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男神級別的頂級戰略大師荀彧,最終還是和曹操分道揚鑣……

讀史 發佈 2020-02-11T13:06:45+00:00

文:肖劍韜(讀史專欄作者)荀彧,字文若,出生於潁川荀氏,這一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代表,能人輩出,顯赫一時。荀彧的爺爺荀淑是東漢末期的高士,被世人號為「神君」,在士族中擁有極高的聲望。荀彧的父親以及他的七位叔叔伯伯們更是傑出有為,被世人稱為「荀氏八龍」。

文:肖劍韜(讀史專欄作者)

荀彧,字文若,出生於潁川荀氏,這一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代表,能人輩出,顯赫一時。

荀彧的爺爺荀淑是東漢末期的高士,被世人號為「神君」,在士族中擁有極高的聲望。荀彧的父親以及他的七位叔叔伯伯們更是傑出有為,被世人稱為「荀氏八龍」。

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成長起來的荀彧,自然繼承了祖輩的優良基因,年少之時便被當時的名士稱為「王佐之才」。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但才華超群,而且相貌十分英俊。由於荀彧喜愛薰香,久而久之渾身上下都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清香,以至於他停留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股獨特的香味,自此誕生了「荀令留香」的典故。

可見,荀彧是一位集才華與顏值為一體的男神級的人物。

隨著黃巾舉事,董卓造逆,狼煙四起,天下雲擾。群雄逐鹿的亂世拉開了序幕。

荀彧父祖皆受漢恩、食漢祿,他自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對於大廈將傾的漢王朝有著很深的眷戀與羈絆,渴望能夠重振朝綱,匡扶漢室。但是此時天下大亂,只靠荀彧一人難免勢單力孤,此時此刻,他迫切的想要尋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實踐他的理想。

潁川地處中原,乃是四戰之地,亂世來臨,此處便不可久留,荀彧苦口婆心的向父老鄉親們講述個中利害,但是大多數人安土重遷,不願意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

荀彧無奈,只得帶領家人離開了穎川。不久之後,李傕郭汜的亂軍便將穎川洗劫一空。

荀彧帶領家人渡過黃河以北,投靠到了袁紹的帳下。荀彧的才名天下皆知,袁紹將其奉若上賓。

然而,袁紹色厲內荏、優柔寡斷,當然不是荀彧理想的主公。此時,曹操在陳留舉兵的消息傳入了荀彧耳中。荀彧當機立斷,南下投靠了曹操。

彼時的曹操意氣風發,招攬天下賢臣良將,意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曹操的理想與荀彧不謀而合,兩人見面,相見恨晚,曹操感慨的對荀彧說:「吾子房也」。

子房就是張良,顯然,曹操把荀彧當做了自己的頭號謀士,而荀彧也樂於幫助曹操澄清玉宇,平定天下。

這時的荀彧和曹操,是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最好的彼此。許多曹營的名士諸如荀攸、鍾繇、陳群、戲志才、司馬懿等等,都是在荀彧的舉薦之下加入曹操陣營的。

反董聯盟解散後,軍閥們各自為政,各霸一方,曹操也占據了兗州,準備以此為基業,圖霸天下。

此時,曹操的父親曹嵩在路過徐州之時,被徐州牧陶謙的手下見財起意,殘忍殺害。殺父之仇如何不報,被憤怒沖昏頭腦的曹操集結起軍隊,浩浩蕩蕩向徐州殺去。

然而,曹操曾經最信任的陳宮因曹操的暴虐無情心生怨恨,勾結了呂布、張邈等人,趁著兗州兵力空虛,在曹操的老巢舉起了反旗。一時之間,各郡縣紛紛倒向了呂布,曹軍只有鄄城、范城和東阿還在手中。

