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清單」企業有一共同點,可能說明華為有機會脫離美國打壓

指尖科技說 發佈 2019-12-31T07:25:32+00:00

同時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公司里有一些是國內上市公司,但是基本都不是美國的上市公司。另外,華為雖然已經被列入「實體清單」,但美國仍有不少企業,願意在獲得美國許可證的情況下,和華為保持業務聯繫。

「實體清單」企業的一個共同點

回看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一定科技領域最轟動的事情之一。

對於華為來說,這直接意味著失去了未來美國市場。

華為扛住了打擊,能夠實現備配件不再依賴美國,但損失顯然還是難以估量。

指尖君重新整理一遍2019年「實體清單」列表:

由圖可見,在華為之前,已經有40多家中國企業被加入實體清單,除此之外,在6月、8月、10月都有企業被加入實體清單。

同時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

這些公司里有一些是國內上市公司,但是基本都不是美國的上市公司。

我們都知道華為至今沒有上市,那問題就來了:

如果華為哪怕有一個子公司在美國上市,現在情況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呢?會不會就不會被列入「實體清單」呢?

在美上市和不上市有什麼不一樣?

一個公司上市的最大作用是融資,但其實又不僅僅是融資。

實際上,如果公司能在美國上市,除了可以獲得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融資,更意味著公司整體上能被美國市場認可,產品可以在美國流通。

上市後,公司可以屬於中美合資企業,甚至享受美國一些政策優惠。

公司高層還可以申請美國工作簽證或永久居住,有利於美國和國際市場開發。

可以設想,如果華為在美國上市,很多美國人都有可能直接參與華為融資。

如果參與華為股票的美國人越來越多,華為在美國資本市場的利益關係會更複雜,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的阻礙會比現在大得多得多。

而現實則是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時,甚至沒有非常明確而合理的理由,只有一個明顯缺乏充分證據的理由:出於安全原因。

同樣研究5G卻沒被打壓?

華為很早就開發出成熟5G技術,而5G除了日常應用讓人津津樂道,還有相當高的軍事應用價值。

按照美國的理由可以推測,5G技術本身就是美國打壓華為的原因。

但在美國,除了華為之外,還有其他研發5G技術的公司,包括高通英特爾諾基亞、愛立信等,他們基本都沒有被美國打壓。

要知道,高通英特爾來自美國,但諾基亞和愛立信分別是來自芬蘭和瑞典,他們對於美國來說,跟華為一樣,都是研究5G的外國公司。

他們沒有被打壓的重要原因,可能有個很大影響因素:他們都是美國的上市公司。

換句話說,美國對研究5G技術的上市公司,明顯比較寬鬆。

也就是說,華為很可能就是吃了沒有在美國上市的虧。

華為本身也有可能在美國上市

其實在5G技術前,華為也已進入美國多年,電信和手機等產品一直在美國市場廣受好評。

從市值、銷售額、公司體量、知名度等美國上市的條件和優勢的角度,華為本來完全有可能在美國上市。

換個角度想,即便華為自身不上市,在華為體系打造一個子公司在美國上市,也許也是可行的方案。

不過華為不上市有其自身原因,可能跟創業初期產生的大量虛擬股有關。

同時如果上市,公司也會面臨市場對銷售業績的硬性要求,這很可能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現在的蘋果就似乎被股市控制著,不斷通過銷售手段增加業績,但核心創新力就明顯缺失。

上市也許並不合適所有公司,而不上市,可能是華為發展的綜合考量。

不過,我們對華為上市的思考可能並非沒用。

一個公司是有可能被從「實體清單」中撤銷的,中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另外,華為雖然已經被列入「實體清單」,但美國仍有不少企業,願意在獲得美國許可證的情況下,和華為保持業務聯繫。

這些都為華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