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關之戰南宋全線吃緊無暇西顧,面對50萬蒙古大軍,宋軍皆戰死

歷史塵封 發佈 2020-02-09T00:37:16+00:00

南宋後期出現過外部局勢的巨變,也就是蒙古滅金,南宋北方的敵人換人了,雖然當時宋理宗執行了聯蒙滅金的策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蒙古可不是什麼可靠的盟友,金國滅亡後,南宋也不得不面對蒙古這個強敵,而在蒙宋戰爭的第一階段中,蒙古憑藉陽平關之戰的勝利,攻入川蜀之地,令百年沒有遭遇大規模戰火

南宋後期出現過外部局勢的巨變,也就是蒙古滅金,南宋北方的敵人換人了,雖然當時宋理宗執行了聯蒙滅金的策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蒙古可不是什麼可靠的盟友,金國滅亡後,南宋也不得不面對蒙古這個強敵,而在蒙宋戰爭的第一階段中,蒙古憑藉陽平關之戰的勝利,攻入川蜀之地,令百年沒有遭遇大規模戰火的川蜀州郡備受摧殘,川蜀不僅是南宋整體防線的重中之重,「宋室南渡,以四川為上游重鎮」,同時也是南宋的一大經濟支柱,可是經歷過蒙古大軍的洗劫,川蜀元氣大傷,南宋國力更是遭遇重創,面對崛起的蒙古,南宋表現的更是無力抵抗。

不過雖然陽平關之戰,宋軍戰敗,但是當時的宋軍主將曹又聞所率3萬宋軍,與50萬蒙古聯軍鏖戰,幾近全軍覆沒,主將戰死,也是打出了南宋軍人的血性。

陽平關之戰,乃至夢宋戰爭的導火索,是有宋理宗一次也算是正確的決定引起的,也就是端平入洛事件,端平元年,也就是1234年,金國被滅,因為戰前蒙宋雙方未對河南之地的歸屬有過明確約定,所以蒙古撤出了河南之地,而對於南宋來說,河南地區堪稱是南宋一朝夢寐以求希望奪回的地盤,汴京曾經就是北宋的國都啊,北宋眾多帝王的皇陵就在那裡,宋理宗也是一個有理想的帝王,所以他還是不顧朝內的反對,開啟了奪取河南之地的軍事行動,只是最終結果還是南宋的「老配方」,北伐無果,還險些弄出亡國之危。

《宋史.趙葵傳》時盛暑行師,汴堤破決,水潦泛溢,糧運不繼,所復州郡,皆空城,無兵食可因。未幾,北兵南下,渡河,發水閘,兵多溺死,遂潰而歸。

因為河南之地經歷了蒙金戰爭的戰火,所以已經沒有支持宋軍在河南之地立足的人口和糧草,而且隨著蒙古大軍的南下,缺糧的宋軍很快被蒙軍擊潰,戰火一度延續至南宋的兩淮戰區,端平入洛軍事行動的失敗,也是讓宋理宗下詔自責,更大的問題是,端平入洛引起了蒙古的瘋狂報復,直接導致了蒙宋戰爭的開啟,第一階段,也就是窩闊台攻宋時期,對南宋打擊最大的就是川蜀之地被攻破了,也就是陽平關之戰。

按理說,川蜀之地應該是南宋最需要守衛的要地,但是為何在關鍵的陽平關之戰中,南宋朝堂並未及時支援川蜀戰場呢?給人的感覺是無所作為,坐視川蜀被攻破,但其實南宋不是不救,而是沒時間,也沒能力去救援,川蜀之地的戰事,雙方唯一爭奪最激烈的陽平關之戰,但是此戰持續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南宋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調度,再者南宋也沒有足夠的兵力了。

南宋面對北方勢力的整體防線,最主要的就是三大戰區,川蜀戰區,京湖戰區,還有就是兩淮戰區了,沿著長江一線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而蒙古號稱50萬大軍攻川的時候,京湖、兩淮兩大戰區也是不消停的。

《宋史.理宗本紀》(端平三年三月)襄陽北軍主將王旻、李伯淵焚城郭倉庫,相繼降北。時城中官民兵四萬七千有奇,其財粟三十萬、軍器二十四庫皆亡,金銀鹽鈔不與焉。南軍主將李虎乘火縱掠,襄陽為空。

