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巡邏喊話、疫情排查、送藥消毒,抗疫戰中機器人化身鋼鐵戰士

csdn 發佈 2020-02-11T18:52:00+00:00

整理| 夕顏出品 | CSDN這場抗疫戰爭似乎格外漫長,但回頭細數一下才發現,自疫情爆發以來,也不過半月之久。

整理 | 夕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這場抗疫戰爭似乎格外漫長,但回頭細數一下才發現,自疫情爆發以來,也不過半月之久。在接下來的幾個半月中,抗疫戰仍將繼續,各方力量也要繃緊神經繼續戰鬥。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全民抗戰中,我們見證了AI的實力,抗疫戰中出現了以各種形式存在的AI「戰士」,代替人類的血肉之軀走在一線,以實力打破之前人們對其實力的質疑,比如曠視科技的AI測溫儀已散布在北京地鐵通道中,用「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方案,以15s/人的速度測量體溫,鑑別發熱熱人群;再如商湯科技推出的「AI智慧防疫解決方案」,通過AI對疑似患者肺部CT影像進行病灶的自動檢出、定位、瀰漫性程度的多維分析並生成自動報告,等等。

在抗疫前線上,形式各異的醫療服務機器人也格外引人注意。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像醫務人員一樣奔走在各個病房中,有的像醫生一樣可以看病問診,填充著寶貴的醫護人員空缺。

這些機器人可以做到什麼?經過這場真槍實彈的練習,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在醫療市場中還有哪些巨大的潛力呢?目前的機器人在技術水平上能夠滿足哪些醫療場景的需求?在哪些方面能力還有所欠缺呢?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來系統地捋順一下。

物流配送,把「武器」運到前線

在抗疫戰中,最早一批,最常見的機器人,便是物流配送機器人,比如近日京東物流在疫情核心區武漢已基本完成機器人配送的地圖採集和機器人測試,為了更好地實現機器人配送常態化,京東物流正在從各地抽調配送機器人馳援武漢。

除了武漢之外,京東物流在貴陽、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正常運營,配送機器人正在不斷將抗擊疫情所需的物資與用戶訂單安全可靠地送達。在河北、陝西、江蘇等農村地區,京東物流無人機也已開展無人機配送的準備工作,計劃為已經封閉的地區提供物流服務。

此前,AI科技大本營曾報導過這種配送機器人,2018年,它初次在後廠村試德得到運行政策許可,在此開啟全場景常態化運營,穿梭於附近小區,只需通過手機,用戶即可收到送貨信息,機器人到達收貨人樓下,收貨人過來取貨即可,非常方便。

消毒清潔、送餐送藥

疫情爆發最開始的幾天,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兩個送藥機器人「平平」和「安安」就刷屏了。未來一個月內,還會有100個這樣的機器人被送到疫情前線,成為全國首批在隔離房應用的配送機器人。

這些醫用配送機器人全名為醫院智能配送機器人,它們可以自己認路、記憶超強、不怕病毒,不怕勞累,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物資配送,充好電可以24小時連續運轉。

據介紹,這些醫用智能配送機器人集成現階段全國最強的無人駕駛技術,可以自主識別讀取地圖,自主識別讀取工作環境,建立信息庫,自主規劃路徑,完成物資的點對點配送。

前往武漢後,這些機器人將承擔起送藥、送餐進隔離區以及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輸送過程無需人員操作,極大減少了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的頻次,起到較好的隔離保護作用。

宣傳防疫知識,做好科普

被「困」在家中,閒來無事經常會在各種App和新聞中看到無人機巡邏宣傳疫情,發現民眾沒有戴口罩時廣播「喊話」的小視頻或段子,這些搞笑輕鬆的視頻讓人會心一笑消除因疫情緊張的情緒之外,不禁讓人感嘆技術的力量,因為這樣的無人機已經深入到抗疫的各個角落,即使偏遠的山區,也不會缺乏它們的身影。

武漢協和醫院、同濟天佑醫院也於近日迎來2台由中國移動和達闥科技捐贈的5G雲端智能醫療機器人,其中的5G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會在人流最密集的醫院大廳導診、宣傳防疫知識,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平,幫助醫護人員減少交叉感染。

在街邊、小區中,被植入防疫知識的機器人也更加常見,對著這些機器人提出關於疫情的問題,它們便會為大家解答疑惑。

無人導診,避免醫患交叉感染

疫情一旦爆發,大量涌到醫院的病人會瞬間讓潔身系統難堪重負,導診成為醫院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1月份,獵豹移動投資的獵戶星空將兩台智能機器人送到了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其中一台智能服務機器人,由六麥克風陣列、多攝像頭模組、雷射導航雷達等組成,可實現無人導診,自動響應發熱問診、引領病人及初步診療,並可實現醫生對病人的遠程診療,避免醫護人員與病患直接接觸而發生交叉感染可能性。

