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楓葉灑錢江w 發佈 2020-02-10T01:51:17+00:00

在劉德華一首家喻戶曉的《中國人》中,有這樣一段歌詞,「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

在劉德華一首家喻戶曉的《中國人》中,有這樣一段歌詞,「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

按照現在被公眾所認可的說法,皮膚泛黃的中國人似乎按照人種劃分屬於黃種人。其實,如果是在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

那麼,為何現在會有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中國人是黃種人呢?以前的中國人是什麼膚色,會跟今天的我們有很大的差異嗎?

四大人種,含義不同

現代人類是智人種下的唯一一個亞種,智人種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人種,人種的差異主要在於基因,以膚色再劃分「人種」的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不過,早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的陵墓出土了一塊壁畫,壁畫當中採用了四種顏色,埃及人為赤色,亞洲人為黃色,南方尼格羅人為黑色,西方和北方為白色。

這樣看來,似乎古代中國人已經被認為是黃種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膚色呈黃色與是黃種人的含義並不相同,是兩個概念。

關於黃種人的定義為:膚色呈白色或淡黃色,大多數為黑髮、少數為棕發。有深棕色或是淺棕色眼珠,只有少數為金髮碧眼。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髮,鬍鬚和體毛適中,體味較淡。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色人種的顯著特徵之一。

說法改變,別有原因

200多年前,美國學者奇邁可考察結合之前的各類西人旅行報告,對東亞人從來都不是用黃色,而是用白皙、略暗的白色等稱呼。可見,200多年前,西方人將中國人定義為白種人。

那麼,為什麼原本不被認為是黃種人的中國人突然間會成為了專家學者認為的黃種人呢?這是因為,所謂的「科學家」林奈在《自然系統》一書當中,先後將亞洲人的膚色使用拉丁文的fuscus和luridus形容,也就是「淺黃色」的意思。隨後,另一位學者布魯門·巴哈在《自然系統》的基礎上,正式對中國人使用了「黃種人」的概念。

這些說法產生的背後,是西方列強對東方人的險惡用心。布魯門·巴哈在黃種人的概念上,又相繼提出了「蒙古人種」,在兩個概念的結合下,19世紀時期,就誕生了所謂的「黃禍論」。

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曾經席捲歐洲,成了西方所謂「白種人」的噩夢。而幾個世紀後再提出的人種論斷,被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利用,由此提出了「來自東方的巨大危險」一觀點,「黃禍論」就開始在西方社會中流傳開來,成了西方列強侵略欺壓中國人的一種藉口。

黃禍論起,影響東西

「黃禍論」被人為創作出來後,原本沒有科學依據的人種劃分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西方國家的人們以白種人自居,而把亞洲人貶斥為黃種人。

在「白人至上」的奇怪邏輯作用下,西方社會掀起過一陣又一陣的排華浪潮。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排華法案,宣布「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而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各地,也在「黃禍」聲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華浪潮。

在西方主導話語權的年代,中國人雖然並沒有屈服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壓,但是由於缺乏科學知識的薰陶,也逐漸接受了「黃種人」這一說法。

1972年,理察·勒沃汀發表了關於人類基因多樣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此後,在科學界中,以「種族」這一類的標籤把人類劃分為不同集團與亞集團的傳統分類法,開始越來越失去其生物學的依據。

當代學術界已有觀點批評: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既充滿種族偏見,又缺乏可信的學理支撐,人們不應該繼續使用「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這類概念。

小結

200年前,在西方學者的眼中,富裕強盛的中國還是所謂的「白種人」。而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人的欺壓和侵略,應運而生的「黃禍論」被西方殖民者所承認,中國人就成了黃種人。這種脫離科學依據的做法在西方大行其道,讓人看到了列強的可憎嘴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