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日本,也就讀懂了中國」

知識圈app 發佈 2020-02-11T20:30:18+00:00

日本,永遠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正如馬國川老師在《國家的啟蒙》序言所說,「讀懂日本,也就讀懂了中國」。

「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梁啓超《戊戌政變記》

對於近代中國來說,1894年的教訓足夠深刻。正是在那場發生在甲午年的慘烈戰爭中,日本給了中國沉重的打擊,而中國也在局勢的驟然惡化下,踏上了愈發崎嶇的現代化之路。

甲午戰爭爆發的半個世紀前,中、日兩國都還未開國,尚處在同一起跑線。為什麼只過了短短50餘年,中、日兩國的階段性歷史結局,就藉由甲午戰爭展現出極大的區別?

換言之,中、日兩國在近代歷史上,為什麼會呈現出「同始殊歸」的大分流局面?


01.

分流的肇始:鴉片戰爭與黑船來航

在馬國川老師看來,中、日分流的起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對於中國來說,鴉片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而清王朝也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但是,這場被視作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戰爭,並沒有讓清王朝從過往的「太平大夢」中清醒過來。

馬國川老師在直播中回顧這段歷史時,提到一個說法:「短暫的噩夢」。噩夢之後,依舊是安然的長眠。

不過,這場發生在中國的戰爭,卻在當時的日本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彼時的日本還沒有遭受外國的侵襲,但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消息傳來,日本國內上下都對此格外關注,當時日本社會上很快出現了講述這場戰爭的小說,即《海外新話》。

為了掌握更多的外部信息,儘可能保持主動,日本幕府自1842年開始,一方面依託本國的通商口岸——長崎,要求來日通商的荷蘭商人遞交外部信息報告,即「荷蘭別段風說書」;另一方面,日本幕府也將以往施行的「無二念打拂令」更替為了「薪水令」。

在「薪水令」下,日本將允許外國船隻在日本港口停泊、進行正常物資的補充,而這與「無二念打拂令」下對外國船隻不問緣由,一概武力驅逐的蠻橫相比,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不過,對於日本來說,這樣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太久。就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第十一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Perry),率領多艘美國軍艦駛入江戶灣,因為這些軍艦渾身漆黑,所以後世將這次事件稱為「黑船來航」。

面對美軍「開國」的要求,自知實力弱小的日本,在一番外交上的「虛與委蛇」後,於第二年和美國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

這部條約的簽訂為黑船事件畫上了句號,而日本在此事件之後也隨之開國。只不過,與清王朝因戰敗被迫開國不同,日本在開國一事上避免了戰爭,更接近於主動的選擇。

可以說,黑船來航之於日本,就像鴉片戰爭之於中國。而中、日兩國在面對外部世界的侵襲,走上現代化的起始之路時,也做出了最初的不同選擇。

那麼,如果歷史顛倒過來,鴉片戰爭發生在日本,中、日兩國在此後的歷史走向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在馬國川老師看來,如果日本遭遇鴉片戰爭並戰敗,對於彼時的中國來說,反應也不會太激烈。馬老師在對日、中做對比時指出:

「一個是能夠吸取鄰國教訓,做出比較理智、比較理性的選擇。另一個可能表現得無動於衷。」

至於這份無動於衷在何時才能改變,這就要提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正是在這場圍繞著「鴉片」的後續戰爭中,清王朝遭到了更多的打擊與觸動。而洋務運動,也在一班富有責任感的官員的帶領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02.

分流的接續:同光中興與明治維新

對於洋務運動,我們不會陌生,這場先後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運動,一度讓同光年間的清王朝出現了「中興」的跡象。不過,我們也知道,甲午戰爭的慘敗最終戳破了復興的假象。隨著戰爭落幕,洋務運動也黯然收場。

洋務運動為什麼會失敗?