(十月)大元兵破固始縣,淮西將呂文信、杜林率潰兵數萬叛,六安、霍丘皆為群盜所據。

陽平關之戰發生在端平三年九月,而當年三月京湖戰區的重鎮襄陽發生反叛,被焚毀一空,直到孟珙收復襄陽才算是重新建立京湖一線的防禦,而在陽平關之戰後一個月,蒙古大軍攻略兩淮,宋將率軍反叛,所以說,在端平三年時期,南宋整體防線都在遭受蒙古大軍的威脅,不是不想救援川蜀,而是沒有能力救援,同時還有重兵防守兩淮戰區,如果調集兵力救援川蜀的話,沒準其他防線就出問題了。

所以總的來說,蒙古大軍攻略川蜀,南宋只能寄希望有川蜀的宋軍追擊擊退蒙古大軍,而這就需要有一個有能力的統帥,可惜當時的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不是這樣的人,制置使在南宋時期掌本路諸州軍事,也就是說趙彥吶成為了當時川蜀戰區最高的軍事指揮官,那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個人的觀點是,他是典型的文官出身統帥,所以其指定的戰術就是一條,死守且缺乏變通。

趙彥吶的前任四川制置使是鄭損,就是因蒙古大軍破關外諸隘而放棄三關,趙彥吶極力勸諫但是鄭損不聽,鄭損被罷免後,趙彥吶得以繼任。

《宋史.趙彥吶傳》三年,會鄭損棄四州,退保三關,彥吶力爭不勝,罷歸家者五年。

而到了趙彥吶擔任川蜀戰區最高統帥的時候,兩次面對蒙古大軍南下,趙彥吶的戰術布置就是一個,退守大安軍,也就是陽平關,是漢中進入川蜀的通道的一座要塞。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在三國時期就比較出名了,圍繞著川蜀和漢中的戰爭都多少和陽平關有關。

《三國志.武帝紀》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里,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其守備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將楊任,進攻衛,衛等夜遁,魯潰奔巴中。

《三國志.先主傳》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三國志.張郃傳》淵遂沒,郃還陽平。

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張魯弟弟張衛扼守陽平關,曹軍不能攻破,是用計假意退軍,才趁張衛守備鬆懈攻下陽平關的,張魯只能跑到巴中了,最後投降於曹操,漢中之戰,劉備和曹操集團也是多次對峙於陽平關,定軍山之戰的時候,張郃也是在夏侯淵戰死後,退保陽平關,兩軍對峙,最終曹操撤軍了,劉備奪取了漢中。

那麼重新回來的蒙宋陽平關之戰的問題,趙彥吶面對蒙古大軍南下,兩次做出的抉擇都是,退保陽平關(南宋時城大安軍,下面為了敘述習慣,都說陽平關)。

《宋史.高稼傳》北兵自鳳州入,東軍不能御,遂搗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議欲退保大安......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宋史.曹友聞傳》制置使趙彥吶檄友聞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彥吶不以為然,一日持小紅牌來速者七。

端平二年,蒙古大軍攻打沔州,沔州大致位置在今陝西略陽縣,沔州也是遏制蒙古大軍進入川蜀之地的要隘,但是趙彥吶只想著退守陽平關,但是因為高稼的勸諫,趙彥吶是曾決定和高稼一起駐守沔州,但是等到蒙古大軍來襲時,作為主帥的他果斷遺棄高稼,自己跑了,端平三年,曹友聞本來打算扼守仙人關,威脅蒙古軍的後方,令蒙古大軍心有忌憚,不敢輕易入蜀,但是趙彥吶仍然是一日多次下令,急召曹友聞回防陽平關,所以在陽平關,3萬餘宋軍要和50萬蒙古聯軍正面硬剛,可以說趙彥吶兩次決策,都沒有靈活的應對措施,死活只有一條,那就是棄守漢中,死守陽平關,企圖逼蒙古軍自退,但實際的結果是,趙彥吶兩次決策,先後坑死了高稼和曹友聞。

而且扼守險地抵禦兵力優勢的敵軍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另一支戰略力量支援,或者襲擾敵軍的後路,就是說,單純通過堅守陽平關不足以抵擋住蒙古大軍的推進,想要擊退敵軍,需要的是另外一支部隊馳援陽平關,或者在敵軍顧忌的地方出現,可以威脅到敵軍,可是當時的南宋沒有這樣的能力,趙彥吶更是沒有多餘的兵力支援陽平關,所以他主張的退守計劃,無異於將退守的宋軍放在了死地。