為了拿下曹操最後的地盤,張邈派人前來詐稱呂布此來是特助曹操攻打陶謙的,讓荀彧感快準備糧草補給。其餘眾人都不知所措,只有荀彧看穿了張邈的計策,命令各軍馬上加強戒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豫州刺史郭貢此時亦率領數萬人馬趕到,來勢洶洶,點名要與荀彧相見。

夏侯惇勸說荀彧謹慎行事,而荀彧卻說:「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今來速者,計必未定,及其猶豫,宜時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懷疑嫌,彼將怒而成謀,不如往也。」

於是荀彧從容前往郭貢軍中。郭貢見荀彧談吐自若,不慌不忙,知道自己不是荀彧的對手,率領軍隊灰溜溜撤走了。

最終,在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的死保之下,曹操利用僅存的三城,很快趕跑了不速之客。

荀彧在此戰中智勇雙全,居功至偉。

此時的漢帝劉協已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在董卓餘黨的鬥爭漩渦中艱難的生存。心系漢室的荀彧及時向曹操建言,將獻帝接到許昌。

於公而言,獻帝是君,曹操是臣,這是作為臣子的本分;於私而言,獻帝是漢朝的標誌,漢朝雖以名存實亡,但是漢獻帝就像一桿旗幟,擁有一定的號召力和正統性,正好可以借之「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曹操當即派軍將獻帝接到許昌,雖然依然沒有自由,但劉協在曹操陣營中起碼能得到安全的保障,衣食無憂,這對於厭倦了顛沛流離舟車勞頓的劉協來說,也算得上是無憂無慮了。

此時的曹操,雖然渴望著權力與建功立業,但從個人情感上而言,想必還沒有真正成為那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曹阿瞞,四百餘年的炎漢在曹操和荀彧的心中,依然有著一份沉甸甸的分量。

不久之後,獻帝任命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此時的荀彧,儼然已經成為了漢獻帝和曹操之間溝通的橋樑。

與此同時,袁紹正在華北地區大顯神通,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被袁紹盡收囊中。此時的袁紹得意洋洋,裹挾餘威,準備南下和昔日的髮小曹操展開一場決定中國北方命運的大戰。

一時之間,曹操軍中人心惶惶,許多人反對曹操和袁紹開戰,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孔融。

最終,曾經在袁紹軍中待過一段時間的荀彧一言九鼎,他說:「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正,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顏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點而擒也。」

在荀彧、荀攸等人的力諫之下,曹操力排眾議,調集了所有能調集的兵馬,準備與袁紹一決雌雄。

這一次,曹操依然沒有讓荀彧隨軍,而是讓他坐鎮後方,負責後方的穩定與軍糧的供應。

曹操為人多疑,能夠放心的把自己的大本營交由荀彧打理,足見曹操對荀彧的信任以及荀彧傑出能力的認可。

然而前方的戰時雖然有所勝利,但是軍糧卻日益減少,曹操此時有點想打退堂鼓,他向荀彧寫了一封信,描述了自己的意圖。荀彧回信道:「今穀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謁,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終於在官渡一戰中奇襲烏巢,出奇制勝,扭轉乾坤。

官渡之後,袁紹病亡,其諸子在家中同室操戈,打得不亦樂乎。曹操認為袁軍新敗,元氣大傷,不足為慮,準備發兵南下攻打劉表。

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荀彧連忙勸諫曹操務必乘勝追擊,徹底殲滅袁紹的殘餘勢力。曹操聽取了諫言,一鼓作氣消滅了袁氏兄弟,徹底統一了整個北方。

此時的曹操,幾乎達到了事業的最頂點,風光無兩,興高采烈的向整個天下邁去。

權力帶給人的,是無止境的對權力的追求。曹操變了,他已經不再那麼地忠君愛國,不再只滿足於成為「漢征西將軍曹侯」的願望,他的野心開始一步步的膨脹。

但是,荀彧沒變。

曹操攻克鄴城之後,有人建議他復古置九州,曹操準備施行時,卻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

