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多疑......總覺得自己「有病」?美國心理學家教你一招根治 | 遠讀重洋

遠讀重洋 發佈 2020-02-12T06:44:03+00:00

得了這種「病」的人,大概是這樣的——看到每天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總擔心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會被感染,甚至一有咳嗽感冒的小症狀,就懷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以前明明沒有強迫症,也明知在家裡宅著很安全,現在卻動不動就要查看口罩是不是假的,動不動就要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

出品 | 遠讀重洋

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

最近這段時間,比疫情更糟糕的,大概就是我們的心情了。

不知不覺地,很多憋在家裡的人,似乎都得了一種「疑心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大概是這樣的——

看到每天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總擔心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會被感染,甚至一有咳嗽感冒的小症狀,就懷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以前明明沒有強迫症,也明知在家裡宅著很安全,現在卻動不動就要查看口罩是不是假的,動不動就要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看看是否正常……

身體在慢慢長胖,胃口卻越來越小,以前總覺得自己是個「吃貨」,現在卻感覺自己吃不下東西了,原本的每日三餐,不知什麼時候改成了每日兩餐……

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病人」?或者你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症狀」?

這種「病」,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焦慮+抑鬱」。要是說得再準確一點,這種「病」的名字其實叫做「替代性創傷」,屬於一種心理障礙。

· 01 ·

「替代性創傷」到底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呢?

很多人雖然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周圍也沒有親戚朋友感染病毒,但是因為聽了太多跟疫情相關的故事和報導,所以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損害。

當損害程度超過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時,也就間接地引起了心理異常現象,產生心理甚至身體的不適感。這就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其實是疫情和災難期間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問題。

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曾在2004年針對SARS之後人們的心理問題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研究發現,感染SARS後痊癒出院的病人,在3個月內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幾率,分別是16.4%和10.1%。

根據更廣泛的統計數據,在重大災難之後,精神障礙的發生率大約在10~20%之間,其中很多都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典型症狀有:

1.食欲不振、疲乏無力;

2.難以入睡、容易驚醒、做噩夢;

3.容易受驚嚇、容易分心;

4.感到莫名的恐懼、絕望、對現實感到麻木;

5.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

6.生理不適感,如心悸流淚;頭痛噁心等。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出現「替代性創傷」呢?從我們自身來看,最重要的內部原因有兩個:

首先,我們的「同理心」讓我們體驗到了別人身上的痛苦。

比如,看到出生才幾個月的嬰兒感染新冠病毒,我們不禁替那個嬰兒捏一把汗;聽到李文亮醫生逝去的消息,又像是在心上狠狠地插了一把刀子。

在一次次負面消息的衝擊下,我們一次次因為「同理心」而感受到痛苦,時間長了,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受到了傷害。

其次,「侵入性想法」讓我們過度緊張。

美國焦慮症和抑鬱症協會的首席臨床專家薩莉·溫斯頓講過,大腦中的「丘腦」和「杏仁核」會在外界刺激下發出危險信號,讓人產生恐懼感。

一旦這種恐懼報警機制失控,某些想法就會反覆在頭腦中出現,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這就是「侵入性想法」。

總是覺得自己感染了病毒,總是害怕口罩和快遞上沾了病毒,每天要無數次測量體溫,動不動就想要去消毒……這些都是被「侵入性想法」困擾的直接表現。

「侵入性想法」讓人們總是處於恐懼當中,引發神經緊張和焦慮。

從外部原因來看,封閉的生存環境、缺少人際交往,長期脫離原有的生活軌道,又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容易出現抑鬱。

所以說,需要注意的不僅是病毒對身體的傷害,還有它對心理造成的傷害。在不久的將來,疫情將很快退去,但人們的心理創傷未必同樣能迅速消退。

好在,這方面我們有一些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

· 02 ·

如何消除 「替代性創傷」,

療愈自己的心靈?

