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非要坑殺趙國40萬戰俘?

歷史邊緣 發佈 2020-02-10T17:16:51+00:00

趙國將領被殺,剩下40萬士兵無處可去。整整四十萬人,這個數字瞠目結舌,古代生活條件不足,人口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四十萬是趙國全部力量了,此戰過後,趙國再也無力發動戰爭。

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奠定勝勢的重要一戰。這場戰爭由戰名赫赫的白起主導,最後以圍殲的戰術成功戰勝趙國。趙國將領被殺,剩下40萬士兵無處可去。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四十多萬趙軍將士慘遭坑殺。消息傳回趙國,趙國家家戶戶披麻戴孝,哭喊聲震天動地。整整四十萬人,這個數字瞠目結舌,古代生活條件不足,人口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四十萬是趙國全部力量了,此戰過後,趙國再也無力發動戰爭。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白起這個選擇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因為殘忍?

對於坑殺這一結果,很多人都不信服。實際上坑殺並不一定指的就是活埋,也有可能是被殺死之後,集中埋在了一起。無論是那種手段,都十分殘忍,面對已經投降的士兵們,秦軍殘忍的將他們坑殺,致使兩國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

也有人說既然都投降了,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收編為己用,至少也是一股力量。其實並不然,秦趙兩軍對峙多年,糧食問題嚴峻,甚至出現了吃人肉的慘劇。對於這些投降的人,如何安置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自己人都吃不飽,拿什麼來供養趙軍降兵呢?

對此白起有了結論:「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在他看來收留趙軍是一種禍患,而且白起打仗,常常殺降,為此美其名曰是給秦軍謀福利,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商鞅變法以後在秦國制定了嚴格的賞罰制度。尤其是鼓勵士兵上戰場廝殺,還會根據殺敵多少獎賞功爵。規定如果士兵能取得敵人首級,則會賞賜良田一頃,爵位一級,還會免除刑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每逢打仗秦軍各個身先士卒,勇猛衝鋒。

當然有賞也有罰,如果自己損失慘重,還要遭受懲罰,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大大殺傷敵軍才可以。白起征戰一生,從來都是有了完全把握之後才會動手,每次都以壓倒性的勝利取勝,此時秦趙雙方對戰,白起以重兵圍困,只是將趙國的先行部隊打敗,後續還有幾十萬人存活。因此這些戰功根本不夠分的,如果不大開殺戒士兵們沒有功績,自然心生不滿,甚至回國之後還會遭到懲罰,白起不想挫傷士兵信心,因此只能出此下策。

《史記》記載,戰死沙場的趙軍大致有六萬人,但是秦軍卻有二十多萬,根本不成正比,就這樣的功績如何讓人信服。按照秦國「首功制」,殺了降兵,皆大歡喜,既能讓士兵得到獎賞,也能鼓舞士氣。而且秦軍士兵足夠強大,對於這些慘殘弱的降兵,或許真的沒有看在眼裡,萬一讓他們加入秦國,這些人的吃飯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不能放他們回家,不然就前功盡棄了,因此白起出於多方考慮坑殺降兵,或許這一切也不是白起能左右的,甚至白起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畢竟真正下決定的還是皇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