語音機器人,5分鐘打200個電話並出統計結果

社區疫情排查尤其重要,隨著開工季的到來,城市中即將迎來大量返工人員,抓緊時間進行排查工作可不容緩,挨家挨戶逐個排查的方式顯然無法滿足需求。

為了提升排查工作效率,很多社區探索用AI語音系統,藉助人機對話的形式,在社區試點智能排查工作。上海普陀區的沃豐時代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語音系統服務,在進行了多輪測試和系統完善後,在2天時間內成功開展語音機器人防疫篩查工作。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可利用機器人,在5分鐘之內打出200個電話,通過語音機器人自動呼叫目標人群的電話,可以與目標人進行多輪交互式會話,收集和確認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近期活動區域、近期接觸人群、近期症狀等信息。確認完信息後,語音機器人會自動對信息進行分類統計,每天快速反饋統計結果。這樣,以往需要2、3個小時人工打電話,加上統計表至少需要3、4個小時的工作,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

提供此類機器人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思必馳推出的疫情防控機器人可進行居民回訪和信息通知、外來人口排查、健康監測和防護建議,並針對重點人群的疫情信息進行記錄和定期跟蹤等。

訓練有素的配藥師

2月3日上午,連夜馳援武漢的無錫3台無錫產配藥機器人設備順利抵達武漢紅十字會醫院。

配藥環境中非潔凈空氣與藥液的接觸和配藥護士手部與溶藥器芯杆的接觸是主要污染途徑。因此,控制空氣潔凈度和手部接觸是降低院感的有效手段。

此次馳援武漢的配藥機器人採用深度神經網絡學習算法,它自主學習配藥和藥瓶自動識別,同時具有配藥誤差補償。只要前期將藥品輸入設備自帶電腦進行適配,醫護人員自此只需按鈕操作就能迅速完成配藥工序。由於使用了先進的點傳感器,配藥機器人還可以自動計算西林瓶內容積和調整壓強,從而完成定量抽取藥液。另外,自旋體機械手在旋轉點同時針筒自轉,機械爪糾偏針頭,精準抽吸,藥物溶解度也高。

診斷+治療,機器人可以做得更好

目前,醫療服務機器人可用於無人導診、自動響應發熱問診、引領病人及初步診療,並可實現醫生對病人的遠程診療,利用數據和智能化的技術可幫助醫護人員更高效安全地對病情診斷。

除了診療,機器人已經有了成功治療新型肺炎患者的案例發生。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美國華盛頓的一家醫療中心使用機器人治療了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負責在特殊病原體病房隔離窗外操作配備了攝像頭、麥克風和聽診器等設備的機器人對患者進行檢測和治療。

另外,據澎湃新聞報導,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專家們已用移動心肺儀(ECMO)成功救治了1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屬於湖北省首例。不過,據專家介紹,這種手段目前只用於治療疫情患者中「重症中的危重症患者」。

反思國內智能醫療機器人及市場短板

在抗疫戰中,AI機器人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但就像有些人會發出的疑問一樣,機器人能夠做的事情依然有限,截至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仍未研製出特效藥,機器人治療也依然以對症和支持為主。畢竟,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研發是一項極其複雜、艱難的任務,其中要耗費的人力、財力、技術力量還遠遠不止於此,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何時結束,即使是世界上經驗最豐富的專家也無法給出答案。

而這次戰爭,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反思到國內機器人技術和市場的一些短板與缺陷。

比如,雖然相較國際市場,應用場景和需求都很旺盛,但國內智能醫療服務機器人普及率較低。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數據測算,2018年我國智能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34億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過去1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平均增長速度為12%,而我國的平均增長速度在25%左右,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

但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面前,我國國內機器人市場,國產機器人僅占三成左右,且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往往處於行業的中低端。

業內專家表示,由於我國在精密減速器、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上的核心技術不足,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還不高。

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相當於『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也就是機器人的『身體』;下游是系統集成商,目前國內多數企業集中在這一環節。國內在核心零部件上的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加工、裝配的精度以及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上,機器人產品的不穩定性會造成用戶成本增加,從而降低用戶的使用意願。

與此同時,品牌認知度低、特定應用場景缺乏行業標準、產業布局低水平重複建設等也影響了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區域間的同質化競爭比較多,特色化發展較弱。

要提升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國內機器人廠商急需從中低端產品的生產者向中高端核心技術的研發者轉變。

針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短板,專家建議,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不應只關注機器人整機產品,還要加大對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製造加工設備的研發與產業化支持力度,另外,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發、理論研究、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然而話說回來,雖然國內機器人發展在核心關鍵技術和市場發展中都有一定的問題,但在此次抗疫戰中,我們卻驚喜地發現國內AI和科技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抗戰前線,比如曠視、商湯、依圖、思必馳、BAT、字節跳動,等等,這些公司以技術的力量和財力,成為前線醫護人員的堅實後盾,大數據、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經歷過這場前所未有的實戰的檢驗,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期待在未來,研發人員能夠利用這些技術,開發出更多有效地治療和防疫手段,早日戰勝疫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