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些習慣自戀的人非常聰明,因為他們愛上自己永遠不會受傷。

青苗隨筆 發佈 2020-02-11T00:10:44+00:00

但我更多的覺得是一種調侃,在當下這種現實社會,相信大家的身邊肯定會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總是過於自負,甚至曾出現到一種自戀的情結,感覺自己就是最最漂亮的、最有才華、最善良的。


你們覺得我這標題帶諷刺嗎?但我更多的覺得是一種調侃,在當下這種現實社會,相信大家的身邊肯定會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他們總是過於自負,甚至曾出現到一種自戀的情結,感覺自己就是最最漂亮的、最有才華、最善良的。

通常一個自戀的人,除了不忘拍照記錄自己的每個瞬間,還具備拍照一分鐘,修圖兩小時的技能。

對我而言,愛自己本沒有錯,但如果過頭了就顯得自戀了。過於愛自己的女人的心理,就像一面用來自我欣賞的鏡子,任何時候自我意識的興趣點都在自己身上,與外界交往也只是在求證自我的魅力指數。

對於自己的任何性情、身體器官、容貌等過分在意,總是要找出幾點能證明自己很優秀的理由,既使是自欺欺人也樂此不疲。自戀的女人會對他人的疑問預備好完美的解釋,既使說服不了別人,也會擺出一副不屑和抗拒的表情。

征服男人只是證明自己,自戀的女人因為虛榮會周旋於男人群中,並且可以與多個男人曖昧,並不一定她本來就是「浪女」。

她這樣做的深層原因是,她認為這是一種求證自我魅力的方式,與其說她享受這種樂趣,還不如說它很欣賞這些過程中所散發的自我芳香。對她們來說,這種曖昧遊戲比任何高級化妝品更有效果。

要求男朋友絕對忠誠,自戀的女人心理其實很脆弱,所以需要時刻求證自我的魅力以強化自信心。找個男朋友就絕對不能對其他女人表達好感,無論從表象還是從內心都要絕對忠誠。

否則自戀的女人就會有些神經質,自信心就會崩潰,所以給自戀的女人做男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時常左右為難,分寸也很難把握。男人要有絕對的寬容心和自律心才可。

認為自己的魅力絕對夠強大,自戀的女人看自己的優點時總會用「放大鏡」,而看自己的缺點時會用「變色鏡」。她會從另外的角度把缺點也說成優點,從而毫不心虛地給它賦予色彩感並在公開場合予以充分展示。

所以自戀的女人在說話的聲音、語調、走路的步態、身體語言等方面具有特別的敏感度和極強的自我訓練度。因為她無時不刻站在自我的門口一隻眼盯著外界,一隻眼進行著內視。她們總會不失時機地展示自我的魅力,儘管這種魅力讓局外人覺得慘不忍睹甚至不忍直視。

自信心受損時易遷怒於他人,自信心受挫這對於一個自戀的女人可能是最難接受的。她們花盡心思來努力悍衛的東西一旦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她們會變得絕望,神經質甚至竭斯底里,這時她們最容易把心中的不滿和莫名的怒火撒在自己的親人、朋友身上,顯得極其不可理喻。

意識深處總有一面自我欣賞的鏡子,自戀女人意識深處總安置著一面鏡子以便隨時用這面鏡子來欣賞自己,同時拿這面鏡子照照其她的女人,以便來做一些對比,找到自己足以自信的東西或是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

認為別人說自己壞話都是出於忌妒,自戀的女人總是在與自己戀愛,善於生活在自我的心理優秀之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賞,自我寬容。當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壞話時,一般的情況下自戀的女人就會表現出憤怒,她們時常不屑地認為這些人是在忌妒自己的優秀並對此耿耿於懷。

自戀的外在表現就是愛說別人自私,自戀的女人因為本質上過於愛自己所以感情上表現出相當的自私。但其自私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說別人自私。在她們的邏輯中,你越在意她,她的魅力才越強大,所以他人只有甘願付出才能證明他們的無私,從而讓她來得到自我魅力的確切證明。否則她們會用各種手段折磨或報復那些懷疑她魅力出眾或優秀的人。

自戀是怎樣形成的呢?父母教養。現在的獨生子女十分普遍,過度關注和讚美的教養方式很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名人效應。在各大媒體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名人,他們像炫耀羽毛的孔雀一樣展示自己的美貌和名牌,這種自戀情結極具感染力。

