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手機殼」不是迷信而是青年人的自我安慰

紅網 發佈 2019-12-31T06:25:21+00:00

所謂迷信,是指人們相信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並盲目地信仰崇拜,而現代人並沒有全身心地將希望寄託於手機殼上,只是由此進行自我嘲解,並沒有違背科學的原則,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當代青年轉運都靠手機殼」的話題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熱度,這一話題真實地反映了當代青年的生活焦慮和精神現狀。當代青年依託「手機殼」進行轉運,是封建迷信的捲土重來嗎?我認為這不是一種思想倒退,而是當代青年面對壓力時一種自我調節和自我安慰的手段。

當代青年在面對體重增加、戀愛睏難、學業不順、事業受挫、經濟壓力大的問題時,會傾向於選擇購買一些比較吉利的手機殼來給自己「轉運」,手機殼上亮眼的大字「暴富」「順遂」等對於處於「水逆」階段的人而言是一種信心和安慰。有人上綱上線說這是青年人不切實際的虛假幻想的體現,我不以為然。所謂迷信,是指人們相信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並盲目地信仰崇拜,而現代人並沒有全身心地將希望寄託於手機殼上,只是由此進行自我嘲解,並沒有違背科學的原則,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關於「轉運手機殼」是否真的能轉運,使用者心裡其實有自己理智的判斷。但是明知道靠手機殼是無法達成「轉運」的目的,青年人為什麼還熱衷於購買「轉運手機殼」呢?這是因為通過這樣一個好的彩頭,青年人得以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疏解自己生活不順的壓力,給自己一份信心和鼓勵。

首先,轉運手機殼給人的「自我實現預言」一份激勵。和之前大熱的「轉發錦鯉」「星座運勢」行為類似,人們把對於自己的期待賦予手機殼之中,手機殼扮演了「期待效應」的作用物,因為有了手機殼的加持,人們更願意積極地去處理相關事宜,進而更容易達到所期待的結果。

其次,手機殼的選擇符合了人們對於慣性力量的要求。慣性理論來源於法國的象徵主義,最早應用於文學範疇,後被尼采和弗洛伊德引入到心理領域。象徵主義信仰的是理想的彼岸,因為對於自己的理想有了熱烈的期盼,才更有可能信任自己的選擇並且獲得效果。而慣性選擇則細化了選擇的對象,根據人們所需的實際情況,手機殼分別給人提供「暴富」「暴瘦」「戀愛御守」的選項,在願望細分的情況下,個人的焦慮被更準確地針對,更能起到緩解個人心理壓力的作用。

雖然「轉運手機殼」並不能帶來虛幻的力量幫助人們走出生活困境,但是卻給了當代青年聊以自慰的解壓方式,給了他們一份期待自我的信心和鼓勵。盲目迷信,寄託非自然力量是無稽之談;自我嘲解,給予自己生活的小信心未嘗不可。

文/李欣儀(山東大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