馬國川老師在直播中指出,雖然這一時期,清政府對外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外部聯繫;對內發展洋務運動,也消滅了太平天國,結束內亂,但是統治階層仍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無論是權力和社會結構,還是國家氣質,依舊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所謂中興,不過是「自欺欺人」。

同一時期,在狹海的彼端,則發生了一場更為激烈與徹底的變革,這就是明治維新。

黑船事件之後,幕府的權威遭到了極大的挑戰。與此同時,在日本民間,一場名為「尊王攘夷」的運動,也在日本國內爆發開來。以此為背景,經過多年的明爭暗鬥,新政府軍最終在戊辰戰爭中擊敗幕府軍,完成了政權的接替。對於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這段經歷,馬國川老師感慨道:

「從1868年往回看,那十幾年過程中,清王朝和當時的日本是非常不同的兩個奮鬥者,一個還是在維護原來的統治,而在日本是刷新政治,實際是一場革命。」

1868年4月6日,年輕的明治天皇率領著文武百官,向歷代先輩們宣誓《五條御誓文》,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五條御誓文》的正文內容並不長,只有五條: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四、破舊來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維新在一開始就呈現出全新的氣象。對於明治政府早期的諸多舉措,馬國川老師為我們做出了精要的概括。

其一是遷都,彼時的日本將國都由京都遷至江戶,江戶就是今天的東京;其二則是推行「四民平等」政策,所謂四民,指的是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通過平等政策的推廣,日本打破了國內的階層壁壘;其三就是實行廢藩置縣,通過這一舉措,日本結束了以往藩國林立的割據局面,進而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其四,便是派出岩倉使團赴海外考察、學習。

對於岩倉使團,馬國川老師讚譽頗多。在他看來,這個使團「真正做到了求知識於世界」。而岩倉使團從海外學成歸國後,也為明治維新制定出三大國策,即文明開化、殖產興業與富國強兵。

然而,在狹海此端,「中國基本上原地打轉」。對於中、日兩國在這一階段的此消彼長,馬國川老師有著形象的描述:

「兩個不同的國家,一個是奔馳者,在往前奔跑;一個是蹣跚者,在那兒蹣跚學步,很多時候是走兩步退一步,有的時候是走一步退兩步。」


03.

分流的終焉:甲午戰爭的悲與喜

對於日本來說,在明治維新中奉行的三大國策,為這個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是發生在文明開化層面的社會革命、思想解放運動與對教育的重視;還是發生在殖產興業層面的大興工業、「國退民進」;亦或是發生在富國強兵層面的廢除武士,建立現代兵役制度……日本就在劇烈的革新中,於1889年頒布了自己的憲法,而這也是東亞地區的第一部憲法。

頒布憲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直播中,馬國川老師強調道:

「憲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日本作為一個近代國家的興起......我們可以說那個憲法有很多不足,有很多問題,但是畢竟開始實行了憲政統治。」

諷刺的是,就在日本頒布憲法後的第15天,也就是1889年2月26日,中國也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光緒大婚,而整個國家的視線,也全都投向了這樁帝王大事。

彼時的中國依舊沉醉於泡沫般虛假的輝煌,五年之後,一場戰爭,「四千餘年大夢」終於被喚醒。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為什麼能戰勝中國?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討論,給出的理由也紛繁複雜。在直播中,馬國川老師為我們做出了精要的概括。

其一是全面改革,自鴉片戰爭後的近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完成了政治、軍事、文化與教育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反觀中國,「自其變者觀之,好像都變了,自其不變者觀之,一切完好如初」;

其二則是企業家的力量,在日本湧現出了以澀澤榮一為代表的,大量優秀的企業家。而這些企業家在為日本創造出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反觀中國,官商糾集,缺乏真正且純粹的優秀企業家;

其三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時間上來看,日本的崛起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重疊。相比改革力度實在有限的中國,日本成功地搭上了這次工業革命的快車,並藉由技術的爆炸式進步加速了日本的發展。

對於甲午戰爭,馬國川老師曾打了個鏡子的比方,他說:

「(甲午戰爭)也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出了兩個國家不同的選擇。中日大分流,如果原來只是一條小溪的話,現在變成了一個洪水,一個在這岸,一個在那岸。」

只不過,當中國從「四千餘年大夢」中真正醒來後,隨之而來的戊戌變法依舊充滿遺憾。到了1905年五大臣出洋,清王朝準備做最後的掙扎時,距離日本岩倉使團出洋,已經過去了整整34年。

而1905年的日本,以戰勝國的身份,與俄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約》,並就此躋身世界強國。

「堅船利炮打破了停滯寧靜的迷夢,東亞開啟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都面臨同樣的『國家向何處去』的問題。」——《國家的啟蒙》

對於中、日兩國在近代歷史上的不同發展走向,我們有理由為之深思。明明兩國都有著相近的起點,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在時代變革中,不同的選擇,終將導向不同的結局。日本,永遠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正如馬國川老師在《國家的啟蒙》序言所說,「讀懂日本,也就讀懂了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