網絡影響。眾多的博客、交友網站都在鼓勵人們誇大其個性中自戀的部分,久而久之,人們在現實中也習慣誇大自己。

信用擴大。信用卡的普遍使用,誇大了人們的實際能力,這也會助長自我陶醉的情緒。

其實,人都有自戀情結,但過度自戀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卻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這類患者往往會因人際關係不良,現有工作狀態與理想目標差距太遠而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

自戀人格與心理治療對策;指導患者解除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最為強烈的階段是嬰兒時期。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嬰兒化的行為。請一位和自己親近的人作為監督者,一旦出現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自己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逐漸消除的。

引導患者學會愛他人。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來說,僅僅拋棄自我中心的觀念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去愛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任何人要獲得他人的愛,首先必須付出自己的愛。而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只要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自戀症狀便會自然減輕。

我經常在電話中調侃我們家鄉一個開幼兒園的女人,我說,你太有錢了,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富婆,她馬上就回一回一句,一千多萬在銅仁不算什麼?呵呵

當然;還有一類女人在朋友圈通常有「三寶」:曬自拍,秀恩愛,發寶寶照。意思是經常發三種朋友圈,很容易引起反感。尤其自拍首當其衝,總被群嘲。

我就認識個特愛自拍的姑娘。那會總有人暗裡笑她,太自戀,但她不以為意。為了隨時隨地自拍好看的照片,她只要出門就會洗頭,化妝,認真地做搭配。

比如;在朋友圈裡有的特別喜歡發自拍,不分時間場合地曬,配詞也誇張肉麻,表示自己各種美、各種陶醉,搞得圍觀者幾乎想嘔,她還知覺醒,其實這是最低級無知愚蠢的自戀表現。

具我觀察發現,所謂的自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而心理學家科胡特,則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延伸出「自體心理學」新學派,按他的觀點,自戀就是力比多的本質,或更直接點說,自戀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

從精神分析的專業來看,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對「自戀」的理解相對而言更透徹、更深入和成熟。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沒有「移情能力」(即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的人是不可以被治療的,而自戀的人恰好是不具有「移情能力」的人,也就是在自戀者心中沒有客體,古典精神分析認為「自戀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

但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一種「借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自戀的人不是沒有客體,他們的客體是自體客體,是一種特殊的客體,是滿足自體需要的客體,是關注自己、照顧自己的需要,是一種本能。

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是健康的,社會也允許適度自戀,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社會允可的範圍才不健康。而一個人,需要被欣賞、被肯定、有存在感和價值感,這也是一生的需求。

因為他完美,所以我完美,自戀的表現和反應,大致有這樣幾個「需要」,一是「全能誇大的需要」,二是「全能表現癖的需要」,三是「孿生自體的需要」,四是「理想化父母的需要」,我們將在下面對這四個需要一一舉例分析。

一個小孩子,當他做了一件他輕易不能做成功的事情後,跑過來告訴媽媽,其實這背後代表著他對媽媽的期待,期待媽媽稱讚他、誇獎他:「啊你真棒啊!」得到這樣的讚賞,即達成了孩子的期待,孩子就會很高興,會覺得自己有本事、有能力、被肯定和被欣賞。

反之,如果這時候媽媽或爸爸對待孩子的反應是:「哦,這有啥呀?!」那麼孩子會覺得沮喪、失望,自尊受損,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行,倍受打擊。這就是第一個「需要」——「全能誇大的需要」的表現。

一個成年人,喜歡在社交場合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人體會和感受到其能力感,同樣也是為了追求被欣賞、被肯定的讚賞,這就是第二個「需要」——「全能表現癖的需要」。

你喜歡手作,當你和另一個同樣喜歡手作的人待在一起時,你會產生一種被陪伴的感覺,因為你們有共同愛好,能彼此理解,也能通過對方來肯定自己,人是很擔心別人用異類的眼光看自己的,當你覺得對方與自己是同類的時候,便體現出第三個「需要」——「孿生自體的需要」。

小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後,對同學和小朋友表達對父母的驕傲:「我爸爸如何如何!」、「我媽媽怎樣怎樣!」這其實是代表小孩子對父母的崇拜和認可,並且「因為父母很厲害,我是他們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很厲害」,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在裡面,強調的是「我很好很厲害」,這就是第四個「需要」的表現——「理想化父母的需要」,在一些追星族身上也可以看到這種「理想化父母的需要」,即「我喜歡這個明星,他/她很完美,所以我也是完美的。

小時候缺鈣,長大了「缺愛」依據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觀點,我們可以說,自戀,是一種愛、建設、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倘若表現在恰當的階段、表現出可被接受的程度,那麼它就是被允許的。

