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伏羲廟,紀念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行者老張 發佈 2019-12-31T04:34:41+00:00

據傳伏羲出生於成紀,成紀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天水是伏羲故里,這裡有一座伏羲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古建築群,原名叫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因為伏羲被後世尊稱為「太昊伏羲氏」。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其中三皇為炎帝、黃帝和伏羲,伏羲更是被尊為三皇之首。據傳伏羲出生於成紀,成紀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天水是伏羲故里,這裡有一座伏羲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古建築群,原名叫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因為伏羲被後世尊稱為「太昊伏羲氏」。

伏羲廟坐北朝南,院落重重相套,共有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十座。新建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六座。整個建築群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遞進,莊嚴雄偉。

穿過大門牌坊,就入正門,正門為五間門面,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准"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額,含義同"與天地准"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

伏羲廟正門,經清代局部修繕,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高。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

文祖殿,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重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穿過儀門,來到中院,這裡是伏羲廟建築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台,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創建的太吳宮是其前身。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朝順治、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屢經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殿宇雄踞寬闊的露台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

殿內伏羲聖像高三米多,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時期被十三臨時教養院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

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在第三院後部正中,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明清兩朝數次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計。單檐歇山頂。正面裝飾不及先天殿華麗,但盡間龍鳳呈祥雕刻,鮮明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內設神龕,供伏羲聖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體相似。不設頂棚,較先天殿簡陋。

鐘鼓樓,分列先天殿露台東西兩側,鐘鼓樓是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築,中國古建築中都能見到,所謂暮鼓晨鐘。清嘉慶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民國時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現存的鐘亭是1988年復建的。民間祭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鐘一口,懸置其中,鼓樓依舊,但是鼓早已失蹤。

碑亭,原來在先天殿西側,始建年代不詳,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廟內有「碑亭」,據此推測應建於明代。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重建,當時建碑亭六座。光緒年間改建為碑廊一列,共五間。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天水師範學院占用碑廊,九十年代在儀門內側東西新建碑廊兩列,共十間。

後院,也是後陵,又稱第四院,位於太極殿和伏羲城北城牆之間。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內設置見易亭、水池、橋亭等,並植有花木,經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為風景優美的園林,類北京故宮的御花園。為體現建築群的完整,明代創廟時,仿河南淮陽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設有象徵性的伏羲陵標誌。廟前又置大片廟地,有「負山帶河」之說,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