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作為一顆黃矮星,對人類有何現實意義?

匈奴狼山 發佈 2020-01-01T03:09:44+00:00

瀚海狼山在過去的推文中曾經談到過,地球上能出現有機生命體,尤其是最終進化出了現代人類,是一個極低機率的偶然性事件。


瀚海狼山在過去的推文中曾經談到過,地球上能出現有機生命體,尤其是最終進化出了現代人類,是一個極低機率的偶然性事件。但是考慮到宇宙中星球的總量驚人,特別是現代技術發現,絕大部分恆星都是有行星圈的,因此生命本身在宇宙中又是高機率事件。即使僅僅和地球類似的,以碳氫氧元素為基本構成的生命出現的機率也不低。因此目前說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還是太早了些。不過宇宙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出現生命的基本條件,但是空間本身又是相當兇險的,因為空間中又自然存在對生命極為不友好的各種高能射線。除了這種可以殺傷大半個宇宙的射流。作為生命存在依靠的最主要的核心,和就是每個恆星系統的恆星,也有相當高的要求。也就說,就算是某個恆星系和太陽一樣有大量的行星圍繞,如果這個恆星本身,

存在問題,那麼這個星系也很難產生碳氫氧元素為基礎的生命條件,更不用說在進化出高級生命群體了。地球上最近5億多年來都生機勃勃,和太陽本身作為一顆黃矮星也有莫大的關係。過去經常聽說有白矮星,都是恆星進化的末期產生,普遍特點是密度很大,但是體積很小。和地球差不多大的體積,就有太陽質量的三分之二。比如距離太陽系並不遙遠的天狼星B,就是一顆典型的白矮星。那麼黃矮星又是什麼呢?說起太陽,大多數人的印象還是發黃亮光的。除非日出日落時,太陽會出現鮮紅色,這主要斜射大氣層出現的臨時變色。如果太陽位置在比較高的角度,那麼光線給人的感覺確實是偏黃。當然千萬不要沒有任何護目鏡的情況下去直接觀察正午的太陽,那樣絕對對視力不利。太陽光線之所以偏黃,


是因為太陽的表面溫度不到6000攝氏度。這在宇宙恆星中,屬於一個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太陽的質量本身在宇宙中也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也就是說相對那些巨大的恆星,太陽是很小的存在。發黃光為主,而且體量相對較小,因此就有了黃矮星的級別定位。而白矮星是體積更小,卻發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叫白矮星。其實白矮星的表面溫度比太陽高几倍,至少有2萬攝氏度。太陽表面溫度不算高,發光也不夠亮,根本原因是太陽的核心核反應溫度和壓力並不大。太陽的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而現在地球上的人造核聚變裝置,可以輕鬆製造2億攝氏度甚至10億攝氏度下的高溫高壓。已經比太陽核心的溫度和壓力都大幾十倍。那麼太陽為何這麼光線和溫度都「稀鬆」呢?這就在於太陽聚集的物質還不夠多。在宇宙中聚集的物質量算中等偏下的。而像距離不遠的天狼星A,就比太陽的質量大好幾倍,因此天狼星A的中心壓力和溫度都超過太陽很多。

這樣天狼星A的表面溫度也超過了3萬度,對外發出耀眼的藍光。我們常說事物激烈反應會呈現白熱化,其實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當恆星溫度不高時,他就是發黃光為主,而表面溫度超過1萬度,則開始發白光,而溫度超過3萬度到6萬度,則是最耀眼的藍光。而還有比太陽表面溫度還低的,比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他的表面溫度居然不到4000度,只能發出最弱的紅光,因此比鄰星也叫紅矮星。


那麼太陽作為黃矮星,對地球和生命有什么正面意義呢?首先就是溫度不高,體積不大的黃矮星,反倒是恆星中壽命比較長久的哪一種。黃矮星的穩定壽命一般有100億年,因此可以讓周邊的行星有相當長的時間慢慢進化生命。如果太陽像天狼星A那麼發藍光,那麼連20億年的穩定期都很困難,就算其周邊有行星,大機率也被其劇烈的變化給生吃了。第二,黃矮星可以為行星提供足夠的熱量,但是強射線又比較弱,同樣有利於生物發展進化。第三,如果地球真的流浪到比鄰星,那麼比鄰星可能不夠熱,地球就必須更靠近他「取暖」,最終弄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距離恆星過近而讓地球本身分崩離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