朋友圈裡曬自拍,可以看成是「全能表現癖的需要」,希望別人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美;曬娃,娃這麼可愛,那說明娃的父母也同樣優秀;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討厭看別人曬自拍、曬娃、曬一些與他們自己有關而與別人無關的內容的人,這本身也是一種自戀表現,並且是「被壓制」的自戀表現,有可能是「你總是在曬你的優秀、你的好,好像總在顯擺,對比著比我好」一樣,會引發自己的挫敗感、嫉妒感,或是內心裡自己也想要這樣做卻不敢,想做而不得,於是引發出嫉妒、生氣的心態,恨曬的人,也恨自己,投射出來的反應是——「我不如你好,或者我想做但做不到,而你卻做到了,我的挫敗感很深重,所以我很討厭看你曬曬曬!」

歸根到底,自戀的核心,是一種存在的價值感,也是一種愛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視為是不同程度的「缺愛」,因為「被愛」不足,所以需要刷存在感,誇大自己的需要。

心理諮詢師舉了一個「金魚事件」的例子,一個小孩子,性格比較孤僻,沒有什麼朋友,父母對他的關注度也不十分足夠,親子關係的陪伴不到位,他只能跟家裡養的金魚玩,但他的玩法是把金魚從魚缸里撈出來跟它說話,媽媽對孩子說:「金魚離了水,是會死掉的。」孩子回答說:「我就是想和它玩。」金魚自身的需要是什麼,這不是這小孩子關注的問題,他關注的只是他想和金魚玩,而無論是他把金魚從魚缸里撈出來還是隔著魚缸,金魚都不會也不能反抗,對這個小孩來說,這是可以掌控的部分,因為別人可能會拒絕他,不跟他玩。愛別人的能力首先來自於被愛的滿足,如果自己都是缺愛的,很需要別人的照顧、關心和愛,那又如何能給別人以照顧、關心和愛呢?不考慮對方的需要和感受,缺乏同情心、缺乏同理心,所謂的缺乏「感恩」,其實質是「缺愛」。

判斷自戀的程度是否達到病態,其實並沒有必然的標準,核心參照標準可以有這樣幾個,一是要視乎階段恰當,二是要視乎程度恰當,三是自我和諧,四是與周圍環境相對和諧。

而且,這也與社會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比如東方人講究含蓄,西方文化推崇釋放個性,所以也要和大環境相對應。

缺乏共情的能力。這似乎是幾乎所有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共性。他們看起來有些時候挺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係。他們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實際的表現就是「對別人是馬克思主義的要求,對自己是自由主義」。

自戀型人格障礙也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屬於B類的人格障礙。這樣的人主要特點就是自大,總是需要別人去稱讚他,並且也缺乏跟別人的共情的能力,一般也出現在成年的早期。在DSM-5當中它會有九大症狀,符合5個症狀以上就被稱之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性人格障礙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來治癒的,可能需要時間比較長,藥物治療基本上是無效的。當然,有些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病人會有伴有焦慮、抑鬱,可以服用一些藥物來治療,但是根本的解決是要通過心理治療。

在實際中,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

自戀不同於自信。真正的自信是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力量,而自戀型人格的自信只是狂妄自大。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只會結出兩種惡果:一是自以為是的想法,二是對私慾的狂熱追求。而不論是哪種結果,都需要別人為之付出代價。

每個人的童年都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時期,那時的我們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任意求取,為所欲為。從本質上來講,自戀型人格似乎從未從這個時期「脫殼而出」變為成年人。他們仍具有這種兒童一般的索取慾望,為了身處關注的中心而做出荒誕不經、不可理喻的事。

這種人喜歡在會議、聚會、家庭活動等場合遲到,任憑大家犧牲時間精力等著他們的到來。接著,他們會旋風般閃亮登場,只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跟別人說話時,他們會毫無顧忌地向你明示或暗示「我就是這裡最聰明的人」。有些自戀者喜歡厚顏無恥地自抬身價,習慣性地向你提起他們認識什麼什麼人、跟什麼什麼人共進過午餐……只為讓你明白他們有多麼厲害。

外表對自戀者來說至關重要。大家會發現這種人非常迷戀照鏡子。他們對自己的外表看得非常重(因此會痴迷於健美塑身或整容手術),並且利用外表來吸引別人的關注,或者是讓自己成為聚會的焦點,或者是讓每個見到他們的人都能看到:不管是什麼物品,他們的總是最好、最大、最貴的。

