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援助武漢金銀潭醫院ICU護士:從未感覺如此被需要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2-11T08:09:08+00:00

「說不害怕被傳染那是假的,但是當我過來以後,看到那麼多患者需要去幫助,這些人通過我的護理好轉了,就會把害怕忘掉。到了這個地方,你不會去想別的,只會想著怎麼努力讓這些患者變得更好一些,我覺得這是職業價值的體現。」

唐光明脫掉防護服後,裡面的衣服都濕透了。(受訪者供圖)

2月8日9點半,剛從武漢市金銀潭醫院ICU下夜班的唐光明,終於回到了住宿的賓館。當天正好是元宵節,得益於當地愛心人士的贈送,唐光明吃到了湯圓。

唐光明是宜昌市中心醫院ICU的一名護士,1月22日,快下班的時候接到通知,第二天去金銀潭ICU參與援助工作。唐光明在臨出發時,和周邊的親朋好友幾乎都聯繫了一遍,告訴大家要做好防護、儘量不要出門聚會。

1月23日,臘月廿九,唐光明和另外兩名同事從宜昌出發馳援金銀潭ICU。抵達之前,唐光明只是聽說了金銀潭ICU重症患者比較多,傳染風險比較高。抵達之後,唐明光才發現困難遠比他想到的多。

不斷遇到困難又不斷解決困難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此前沒有ICU,唐光明和同事們抵達時,金銀潭醫院3天前剛用普通病房改建了ICU,由兩個沒有ICU工作經歷的護士看護20多個患者。

抵達武漢的第二天,唐光明沒有迅速投入患者的看護工作中,而是去解決更為棘手的一個問題。當時,每位患者的重症監護儀和病房外的中央監護儀並不連通,中央監護儀無法顯示出每位患者的生命體徵,這使負責病房的醫生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患者的狀況,讓原本就人手不夠的醫生工作起來更加困難。

調試監護儀的工作本應由專門的工程師負責,但當天正好是除夕,所以找不到工程師。唐光明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調試每一個患者床頭的監護儀。

每個監護儀被放到了床頭柜上,不像常規ICU那樣基本上與人同高,所以唐光明必須蹲著調試。穿著連體防護服蹲下去會有一種緊繃的感覺,再加上本來就憋氣,唐光明整個調試的過程「還是很痛苦的」。

另外,臨時找來的監護儀來自六七個不同的廠家,不同廠家的機器設置不同,唐光明得不停地摸索。最終,歷時七八個小時,他終於將所有患者的監護儀和中央監護儀連通了,解決了醫生們最頭疼的問題。

剛剛組建的ICU也沒有專門放置藥品的地方,這導致護士們在工作中總是在找東西,尤其是遇到需要搶救患者的時候,更是手忙腳亂。為此,唐光明和護士們找來了一個空床代替放置藥品的車,並做好標記,護士們的工作效率也因此提高了。

就這樣,唐光明和從其他醫院前來援助的醫護人員不斷遇到困難又不斷解決困難。唐光明說:「剛開始真的非常艱難,但是我們看到不管工作流程、工作環境還是患者的情況都在一點點地變好,這也是讓我們越來越有信心的原因。」

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也同樣重要

住進金銀潭ICU的患者在沒有轉出之前,是不可以有家屬探視的,所以患者都很孤單,而且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意識一直是清楚的,他們目睹其他患者的痛苦甚至是離世,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唐光明剛到金銀潭ICU的第一天,遇到了一位67歲的女患者,這位患者病症不是特別重,但是情緒一直很低落、悲觀,總說:「我不想治了,我肯定治不好,我想安樂死。」唐光明看到後就過去鼓勵她:「再堅持堅持,我們正在給你治療,你一定會好的,不要灰心,不要放棄自己。」

唐光明說,這些呼吸困難的患者,因為一直很憋氣,會有一種瀕死的感覺,醫護人員全副武裝的防護措施會加深他們的恐懼,而他們一緊張,又會加劇呼吸困難,因此他們常常會處於崩潰的邊緣,「對於這些患者來說,你一句不經意的鼓勵,也許就讓他們看到了生的希望。」

唐光明回憶,他第二天再來上班時,就發現這位患者的狀態好了一些,開始主動和他聊天,傾訴自己內心的孤單、恐懼。後來,這位患者會一直盼著唐光明來,只要一看到唐光明就會喊他:「你終於來啦!」當得知唐光明是宜昌人時,患者還說以後去宜昌一定要去找唐光明。最終,這位患者也成功轉到了輕症病房。

唐光明說,疫情期間的重症護理,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技術層面之外的心理看護也十分必要,「有些人就需要你的一句鼓勵,他們就挺過來了;有的人可能就是自己把自己給嚇壞了,最終就沒有挺過來。」

在這裡會覺得到處都需要你

直到1月25日,宜昌為了控制疫情也「封城」了,唐光明的爸媽才明白兒子去的地方有多危險。「但是他們還是很理解我,我和他們講,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有多危險,我們都要衝到前面去救人,這是從醫人的本職工作。」

在金銀潭ICU工作以來,唐光明已經瘦了大約10斤,他說,看護每個患者所耗費的體力和心力是原來的3倍,而每個護士基本上要看護3-4個患者。

「說不害怕被傳染那是假的,但是當我過來以後,看到那麼多患者需要去幫助,這些人通過我的護理好轉了,就會把害怕忘掉。到了這個地方,你不會去想別的,只會想著怎麼努力讓這些患者變得更好一些,我覺得這是職業價值的體現。」唐光明坦言,「在這裡會覺得到處都需要你,你做一點點事情,就感覺可以改變很多東西,讓你覺得這個事情必須去做,會非常有成就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