有一位國際知名的專家,曾經花了40多年的時間,研究「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自我療愈心靈」這個問題。

這位專家的名字叫做詹姆斯·彭尼貝克(James W. Pennebaker),他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主任。

彭尼貝克教授曾經寫過一本書,書名叫「Expressive Writing」,翻譯成中文就是《表達性寫作》

這本書告訴我們:有一種叫做「表達性寫作」的方法,可以治療心理創傷和抑鬱症,讓人從抑鬱的心情里走出來,甚至還能緩解其他很多身心疾病。

其實,彭尼貝克教授自己就曾經是心理創傷和抑鬱症的受害者,他在無意間發明了「表達性寫作」這種方法,而且靠著這種方法從心理陰霾中走了出來。從此以後,他就成了這種方法的推廣者和代言人。

下面,我們這就說一說彭尼貝克教授的那段神奇經歷。

彭尼貝克的妻子是他的同學,年輕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他們在一起會很相愛。可是結婚不久,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而且這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傾訴。

那段日子裡,彭尼貝克表面上春風得意,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內心非常痛苦。他的情緒開始變得非常低落,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下。

他本來不抽菸,後來竟然開始一根接一根地抽起了煙來。不久以後,他患上了抑鬱症

有一天早上,彭尼貝克起床後,瞥見床邊放著打字機,就隨便地坐下來,開始用打字機胡亂地寫起來。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糟糕的婚姻,於是就寫關於婚姻的內容,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後來他想到自己的父母,就又開始寫父母,也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完全就是毫無章法地「瞎寫」。

不知道為什麼,彭尼貝克發現,這種「瞎寫」好像有魔力一樣,能讓他覺得慢慢沒那麼難受了。後來他就越寫越多,甚至寫起了他的性慾和他的死亡。

就這樣,「瞎寫」成了他的一個固定的習慣,他每天都會騰出點時間,坐到打字機前,隨便寫點什麼。

沒想到,這個習慣給他帶來了一個神奇的變化:他寫著寫著,就感覺自己的抑鬱症好像減輕了,他內心的痛苦似乎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就連他和妻子的關係也開始慢慢變好了。

彭尼貝克作為一個心理學教授,被自己發生的變化驚呆了。他知道發生了神奇的事情,但是他沒辦法用自己知道的知識去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那之後,彭尼貝克就把自己的研究興趣轉到了「寫作和心理療愈的關係」上,經過反覆的實驗和多年的研究,他提出了「表達性寫作」這個概念,也開創了「表達性寫作」這種療愈方法。

· 03 ·

什麼是「表達性寫作」?

簡單地說,「表達性寫作」就是把給自己帶來心理創傷的那些事情寫下來,同時也把自己想這件事的時候,心裡真實的感想和情緒也一起寫下來。

雖然這個方法聽起來很簡單,也有點反常識,但是效果卻非常驚人,這也恰恰是讓彭尼貝克震驚的地方。

彭尼貝克教授做了大量實驗,結果發現,「表達性寫作」雖然在短期內會讓人回想起過去糟糕的經歷,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或許變得更加抑鬱。

但是,只要過一段時間再看,經歷過「表達性寫作」的人,心理狀態和情緒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長期地看,這些人不僅將來不容易抑鬱,而且跟別人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甚至就連學習和工作的成績都比以前要好。

更神奇的是,哪怕是對那些並沒有什麼心理創傷的病人,這個方法也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健康。

比如,實驗證明,「表達性寫作」可以讓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減少,也可以減輕失眠症患者的睡眠問題,甚至可以讓哮喘患者改善肺部功能。

很多人可能會說,「表達性寫作」起作用的原理,不就是把負面情緒通過寫作給「發泄」出來嗎?這有什麼可研究的呢?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可就錯了。實驗證明,「表達性寫作」跟情緒的發泄,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單純地發泄情緒根本達不到「表達性寫作」類似的效果。

「表達性寫作」之所以起作用,背後另有玄機。心理學家認為,「表達性寫作」起作用的原理,主要在於改變了人對創傷的認知。

很多人會把造成心理創傷的那件事,長期壓抑在心底,這就造成了持久的心理壓力,導致長期的心理疾病。

如果我們把創傷事件和真實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寫下來,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認知敘述」

「認知敘述」的作用在於,通過重新敘述一遍當時的情況,更好地理解過去發生的事,這也能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情緒,從而讓自己進入一種更平靜、更協調的心理模式。

一旦獲得這種模式之後,我們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這種狀態,這就起到了療愈心靈的作用。一旦我們的心理狀態好了,就更有可能會「一順百順」,健康狀況和人際關係也會得到改善。

△ 彭尼貝克教授在TED演講

當然,「表達性寫作」這種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比如「自由寫作」或者「療愈寫作」;它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線下的記日誌、手寫信,或者線上的寫作活動。

無論是什麼形式,使用「表達性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第一,要保證寫出來的東西是發自內心的;

第二,要「短時間」並且「連續地」寫作;

第三,要保證寫作的私密性。

認真地做好這幾點,你就很容易走出情緒低谷,獲得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心態。

· 04 ·

那些經歷了療愈寫作」的人,

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為一種療愈方法,「寫作」讓很多人驅散了內心陰霾,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重新找到了人生向前的動力。

