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思考遊牧民族戰略發展的問題。

矛和盾的較量 發佈 2020-01-01T15:39:59+00:00

遊牧民族一開始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應放在中原,而是先完成本民族統一後,再東征西討,征服東北、朝鮮和西域,這樣一來勢如大鵬展翅,形成一個橫跨東西的龐大勢力,壓迫在中國的北方,一旦中原有變,即可趁勢南下,一統天下。

在華夏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原一直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威脅。遊牧民族仗著弓馬嫻熟,兵強馬壯,無時無刻不想著入主中原。其中,有些遊牧民族如匈奴和突厥被中原王朝所擊敗,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和滿族則擊敗了中原王朝,成功入主中原。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強大遊牧民族,為何在五胡亂華的時候只統一了北方,卻無法統一中國?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以草原視角,來研究一下遊牧民族的發展戰略問題,如何才能入主中原,統一天下?

鮮卑人興起於大興安嶺,起源於中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東胡。因匈奴人自稱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動在匈奴之東的部族,皆稱為東胡。冒頓殺父自立單于時,正是東胡最為強盛的時期。然而,東胡的強盛反而使它驕橫自恃,東胡首領先後向冒頓索要千里馬和美女,冒頓為穩定和麻痹東胡,把千里馬和女人獻給東胡。東胡以為冒頓軟弱可欺,越發驕橫,遂向冒頓索取土地。這次冒頓說;「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然後號令全族兵馬立即出動,進攻東胡。沒有認真防備的東胡在充滿鬥志的匈奴軍打擊下,全族崩潰,僅有餘部兩支分別逃至烏桓山和鮮卑山,之後各自稱為烏桓族和鮮卑族。

匈奴統一北方後,與漢帝國發生戰爭,最終被漢武帝擊敗。但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兩敗俱傷,真正得益的是鮮卑,他們趁機擺脫了匈奴的控制。後來,東漢連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遷,鮮卑趁勢占據蒙古草原,吞併匈奴余種十餘萬落,由此開始強盛起來。鮮卑是一個部落聯盟,內部成份複雜,發展分分合合,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拔部、禿髮部、乞伏部、吐谷渾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晉廷衰弱,天下動盪,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政權。最終,鮮卑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紛亂的五胡十六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鮮卑人雖然驍勇善戰,卻在沒有完成民族統一的時候,各部落就先後陷入中原混戰,這就造成了他們的發展後繼乏力。同時,鮮卑南下後,其故地形成的勢力真空又被其它遊牧民族填補,蒙古高原上興起新的遊牧民族後,又會威脅到鮮卑的北方。這樣一來,占據中原的鮮卑受到北方新興勢力和南方漢人政權的南北夾擊,自然難以統一天下。但說起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鮮卑比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要深遠。得益於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國出現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新的民族共同體衝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現出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勢,在中華文明史上譜寫了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歷史上能夠完全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是蒙古和滿族。他們都是先統一了各自民族的各個部落後,才開始一步步征服天下。不像鮮卑民族,各部落分裂,就陷入中原混戰,只能各自建立一個個小的割據政權,沒有形成後合力,後繼乏力。鮮卑之所以能夠入中原,主要得益於西晉內部的混亂和分裂,如若面對統一的王朝,分裂的鮮卑難有大的發展。

從地圖上看,蒙古高原地處中國正北方,東邊有東北和朝鮮,西邊有西域。遊牧民族一開始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應放在中原,而是先完成本民族統一後,再東征西討,征服東北、朝鮮和西域,這樣一來勢如大鵬展翅,形成一個橫跨東西的龐大勢力,壓迫在中國的北方,一旦中原有變,即可趁勢南下,一統天下。

明朝時,蒙古分裂為幾部,他們不思先統一蒙古各部,卻總是與明王朝發生戰爭,打得兩敗俱傷,最終被後金漁翁得利。反觀後金的戰略就十分高明,他們雄據東北,先征服朝鮮,後征服蒙古,如同東北虎長出了雙翼。從此一飛沖天,征服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