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古代的太監、宦官各不相同,宦官最早可以不"挨刀"

歷史扒扒拉 發佈 2019-12-31T10:37:48+00:00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這是曾經被"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也稱為太監、閹人,但是這三者其實在古代是有區別的。之所以被稱為"太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24個,這24個官員都稱為某某監,後來延續下來才有了"太監"這個說法。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這是曾經被"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也稱為太監、閹人,但是這三者其實在古代是有區別的。

之所以被稱為"太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24個,這24個官員都稱為某某監,後來延續下來才有了"太監"這個說法。

宦官不等於閹人,"宦"以前其實是官員,很厲害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利害。

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做了一篇傳,《宦者列傳序》里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

通常的見解,絕大多數人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但是現在的後人普遍認為,是在光武中興之後,宦官才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了。

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這句話其實才是錯的。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原本也並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禮記》的第一篇是《曲禮》里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其實古人的知識技能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也有人說是從仕中所來,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里,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宦。

秦始皇的母親開了"閹人"定例,光武帝開始全用"閹人"

這類人只是宦的正格,就像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做嫪(lào ǎi)的,和他的母親奸通了,嫪自然闊起來了,於是"諸客求宦為嫪舍人千餘人"。

這所謂宦,並不是在什麼機關里學習什麼公務,而是在他家裡做他的門客罷了,所以要稱為舍人。

嫪的舍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決不止嫪一個人有舍人。這種在貴族家裡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

"養"字可從兩方面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宦"。

這樣的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才專用此等人,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閹人"。

一直到明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把太監、宦官、閹人這幾類人混在一起,實際上也是到明代以後,這三者也沒有多少區別了。但是在此之前,這幾類人其實還是大有區別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