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IP電影的宿命,看似成功的背後隱藏著強制性共情

胖子三叔 發佈 2020-02-12T15:38:22+00:00

導讀: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華金·菲尼克斯毫無懸念的憑《小丑》獲最佳男主角。對於當下電影《小丑》來說,這些話貌似沒有任何問題,為了人類發聲,為了全世界的物種發聲。

導讀: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華金·菲尼克斯毫無懸念的憑《小丑》獲最佳男主角。值得一提的是1月6日在洛杉磯舉行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華金·菲尼克斯同樣獲得了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菲尼克斯在領獎時激動表示:「我要跟提名者一起分享這個榮譽,感謝我們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為弱者發聲。作為人類共同體,性別、種族、物種之間的平等都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對於當下電影《小丑》來說,這些話貌似沒有任何問題,為了人類發聲,為了全世界的物種發聲。願景是好的,追求也是好的,但是從觀影效果以及真正傳遞出來的內容來看,顯然是電影的表現卻差強人意。電影預告片一發布就吸引了大量的小丑迷們的追捧,再加上個別網站二次深加工片、強行植入本不相關的BGM音樂,更使得部分網友融入角色,講述自己的身世,甚至於為小丑的罪惡行徑開脫。看似成功的背後,其實是電影對小丑迷及盲從者的強制性共情

電影講述亞瑟·弗萊克是一個跟患有重病的母親住在舊公寓里,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壓制自己病情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然而並沒有成功。大家都在嘲笑他。當一次次看似不公的遭遇,讓亞瑟在地鐵上終於爆發,犯下了謀殺罪。他開始黑化,徹底走向一條不歸路。

小丑最大的魅力是對理性與秩序的嘲諷、不屑與破壞。但在這部電影中,他的黑化過程處理成了「官逼民反上梁山」,癲狂表演的背後是再保守不過的觀念。電影里存在著強行顛倒黑白及嚴重著邏輯性硬傷。

電影想表達的「糟糕的一天」其實並不糟糕

電影前半部分主要講述黑化之前的小丑是如何渡過糟糕的一天,以此表達亞瑟是多麼的可憐,想用幾段看似悲慘的遭遇來博取觀眾的同情。

  1. 亞瑟看見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想要逗笑他,小男孩笑了,小男孩的媽媽卻對他講了一句:不要騷擾我的孩子
  2. 亞瑟有病,他正在接受著心理諮詢治療,還吃著混合藥劑,來穩定著情緒。在大街上揮舞著廣告,為一個快倒閉的琴行拉生意。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搶走了廣告板,亞瑟試圖嘗試把廣告板拿回來。最後卻被未成年的小混混圍在小巷子裡群毆。老闆沒有去追究混混的責任,譴責亞瑟的失職,讓他回家歇業,亞瑟不願意離開。老闆告訴他,亞瑟在身邊所有人都會感到不舒服,覺得亞瑟是一個異類。
  3. 在得知他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欺負後,同事藍道給了亞瑟一把槍來護身。結果在給兒童醫院一次小丑表演的時候,不小心槍漏了出來。一直跟亞瑟稱兄道弟的藍道向老闆高密,亞瑟被徹底解僱
  4. 在地鐵上突然犯病,無法抑制地大笑。旁邊幾個職場精英正在調戲女人。以為亞瑟故意用笑挑戰他們,開始對他拳打腳踢。當他們結束施暴後卻沒想到亞瑟掏出了槍。一槍,兩槍,三槍……

基於以上4次遭遇不難發現,「糟糕的一天」並沒有那麼糟糕。

公交車上男孩的媽媽作為母親,孩子被陌生人逗笑,處於護犢心理,做出的無禮警告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廣告牌被奪、被老闆辭退,很大程度上是亞瑟有精神病,他不能完全融入職場,同事們都在排擠他的原因日跟他在一起不舒服。某個員工在一家公司不受全員待見,難道還要去責怪其餘所有人;無法抑制的大笑導致「職場精英」的誤會,拋開與亞瑟無關的「調戲女人」,完全可以認為亞瑟用笑聲挑釁他們,換來一頓拳打腳踢也就「合情合理」。

電影里對小丑「精神病」的設定看似幫角色構建一個可憐的人,實則非常雞肋。一旦將小丑被設定成精神病,那麼他的個人遭遇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真實?

