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李世民,用一法控制阿富汗200年,四方忌憚,無人敢惹

清羽傾城 發佈 2020-02-09T21:10:54+00:00

同為四大帝國之一,我國歷史發展到唐朝時期,國力尤為昌盛煊赫,疆域不斷向外開拓羈縻,尤其是經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後,一度將阿富汗等西域地區,囊括於治下,獲取了盛極一時的"天可汗"之稱,不可謂使我漢族衣冠與有榮焉。


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亘古而來,未之有也——吳兢

追溯世界悠久歷史,橫亘在人類歷史上最為耀目的篇章,無過於昌盛一時的世界"四大帝國"。一則為:"羅馬帝國",便是羅馬共和國的後來一個發展階段;二位"安息帝國",即為波斯王朝的繼承者;三為"貴霜帝國",即如今的阿富汗;四為大漢帝國,即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最高政權組織形式。

同為四大帝國之一,我國歷史發展到唐朝時期,國力尤為昌盛煊赫,疆域不斷向外開拓羈縻,尤其是經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後,一度將阿富汗等西域地區,囊括於治下,獲取了盛極一時的"天可汗"之稱,不可謂使我漢族衣冠與有榮焉。為了安定邊疆諸事,唐太宗做出了這樣的一個舉措。

一、以都護掌執域外

漢唐輝煌,史載萬代。漢承襲秦制,初尚黃老、休養生息,又以儒學為宗、勵精圖治,造就了中華民族千秋萬載的精神脊樑。

可泱泱天漢也逃不過歷史進程的崩析,經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百餘年的紛亂之後,隋朝又重新的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帝國,可無奈隋二世而折,再度的導致了社會、國家的動盪,承襲隋制的大唐帝國,重新收拾山河黎民,創造出了與大漢比肩的更加繁榮昌盛的帝國。而在大一統的帝國體制之下,勢必要面對國土疆域的穩固與擴張。

此時擺在大唐帝國面前的便是因為利益上的糾葛不平,邊疆少數民族紛亂相爭,可經歷"貞觀之治" 後的大唐帝國猶如日出東方的烈陽,光芒萬丈、輝目耀世,作為帝國掌舵者的唐太宗李世民應該如何管理治下如此遼闊的疆域,成為了帝國首要考慮的問題。可好在此事並不是未曾有先例的存在。

與跨越者時空長河的漢帝國一般,對於西域問題的羈縻政策,漢帝國在擊敗強敵匈奴部族之後,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全權管理西域諸事,監護西域諸多小邦國的安全,因此稱為"都護"。

大唐帝國繼承此策,卻將其發展的更加完善。不單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並且在東、南、北四方邊疆地區都設立了相應的都護府。以此來控制遼闊龐大的帝國疆域,同時又細化了都護府的層級,分為大、上、中之級,主要職能為:"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此項政策的孰優孰劣在現實的運營當中很快便得到了體現,泱泱的大唐帝國極大程度上穩定了邊疆地區的安穩,也有賴於都護府設立的作用居中影響。

從唐太宗李世民至武則天掌權時期,此時的大唐帝國上層政局雖有動盪,卻未曾從根本上影響到國力的衰盛,自此一共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東夷、單于、北庭、昆陵、蒙池九個都護府。

發展到了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隨著政策與現實的需要,只留存下了安西、北庭、安北、安東、安南、單于都護府,被稱為六大都護府。在這些都護府的設立當中,自有當時的現實需要,可造成最為深刻的影響,當屬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

國勢日進則邊疆興定

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頡利可汗後,為了穩固當地的社會局勢以及消除邊疆問題的隱患,便在新疆地區設置伊州、西州和庭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考慮到西域的穩定與管治,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初駐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主要用以針對西突厥的兵鋒威脅。後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無疑考慮到了當時都護府設置的政治意義和軍事影響。

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657年),蘇定方率軍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進而將作亂的西突厥平定,經此一役,軍威大振,造成了極其深遠的軍事意義、政治影響,接踵而至的便是唐高宗將安西都護府的升格為大都護府,下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以及對西域小國的採取州府治理,這些所有的政務管理以及下轄州府盡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的麾下。

大唐勢力在安西都護府的建立之上,得到了升華與彰顯。當時西域諸邦無不忌憚於都護府的轄制。

等到了武則天聽政的顯慶、龍朔年間(公元661-663年),安西都護府不斷的發展與擴張,管轄地一度擴張到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等地。相當於當今的新疆地區、以及中亞五國和阿富汗的總和。如此遼闊龐大之疆域,也造就了煌煌盛唐之威名。同時也為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唐朝先進的技術與文化。

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但仍然隸屬於安西都護府的管理,其專項管理西突厥的故地,也是為了進一步的鞏固西北疆域的穩定。

北庭都護府在當時的意義可謂非凡,提掣萬里,一度成就了當時西北地區繁榮的中心地帶。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北庭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達到有史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

盛唐中衰至此方休

東方的大唐帝國強勢崛起的同時,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大食)虎視眈眈的將勢力延展到了東方,當時西亞和半個中亞都受制於其治下。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摩擦與碰撞。

由此"怛羅斯之戰"接觸爆發,唐朝軍隊在高仙芝的率領下以寡敵眾,這雖然是一次偶然的遭遇戰,雙方相持五天,但由於葛邏祿部眾反叛,前後夾擊唐軍導致軍事失利。可隨著後來的歷史發展,此次戰鬥並未影響當時大唐在西域的統治勢力,此後封常清率領大唐西軍繼續擴張。

大唐帝國在中亞地區統治崩潰的原因之中,真正起到決定性因素的,乃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折點: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帝國一片動盪,高屋大廈岌岌可危之下,朝廷為穩定中原局勢從安西、北庭都護府回援一萬五千兵力參與平叛,又從河西﹑隴右調回大量駐軍。

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是顯著的,唐朝日漸轉衰不止,也直接造成了西域地區勢力的薄弱。吐蕃、大食乘機發起兵鋒,大食征服中亞諸國,吐蕃趁機奪走河西走廊,導致大唐朝政中心與西域都護府之間聯繫中斷。西域的兩大都護府在堅守了四十多年後,最終慘澹落幕,自此大唐勢力徹底退出了西域,結束了對阿富汗地區長達二百年的管轄。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朽,極大程度上因為民族文化當中的兼容並蓄,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的世界多民族有目共睹的,但同樣的,為多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安西、北庭都護府的存在,以及其他都護府的設立,客觀上的促進了當地的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