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趙國身處四戰之地,為何仍能屢挫強秦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發佈 2020-02-11T15:09:42+00:00

戰國初期,與韓、魏兩家一起瓜分晉國的趙國抽了個下籤,疆土北面緊鄰萬里草原,經常遭到遊牧民族侵擾,地邊胡,數被寇」。

戰國初期,與韓、魏兩家一起瓜分晉國的趙國抽了個下籤,疆土北面緊鄰萬里草原,經常遭到遊牧民族侵擾,地邊胡,數被寇」。其餘方向被多個敵國包圍,稱得上「四戰之國」。用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話說,就是「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

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趙國不但長期屹立,還成為僅次於強秦的存在,並在閼與之戰等多次戰鬥中多次挫敗秦軍。秦國銳士的強悍戰力來自商鞅變法,那麼趙國軍隊的戰力來自何處呢?

祖上傳承的軍事傳統

趙氏家族的先輩們大多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很大程度上都與軍事有關,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其御者身份。歷史上,曾經擔任過國君御者的趙氏子孫比比皆是:費昌曾擔任商湯的車御,載著商湯在鳴條之戰中打敗了夏桀;仲衍做過商代第七個王——大戊的御者;造父作為周穆王的御者,在徐偃王叛亂時,「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經過一代代趙世先祖的努力,趙氏最終在晉國獲得了一席之地,慢慢成為晉國顯赫的軍事貴族,進而晉升為晉國的統治階層,如趙衰官至中軍佐,趙盾官至中軍帥,趙武成為晉國執政,趙簡子、趙襄子更是晉國權傾一時的軍功貴族。建立趙國後,趙氏家族的軍人血性繼續世代沿襲、不斷發展。

常年征戰積累的底蘊

到了春秋時期,趙氏投靠晉國,繼續發揮其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在《趙世家》中,趙夙在晉獻公伐滅霍、魏、耿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趙氏先祖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也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同時,趙氏一族長期身處權力鬥爭最為嚴重的晉國,一度遭遇「趙氏孤兒」的慘劇,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晉國後期,諸卿之間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愈演愈烈,稍有差錯,就面臨被滅族的悽慘境地,中行氏、荀氏等大族相繼覆滅,趙氏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著,只能全力提升自身實力,不敢絲毫懈怠。

趙國人民風彪悍、雄健尚武

趙國地處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區有著漫長的邊境線,兩者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據《左傳》記載,趙衰在隨重耳流亡母邦時,曾取狄族女子叔隗,並且將叔隗所生的趙盾立為趙氏嫡子;趙簡子為了兼并北方代國,選擇了「狄婢」所生的毋恤代替太子伯魯作為自己的嗣子;趙襄子曾娶西戎空同氏之女為妻;再加上趙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長期融合,普通百姓也浸染了草原民族的強悍與尚武精神。同時,趙人與他們不時發生武裝衝突,也促使趙人提倡武備,崇尚勇武,很好地鍛鍊了自己軍隊的作戰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