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這是楊國忠的座右銘,也是唐玄宗的

歷萊順授 發佈 2020-01-01T09:21:32+00:00

唐玄宗一向是一個認定目標就堅定不移的人,有人說晚年的玄宗變了,變得胸無大志,慌於朝政...在此之前,我們先看看楊國忠鬧出了哪些事情:於官怨本來,按照唐朝制度規定,官員的選拔過程非常複雜:首先是吏部侍郎組織人員對候選人進行筆試和面試,對候選人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判,然後是三注三唱。

唐玄宗一向是一個認定目標就堅定不移的人,有人說晚年的玄宗變了,變得胸無大志,慌於朝政...但其實他的性子一如既往,但只是...目標定地不符合國家利益罷了。

晚年的玄宗,把朝政託付於楊國忠,一時間天怒人怨,但玄宗卻絲毫不阻止楊國忠,這是為何?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看楊國忠鬧出了哪些事情:

於官怨

本來,按照唐朝制度規定,官員的選拔過程非常複雜:

首先是吏部侍郎組織人員對候選人進行筆試和面試,對候選人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判,然後是三注三唱。三注三唱之後,吏部的名單就算確定了,由吏部把最終名單提交給門下省審核,審核沒有疑問,再上交皇帝報批。

因為要走這麼多程序,所以每次選官都要從春到夏,用小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是楊國忠一上任,就把這事情變得極為「高效」--一天就完成了。

他把吏部侍郎以下的官員統統晾在一邊,自己找來幾個心腹小吏,悄悄在家裡就鼓搗出一個任職名單。名單擬好之後,楊國忠把所有的候選人都召集起來,對著他們按名單順序往下讀,讀一個,問一句,有沒有意見?如果沒有,馬上進入下一個。

候選人沒見過這陣勢,倉促之間,有的連自己被任命的官名都記不住,誰能有什麼意見呢?稀里糊塗就下來了,沒一會兒工夫,全部宣讀完畢,一個意見也沒聽到!

吏部審完了應該送門下省了吧,楊國忠連這道程序也免了。選官那天,他把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和具體負責人給事中也都召集來了,集體辦公!宣讀完任命決定,楊國忠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這樣一來,門下省的審核也省了。

問題是這麼搞行不行呢?簡直是胡鬧!這些候選人有的是才高八斗的新科進士,有的是精明強幹的基層能人,都指望著吏部官員能根據他們的才能授給一個合理的官職,為國家效力。沒想到,他們的筆試成績也不算數了,面試成績也不算數了,以前的功勞業績也都不算數了,他們能當什麼官,全憑小吏一張嘴。這還有什麼公正可言啊!

朝內的人不賄賂就沒法出頭,那麼平頭百姓呢?有能者見此狀或隱居,或投奔邊疆節度使,這就意味著人才的流失,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時間線拉長,玄宗及其後代就越來越無人可用。

於民怨

楊國忠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發兵雲南打南詔,那是屢敗屢戰,邊防軍隊損耗殆盡,就需要徵兵,往哪裡徵兵?那自然是中原的老百姓。

自從開元十一年張說改革,府兵制變為募兵制,邊疆普遍建立節度使防區以後,打仗就成了邊疆節度使手下職業軍人的事了,中原老百姓一輩子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中,從生下來就沒看過打仗,現在突然徵兵,誰願意去呢?

再說了,古代北方人對南方特別害怕,都知道南方有瘴氣,非常厲害,能夠致命,所以一聽說征雲南,馬上謠言滿天飛,都說是有去無回,這樣一來,更沒人願意去了。

楊國忠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戶籍三丁抽一,抽到了就得來報到,就和抓壯丁一樣。有人被抽到了乾脆就自殘,硬著頭皮去的人,也是一敗塗地。最終20萬兵力再次損耗殆盡。

貪污、荒唐的私生活

楊國忠過得特別快活。怎麼個快活法呢?

首先,楊國忠一舉貪污了三千萬匹絹帛,差不多把國庫都搬家裡去了。第二,他和堂妹虢國夫人私通也差不多公開化了。本來唐玄宗不是給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和一個堂兄都賜了豪宅嗎?楊國忠當宰相以後,也把自己的宅子和他們建到了一塊,「晝夜往來,無復期度」。在自己家裡放肆一點也罷了,兩個人在大街上也公然打情罵俏。

按照《新唐書·楊國忠傳》的說法就是「居同第,出駢騎,相調笑,施施若禽獸然,不以為羞,道路為恥駭」。

楊國忠為什麼這麼放肆呢?他自己說得很清楚:「吾本寒家,一旦緣椒房至此,未知稅駕之所,然念終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極樂耳。」換句話說,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恰恰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問題太大了,索性得過且過。

當年,武則天晚年,二張兄弟得寵的時候,不是有人在他們的弟弟張昌儀家大門上寫「一兩絲能得幾時絡」嗎?張昌儀回答:「一日亦足」,這樣看來,楊國忠跟這個舅舅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信奉「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玄宗為何不治楊國忠?

玄宗從來就不是缺手腕的人,而且辦事雷厲風行,面對韋後和太平公主他敢於以弱盛強,面對三個兒子可能的叛亂,他也毫不手軟一日殺三子。但為何他卻不治楊國忠呢?這與他的目標有關。

楊國忠隻手遮天,朝中沒人敢舉報他,但內廷的宦官高力士可不虛他,高力士看不下去勸諫過李隆基,那會是什麼結果呢?

天寶十三載一場大雨中,有一天,唐玄宗看著高力士站在旁邊伺候,就說:「淫雨不已,卿可盡言。」這時候,高力士說:「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這話說得既明白,又沉痛,唐玄宗聽了這直言不諱的忠告是什麼反應呢?是不是會意識到宰相有蒙蔽自己的嫌疑,該調查調查了呢?根本沒有。《資治通鑑》記載得非常清楚:上默然。他什麼也沒說,也什麼都沒做。

這可不是不知情了,而是逃避問題了!但是,這一次,面對高力士的進諫,他為什麼會默然不應,無所作為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老了,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銳氣。

到天寶十三載,唐玄宗已經當了44年的皇帝了,年齡也已經超過70歲,國家也早就進入了太平盛世。在這種情況下,他既驕傲,又怠惰。對他來說,銳意進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需要的是固守承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對宰相問題也是一樣,只要宰相沒鬧出什麼大亂子,唐玄宗寧可得過且過。而且,自從李林甫當政以後,唐玄宗已經慢慢從朝政中退出,對大臣的了解也相當有限,如果這時候不用楊國忠,他又能用誰呢?

第二,楊國忠出身外戚,這對於從宮廷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唐玄宗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唐玄宗固然需要楊國忠幫他處理朝政,但是,潛意識之中,他並不希望楊國忠有太高的人望和能力。換言之,楊國忠能力不強,野心也就不大,這對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自身權力維護和國家利益面前,唐玄宗寧可選擇自私,這真是大唐盛世的悲哀。

天寶十四載(755),唐玄宗大概已經忘了高力士憂心忡忡的進諫了,又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這點思想,和楊國忠有何區別?同樣是「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