所以蒙宋陽平關之戰,是在南宋防禦戰線多出受到威脅,川蜀主帥趙彥吶沒有足夠能力應對這種局面開打的,曹友聞雖然忠勇,但是也改變不了局勢了。

《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五》友聞帥師扼仙人關,諜報防古合蕃漢軍五十餘萬至。

《宋史.曹友聞傳》諜聞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軍五十餘萬大至。

蒙古大軍統帥是窩闊台的兒子,闊端,其率主力部隊,攻武休關進入漢中,歷史記載是,這支蒙古大軍是混雜的聯軍,並不完全是蒙古人組成的精銳部隊,畢竟如果是50萬蒙古人,那基本上就是蒙古精銳盡出了,只是這支大軍的人員構成記載不同,《宋史》中記載沒有漢人,但是想想也知道不可能,顯然此戰是蒙古調集了被其征服的各部落民族出征的,《宋史紀事本末》則是記載了「蕃漢」,這處記載應該是合理的。

戰局是闊端攻破武休關,但是宋軍沒有足夠兵力阻敵於關外,漢中腹地淪陷,曹友聞本想扼守仙人關,威脅蒙古大軍後方,但是趙彥吶極力反對,強行令曹友聞回援陽平關,意欲讓曹友聞在蒙古大軍由漢中攻入川蜀的必經之路上進行阻截,曹友聞只能硬著頭皮打了。

《宋史.曹友聞傳》友聞議為以寡擊眾,非乘夜出奇內外夾擊不可。乃遣萬、友諒引兵上雞冠隘,多張旗幟,示敵堅守。友聞選精銳萬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設伏。

曹友聞的計劃時,讓曹萬率軍扼守大安軍的雞冠隘,意圖扼守雞冠隘,挫敗蒙古大軍的銳氣,之後曹友聞趁機出擊,試圖以此擊敗蒙古的先鋒軍,但是計劃雖好,宋軍也不是說不忠勇,但是兩個因素決定了曹友聞這次計劃失敗了。

第一個是天氣,雙方在雞冠隘山下死磕的時候,正好下了大雨。

《宋史.曹友聞傳》會大風雨,諸將請曰:「雨不止,淖濘深沒足,宜俟少霽。」友聞斥曰:「敵知我伏兵在此,緩必失機。」遂擁兵齊進......西軍素以綿裘代鐵甲,經雨濡濕,不利步門。

大雨延緩了宋軍突擊的速度,而且曹友聞所部將士身著綿裘,必然被雨水浸透,不利於宋軍將士作戰,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宋軍突襲的速度和突然性,兩軍只能在泥濘中近距離搏殺,蒙古大軍在兵力上的優勢也就逐漸體現出來了,而且隨著戰事拖延,蒙古大軍相繼而至,宋軍突襲效果沒打成,反而陷入了蒙古大軍的圍困當中,局勢也就很不利了。

再者闊端也是有準備的,當時的蒙古先鋒軍應該不是其他部族組成的部隊,而是由善戰的蒙古人組成的。

《宋史.曹友聞傳》友聞親帥精兵三千人,疾馳至隘下,先遣保捷軍統領劉虎帥敢死士五百人沖前軍,前軍不動,大兵伏三百騎道旁,虎眾銜枚突戰。

按照曹友聞原本的計劃,他第一波的奇襲是宋軍戰力最強的時候,可是並未對已經在雞冠隘和曹萬死磕多日的蒙古大軍造成什麼威脅,蒙古的先鋒軍守住了陣線,並未被擊潰,所以說曹友聞寄希望於突然的襲擊而到達擊潰蒙古先鋒軍的想法也破滅了。

《宋史.曹友聞傳》血戰愈厲,與弟萬俱死,軍盡沒,北兵遂長驅入蜀。

隨著曹友聞所部盡數戰死,陽平關失守,川蜀再無兵力拱衛,蒙古大軍長驅直入,蜀中郡縣各地相繼被攻陷,各地也是被蒙古大軍洗劫一番,雖然後來南宋相繼收復了失地,但是經歷了戰火屠戮的川蜀已經不是曾經的富庶之地了,南宋的國力也是在此戰後,遭到了極大的削弱。

總的來說,蒙宋陽平關之戰,是個正值強勢的蒙古帝國對南宋發動全線進攻的一個點,沿長江一線,蒙宋雙方皆有戰事,川蜀之地的蜀軍只能自己抵禦50萬蒙古聯軍,加上趙彥吶作為統帥,應對方式相對笨拙,導致曹友聞只能在不利的條件下制定軍事計劃,隨著突襲計劃破產,曹友聞所率宋軍用盡數戰死的代價,阻擋蒙古至最後一刻,極其悲壯也極其無奈。

參考資料《宋史.理宗本紀》《宋史.趙彥吶傳》《宋史.高稼傳》《宋史.曹友聞傳》《宋史.趙葵傳》《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五》《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張郃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