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了我媽媽》——坎城電影節得獎電影推薦

青桐樹夏 發佈 2020-02-09T13:19:20+00:00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2009年橫掃第62屆坎城電影節三項大獎的電影,也是當時19歲的哈維爾·多蘭自導自演的處女座《我殺了我媽媽》這樣的電影標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可能顯得十分大逆不道他一個人擔任了該片的導演、編劇,而且他還扮演該片的男主角于貝爾,該片也由他的部分人生經歷改編而成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2009年橫掃第62屆坎城電影節三項大獎的電影,也是當時19歲的哈維爾·多蘭自導自演的處女座《我殺了我媽媽》

這樣的電影標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可能顯得十分大逆不道

他一個人擔任了該片的導演、編劇,而且他還扮演該片的男主角于貝爾,該片也由他的部分人生經歷改編而成的,據說多蘭16歲就完成了此片的劇本

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

唯有終極分離之際

才明白了這份愛的根扎得有多深

——莫泊桑


我不知怎麼搞得,我小時候和媽媽相親相愛,我愛她,我可以看著她,跟她聊天,待在她身邊,可是,我沒辦法當她兒子,當任何人的兒子都行,就是不能當她的

她根本就不想要我,我是她的負擔,她天生就不適合當媽媽,她會結婚生子,是因為大家期待她這麼做,大家都會期待女人這樣,總之幾乎所有的人。

我是真的希望我媽死了,我的確愛她沒錯,但不是兒子對母親的愛,超奇怪的,要是有人傷害她,我一定會宰了這傢伙。但同時,我隨便也想得出一百個更愛的人。

故事在兒子的視角下展開,每一次于貝爾與媽媽歇斯底里的爭吵,他沒有給媽媽留一點點辯解的餘地,片中媽媽的每一句話亦皆被兒子以不可挑剔且無比正確的邏輯頂回去。爭吵的事情理由往往是最日常的小事,摩擦,于貝爾看不慣媽媽的一舉一動,片頭中嘴角的奶油,吃東西的樣子。

看不慣她同樣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像一直在宣揚自己付出了很多:「你去問問你們班同學,現在還有誰是開車送自己的孩子上下學的?

最理想的狀況就是自殺,在腦中結束生命,然後重生,然後才能交談,對看,才能相處,仿佛從來沒見過對方似的,要是我不認識我媽,搞不好我們會喜歡彼此

第一次殺了他媽媽是學校調查家庭薪資福利,于貝爾和老師說:「我媽媽死了」

片中不止一次,于貝爾幻想過自己母親躺在棺材裡的樣子,安靜,沒有任何爭吵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恨自己的母親很罪惡,他們好虛偽,她們也一定恨過自己的母親,可能恨了一秒鐘,或是一年。搞不好更久,搞不好他們忘了。這些我才不管,畢竟大家都恨過。

第二次殺了他媽媽是學校的試卷上的作文,他的文章標題是《我殺了我媽媽》

于貝爾與媽媽的關係,歇斯底里的那些無止境的爭吵,放在現實里比比皆是。

對兒子來說,小時候溫柔寵愛自己的母親,怎麼會變成潑婦一般的不可理喻。

而對媽媽來說,小時候總是什麼都與自己分享的兒子,不知什麼時候變得叛逆。

或許對媽媽來說,沒有意識到兒子已經長大,有自己得獨立人格,思維模式,媽媽與兒子每次說事情更像是命令,片中於貝爾不止一次說自己的媽媽不適合當媽媽。

可哪個媽媽不是第一次當媽媽呢

整部電影充滿了矛盾與無解,片中穿插好幾幕小時候于貝爾與媽媽溫馨的畫面與青春期的于貝爾與媽媽冰點惡劣的關係形成鮮明的對比

于貝爾:「如果今天我死了,你會怎麼辦?」

媽媽:」那我明天也會死。」

我相信大部分的媽媽在面對兒子這樣的問題是會有一樣的答案

于貝爾也是矛盾,他不想恨自己的母親,他從心底熱愛著自己的母親。

他嘗試過主動用行動表達對媽媽的愛,這是電影最精彩的地方。于貝爾主動洗衣服,做飯,給房子大掃除,洗盤子,會主動拉著媽媽的手說我愛你。

一天晚上,睡著的母親被突然回家的于貝爾從床上拉起來。磕了藥的于貝爾滿頭大汗,神智不清的說:

「我很想跟你聊天,我一直在想念你,我跟自己說,如果我現在不告訴你,我會後悔一輩子的,我愛你,我愛你。


然後因為一些生活化的小事他們又開始爭吵,在爭吵中矛盾達到高潮。沒什麼大事,而小事和細節往往更是有力度,在這些生活化中爭吵中,我們看到了演員的生活化演出,每個場景,每個爭吵仿佛都像一面鏡子,讓人想起以前叛逆的樣子,主角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而于貝爾的老師可能也理智地表達了另一種心聲,說出了「也許母親也很痛心有你這樣的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