英國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媒體人,名叫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ell),因為長期工作勞累、壓力過大和飲酒過度,他患上了抑鬱症。

△ 阿拉斯泰爾·坎貝爾

在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的時候,坎貝爾被人帶到了精神病院。

回憶那段日子的時候,坎貝爾坦言,「在那裡(精神病院)我寫了很多東西,包括很多從未寄出去的信件」。

當《今日心理學》專欄作家採訪他,問他「你為什麼能戰勝抑鬱症」的時候,坎貝爾給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個人的經歷寫下來」。

正是通過這種自由寫作的方式,在專家的指導下,坎貝爾一步一步把自己從痛苦中解放出來。後來,坎貝爾不僅解決了抑鬱的問題,還重新涉足政治領域,最後成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首席顧問。

無獨有偶,享譽世界的「樂壇常青樹」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也曾經被心靈療愈寫作「拯救」過。

上世紀80年代,埃爾頓·約翰陷入了事業的低谷。當時的埃爾頓·約翰,同時有吸毒、酗酒和暴飲暴食三種問題,個人生活一團糟。

他的臉變得浮腫發灰,金色的頭髮變成了灰白色,他寫不出像樣的歌曲,登台演出的時候也經常出錯。

他下定決心要戒毒。1990年7月,他主動去一家戒毒所登記報名。在戒毒所里,專家要求他把白色的毒品粉末想像成一位「白女士」,要給這位「女士」寫一封「分手信」。

他是這樣寫的:

_

我們在一起生活了16年,你和我,我們有過一些美好的時光,但是現在我該坐下來告訴你我對你的真實感受了。

當我第一次見到你的時候,我似乎把以前壓抑的一切都說了出來。我這輩子第一次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有你在我身邊,我無堅不摧;如果你走了,我又成了一個傷心的小孩。

我花了16年的時間才意識到你沒有帶我去任何地方。你讓我失去了靈性,讓我無法發現自己到底是誰。我覺得,和你在一起16年後,我已經死去了。再一次,白女士——再見。

埃爾頓·約翰在戒毒所里還寫了很多很多類似的東西。以前,他用音樂袒露自己;現在,他用文字袒露自己。

隨著文字的流淌,他覺得心裡放下了一些東西,覺得可以不那麼依賴毒品和酒精過活,可以活得健康而充實。

戒毒之後,在1994年,埃爾頓·約翰給動畫電影《獅子王》寫了兩首歌,一首叫做《今夜你能感覺到愛嗎》,另一首叫《哈庫納·馬塔塔》,兩首歌后來都成了經典。

如果沒有戒毒所里的那些寫作,這兩首經典的傳世歌曲,恐怕根本沒機會誕生。

30年過去了,埃爾頓·約翰再也沒有碰過毒品。30年過去了,身邊的同行不斷因為吸毒而倒下,他仍舊是那個「樂壇常青樹」。

這就是療愈寫作的力量。

如果要問我,療愈寫作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兩個字:簡單

你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一點點時間,不需要耗費什麼精力,不需要動用什麼資源。

你的資源都在心裡,你的成本幾乎是零,你的收益卻可以是無窮大。

如果你再問我,療愈寫作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我認為還是兩個字:自由

以前我們寫下來的東西要給老師看、給領導看,要符合這種格式、那種規矩。

這一次,我們可以完全自由地寫作,把內心最真實的東西一股腦地傾瀉出來。

一個簡單又自由的東西,必然不可阻擋。寫作就是這麼一個簡單又自由的東西。

即使身體封閉在窄小的空間裡,我們的心情依然可以通過筆尖,去自由地呼吸;

即使失去了好友的陪伴,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個24小時在線的陪伴者和傾聽者;

即使病毒的蔓延不聽從人任何人的指揮,但是我們的心理健康仍舊可以自己決定。

現在,你是否願意跟我們一起,拿起筆嘗試一下呢?

如果你願意,這裡有一個好機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申請「我手寫我心:21天心理療愈寫作營」內測資格。

參與規則:

1.填寫問卷,通過測評即可獲得內測入營資格(名額僅30位);

2.通過內測申請即可獲得50元優惠券;

3.內測參與者連續21天打卡成功,即可獲得100元現金獎學金

4.萬卷書計劃用戶可額外獲得20元優惠券,連續打卡成功者,可以超低價29元參加寫作營(原價199元)。

與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保持同步

關注我們

每次閱讀都會有驚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