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包拯是什麼樣的,看完折服

歷史輕言說 發佈 2020-02-11T02:14:20+00:00

近一千年來,他一直活躍在戲劇舞台上,流傳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口頭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包拯,包青天一一黑老包,幾乎成了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化身。

在我國的戲劇舞台上和文學作品中,包公是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典型之一。近一千年來,他一直活躍在戲劇舞台上,流傳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口頭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包拯,包青天一一 黑老包,幾乎成了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化身。

作為藝術典型,包拯其人其事,自然有很多的藝術虛構。但就思想品格說,他和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卻是一致的。

包拯(999- 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他進士出身,屢官監察御史,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兼任諫官之職),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等職,並多次出任地方官。在他死後,朝廷又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諡孝肅。所以包拯又有包待制、包龍圖、包孝肅之稱。

歷史上的包拯就是一個清官。但歷史上的包拯又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那種樸素的本色清官形象,他是既有政績又有政治思想的傑出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是有認識基礎和思想尊奉。有著執著的修身追求的。

包拯認為,普通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不受貪官污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對平民百姓過分榨取,使他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國家基礎的局面。

要讓百姓擺脫貪官污吏的欺壓,日子過好,就要任人為公,選好各級政府的官員;就要嚴明法紀,賞罰無私。包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懲治不遺餘力,其思想淵源就在這裡;他一生廉潔奉公,愛民如子,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始終不渝的以「清官」自律、自守,也是基於這樣的思想認識。

包拯所處的北宋仁宗時代,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已經陷入了重重危機;冗官、冗兵、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再加上內有官僚惡紳的強搶豪奪,外有異族的不斷侵擾;法制破壞,政局不穩,國家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面對這種局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張。

用人問題是包拯最為敏感的問題。北宋官僚機構龐大,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把用人同執法、治亂、治國安邦聯繫起來,主張選用忠直的君子,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堅決反對用姦邪的小人。

他在一篇奏議中說,河北這個地方,連年水旱,糧食缺乏,調度不足,百姓的流亡情況還沒有完全改變,田畝還沒有很好地開闢,在這種情況下,各州的官吏更要選好。為什麼州縣官吏必須選好呢?

因為正是這些州縣官吏,只顧眼前,不顧長遠,覺得人民的長遠利益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所以漠不關心,這樣一任接一任,「前後相繼,積弊已極」。因此,要改變這種「積弊」,戰勝天災,就必須克服人禍,首先必須選用真正為國、為民的州官是來,才能率民度荒。

他在談到廣南形勢時指出,這些地方民力困竭,全靠廉法能幹的官史多方安撫,官史更要選好。這些地方很偏遠,決不能輕易把官職授予那些胎毛未退的婦孺之人,不懂政治的人。這會「重困遠民」,使邊遠地區的老百姓受害而無處上告。

正確對待功、過、賞、罰,是用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拯認為,賞罰是「馭邦之大柄」,能否正確使用賞罰,是關係到能否取信於民的問題,決不可掉以輕心。

他對有功賢臣,堅決要求嘉賞。他認為禮部王明「節義端勁,功烈卓偉」,每見其事跡,想其風采,都嘆息他「才未盡施而死於太平,位未極顯而恩不加諡」。因此,王明雖然死了,請求為他加以美諡(給以褒獎的稱號)。

但對貪官污吏,則堅決鬥爭。轉運使王逵「苛政暴斂」,又惡人先告狀,告陳州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任中師是廉潔的。包拯當時任監察御史,派人前去調查此事,許多人畏懼王逵權勢,不願前往。

​為弄清真相,為民除害包拯毅然親往陳州,經過調查,掌握了王逵貪髒的證據,回到汴京後七次向皇帝彈劾王逵,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的錢糧還給農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據此渲染虛構而成的。

包拯做官為民,一心忠於朝廷,在國家各個層面都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注重民生方面,這也是為什麼老百姓都稱他為青天大老爺。下篇文章將介紹包拯在政治、經濟和個人修養等方面的成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