於國門之外。雖然付出了金帛,但是只是滅亡突厥前的緩兵之計,與北宋委曲求全的澶淵之盟簡直是天壤之別。

因此可以說,李世民不僅是開啟貞觀之治的英明君主,同時也是護佑中華、保護萬民,實現民族和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擁有李世民這樣的偉大君主,真是我們民族之幸!

看了李世民的故事,大家是否有所收穫?為了讓大家學習更多歷史知識,我給大家推薦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但畢竟普通歷史愛好者,沒有養成閱讀文言文的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套《白話資治通鑑》作為過渡。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台灣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本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