有些自戀者總是一副卓爾不群的樣子,但事實上他們的成就不值一提。但這並不能影響他們的優越感,他們仍把自己當成偉大的發明家、藝術家、音樂家、思想家、領袖、歌唱家……一旦不遂心意,就立刻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也許現實中他們會犯錯、不能勝任工作、不討人喜歡,但他們絕不會承認這一點。在他們眼裡,整個單位、整個社會、上司老闆、全體選民,甚至整個世界都在與他為敵;錯的總是別人,因為別人看不出他們有多麼偉大。

若是從他人那裡得不到預想的尊崇,他們的反應就會跟小孩子生氣一樣:悶悶不樂、發牢騷、惱怒,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他們會口出惡言,妒忌怨恨,睚眥必報—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自視過高,看低他人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獨步天下,所以就認為別人都是卑微渺小的。因此,他們尤其擅長於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們把全世界都踩在腳下。

如果這種恃強凌弱的行為呈上升趨勢,且欺凌的後果(如學生、員工因害怕受欺負而曠課、曠工,情緒沮喪,焦慮不安,甚至自殺等)愈演愈烈,那麼這種事就絕不僅僅是意外了。很多臨床醫生都認為,自戀型人格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增多,隨之增長的就是恃強凌弱的現象,因為欺凌弱小正是自戀型人格的特徵之一,二者是如影隨形的。

自戀者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他們能捕捉到別人的弱點和短處並加以利用,藉此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種事他們往往做得非常狡猾隱秘,比如:看到你戴了新手錶之後,立刻設法把話題轉移到他們更為昂貴的手錶上去;來參加你組織的戶外野餐時,他們會說:「什麼?!連牛排都沒有,只有漢堡?」其聲音之大足以使在場客人全都聽到……他們才不關心你有什麼感受,踩著你才能站得更高,好讓別人看到自己。

有時候,自戀者會在公共場合、社交場合、孩子的運動會上當眾斥責妻兒,從而暴露其本性。如果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都能這麼做的話,想像一下,在沒有外人在場的家裡他們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同情心,只有傲慢自大和優越感

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人,其同情心是匱乏的。常人在孩童時代就懂得去體諒別人的感受,明白我們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而在這種人身上,同情心或體諒他人處境和感受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根本就沒有。也許你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們對此卻視而不見,因為在他們心裡,什麼都比不上他們的需求和慾望重要。再比如,你要在家照看生病的孩子,可他們卻讓你陪他們去逛街購物……事實上,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把他人的需求、疾病和錯誤都看作弱點,正好藉此來鞏固他們的優越感,使其貶低他人的行為顯得名正言順。

有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會不時顯露出傲慢和不遜,這些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都有明顯的線索。而在其他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身上,所謂同情是被安排好的,似乎只為特定目的出現—比如說,你生病請假了,這時上司打來電話問你的病情如何,其實他真正關心的是你何時能回去上班。這些行為看似體貼關懷,可最後你才發現,他們對你的生活和幸福的興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若這些興趣和關心是真的,那麼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你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了。

還有一些人的自戀型人格隱藏得很深,只有到了危難時刻,他們自私自利的面目才會浮出水面。所以,跟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得越久,你就越能發現,他們真的一點兒都不在乎你。他們對你的事一直不聞不問,他們想要的,是你對他們的關注、對其需求的滿足、對其「旨意」的聽從。但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形象格外留意,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行為會相應收斂一些;但這種蟄伏只是一時的,他們的真面目最終會大白於世。

自戀者如果表現得溫柔體貼、積極熱情,那也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非發自本心。在電影《好傢夥》(Goodfellas)中,亨利·希爾向凱倫大獻殷勤,帶她去高檔餐廳吃飯,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酒,無須排隊等候……此時的他,眼裡只有凱倫。可結婚之後,一切都煙消雲散了。這個自戀狂已經用盡心思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所以,當看到他總是帶著女人的香味醉醺醺地回到家中時,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妻子想要什麼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已經得到她了。他曾經的關懷和體貼只是誘捕的工具,不是真的。

最危險的自戀狂是那些極度缺乏同情心又自大到近乎變態的人,他們辣手施虐,毫不留情。這種人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只會像螞蟥一樣吸取他人情感、經濟甚至身體的營養、占盡便宜。如果你遂了他們的意,那你對他而言就是個稱心之人,不然,可就是個累贅了,那時你就成了他們貶損,甚至毀滅的對象。有時候我們在報紙上讀到,有的父母把親生孩子或者鎖起來,或者遺棄,或者乾脆殺掉,僅僅是因為孩子成了他們玩樂的拖累。這種人首先就是一個自戀狂:目空一切,冷漠地貶低他人。"共勉之

作者;青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