我們大可這樣認為這些問題只是個人遭遇,那就不能把小丑簡單歸結為「弱勢群體」,而他的反社會只是瘋狂的個人選擇。他所經歷的冷眼相待、街頭霸凌、社會歧視、職場不順等等遭遇,都只是他個體特性引發的一系列看似不公的對待,而不是基於貧富差距、媒體渲染、人性醜惡的必然結果。

弱者一旦接受鼓舞,導向不明,就有可能變成惡魔

大部分小丑迷或者盲從者尊立小丑為王,到處吹噓著小丑,聽不得任何反駁的聲音。小丑讓一群幼兒知曉了世界的兩面性和黑暗面,他們就大聲地向成熟的大人們宣稱小丑是自己的偶像,並以自己透過電影窺見過深淵一眼而洋洋得意著。

當地時間2012年7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舉行《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首映式的電影院發生嚴重槍擊案,導致12人死亡,58人受傷。嫌疑人詹姆斯·霍姆斯僅24歲,曾在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而其身著黑衣的裝束被外界直指來自於影片《蝙蝠俠前傳2》中的角色"小丑"。

年輕的神經學博士向周圍無辜人群舉起槍,把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拉到現實。而這一切就是電影帶給人類最直觀的影響。

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去處理小丑,為什麼要讓大家強行理解同情小丑。小丑難道不是一個不能理解的,純粹以犯罪和釋放惡意為樂趣的反派人物嗎?如果小丑是這樣的話,其實很多人都可以是小丑的,只需要做出選擇,決定好了去做了壞人就行。

電影讓人們過於喜愛「小丑」這個形象了,這也許會導致某種暈眩提前出現,而這種暈眩將導致某些東西被遮蔽,又或者是被放大。

小丑成功了,但是電影失敗了

傑昆·菲尼克斯演技一流,個別鏡頭語言、剪輯不俗,但劇本實在侷促生硬到可怕,是一種為了目的而敷衍成篇的蒼白感,沒有一絲餘味。從導演不相信小丑可以從化學池裡誕生這件事中,大概能看出他並不是很相信影像,最終只能用大量堆砌的刻板印象製造衝突來推動故事發生,這讓傑昆·菲尼克斯表演打了折扣,從本質來講這還是一部依靠IP撐起來的電影。

  1. 從頭到尾虛假的乖戾感而非真正冒犯性的勇氣,配樂完全是在宣告創作者有多麼怯懦。
  2. 偶爾不被強設定劇作捕獲的身體觸及到了人物,剩下的是層次井然有序的「表演」。
  3. 強行拼貼各類社會症候,作品內部都近乎架空,何談與時代現實共振,又怎麼發聲?
  4. 假意「進入」人物,但實際上在人物周邊建了一張堅固的透明薄膜,在膜中陳列的一切都有「真實」的光暈,沒有概念維度的作品只能締造無縫於生活的假像,無法讓人覺察目光的在場。

觀眾的觀感不是油然而發,而是在配樂攝影的層層操控下所塑造;觀眾的情緒被推動也同樣是這個道理,而不是跟隨自我的選擇。

看似前衛的反體制,其實不過另一種暴政的再生產。尤其是暴徒對小丑的英雄崇拜,不過是擁有共同敵人的集體高潮,在他們眼裡小丑是誰已無關緊要。小丑這個角色在部分人眼裡成功了,但電影失敗了。過剩的音樂和用力過猛的舞台表演,時刻不忘強意識的讓觀眾共情再共情。

寫在最後:

十年前的我,可能會因為這部電影而熱血沸騰;而現在的我卻想說,任何絕望與不幸都不應該成為人訴諸暴力的理由。

2019年《小丑》電影在美國上映,曾經發生過慘劇的奧羅拉影院決定不放映《小丑》。而在放映的城市和院線中,都增加了安保。在紐約、洛杉磯、夏洛特市等地,警察嚴陣以待,紐約市多間戲院門外,都可以看到有配備武器的警察駐守。

當電影中喜歡的反派角色與現實中自己某部分情緒不謀而合時,內心可能就希望像反派一樣能夠肆無忌憚、打破藩籬,這就是希望反派贏的心理動機,這也是我認為電影真正失敗的原因。電影所傳遞的價值觀因為劇本的失敗沒有正確的傳遞出來,甚至到了嚴重扭曲的地步,想方設法讓觀眾可憐並同情神經病的小丑。

如果有一天電影里的劇情發生在現實里,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一定不會希望反派贏。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