昔者,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然大禹乃夏之君,曹操若行此舉恐有僭越之嫌。荀彧正是擔心如此,才堅決地投下了反對票。

曹操以退為進,不久之後,上書獻帝,表舉荀彧為萬歲亭侯。荀彧堅辭不受,耐不住曹操的再三要求,才勉強接受了這個爵位。曹操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荀彧的兒子,和荀彧結為了兒女親家,對荀彧恩寵與信任達到了極致。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曹操的一廂情願罷了,破鏡難圓,人情亦然。此時的曹操已是大漢的丞相,位極人臣,除了皇位之外,獻帝再也沒有能給他的東西了;而曹操的蛋糕越做越大,即使他不想有更進一步的打算,手下之人也會推著他一步一步地邁向權力的頂峰。

此時的荀彧變得進退失據,他既不能離開曹操,也不能放棄自己匡扶漢室的志向,任曹操朝著權力的巔峰一路奔去。

可以說,此時此刻,曹操和荀彧,已是一盤死局,等待的,就是那根點燃終章的導火索。

時間推移到了建安十七年,在董昭等人的建議與謀划下,曹操封魏公的提案被擺上了議程。

從侯位到公位,表面上看只是爵位的提升,然而,背後的政治邏輯卻是曹操有了獨立建國的權利,從此之後,曹操與漢帝就不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而是諸侯國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我們再熟悉不過:周天子有名無實,諸侯王各自為政。

一旦曹操封魏公,那麼之後的擴大封地,進封王爵,甚至是代漢自立,不過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作為王佐之才的荀彧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無論在獻帝眼中,還是曹操眼中,荀彧都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心腹,在朝中的地位無人可比,如果董昭的提案想要順利通過,就不得不先說服荀彧。

董昭滿懷信心的找到荀彧,說明了自己的觀點,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荀彧義正言辭的拒絕道:「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勛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董昭只得灰溜溜地離開。

聰明如荀彧怎會不知,董昭的背後正是曹操,他自然也很清楚,自己這樣表態的後果。也許,荀彧早對一切做好了準備。

果不然,曹操很快將荀彧調離了中樞機構,讓他和自己隨軍南征孫權。這是很少有的事。

不久之後,亂世之中的瓊林玉樹,風塵外物的荀令君死於壽春軍營之中,年僅五十歲。

對於荀彧之死,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是為一疑案。《後漢書》中記載曹操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空的食盒,荀彧打開看後便服毒自盡。而《三國志》中則是記載荀彧得了疾病,「以憂薨」。

其實,無論哪種說法,都已經證實了荀彧之死與曹操稱魏公一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荀彧是怎麼死的不重要,我只知道,荀彧之死是為了殉自己的道,曾經親密無間的荀、曹二人最終同途殊歸。

荀彧看得透世道紛雜,卻無法遏制曹操日益膨脹的野心。在一切無法挽回之後,他只能選擇死亡這樣的激烈方式,對曹操提出最後也是最為壯烈的一次勸諫,為漢朝綿延最後的一點國祚。

我認為,和荀彧最相似的,卻恰恰是曹操政權的死敵諸葛孔明。兩人都有著無可挑剔的私德,荀彧家無餘財,總是將曹操的賞賜分發給貧困的親戚;孔明至死,家中也只有十五傾土地和八百株桑樹。

孔明和荀彧,都渴望復興漢室,再造帝業,可惜兩個人最終殊途同歸。荀彧以身殉道,而孔明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兩個不世出的英才,最終誰也沒能挽救傾頹的漢室江山。

荀彧和孔明都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讓人更難忍受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荀彧算是成功的,終其一生,曹操終究沒有代漢自立,選擇了周文王的道路,借用易中天老師的說法:「曹操最終沒有代漢自立,很可能,他實在無法面對天國之中荀彧那雙憂鬱的眼睛。」

刻薄寡恩如司馬懿者,也對荀彧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令君既薨,國士莫不哀之,賢哉!文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