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教授為什麼叫龍蝦教授?他揭示了人和龍蝦在這件事上高度一致

指尖科技說 發佈 2020-02-12T22:11:53+00:00

喬丹彼得森寫的《12條人生規則》里,還真的有說到他對龍蝦的研究,主要是公龍蝦,而且發現了龍蝦和人類身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為什麼叫龍蝦教授?

加拿大學者、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被譽為龍蝦教授,是近年美國的網紅教授。

他在網絡上最被人熟知,是和BBC主持人凱西·紐曼的一次針對性別平等話題,非常戲劇化的30分鐘對話視頻。

視頻裡面凱西問了很多帶有性別歧視傾向性的問題,幾乎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坑,想讓這位教授落入性別歧視的圈套。

這可就樂壞了觀眾,觀眾時刻時刻指望著喬丹彼得森入坑,可他就是不跳。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另外找資料了解下,指尖君卻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明明是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的學者、思想家和心理學家,為什麼大家會叫喬丹彼得森是龍蝦教授呢?

真研究過龍蝦?

喬丹彼得森寫的《12條人生規則》里,還真的有說到他對龍蝦的研究,主要是公龍蝦,而且發現了龍蝦和人類身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原來龍蝦的世界,和哺乳動物的世界一樣,有領地意識,甚至有等級意識。

每個公龍蝦有自己的領地,各霸一方,擁有領地內所有的食物資源和雌龍蝦,所以公龍蝦之間通過相互廝殺打架,爭取地盤。

而且龍蝦戰鬥劇烈程度一點也不輸哺乳動物,甚至人類,其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研究人員發現一旦一隻龍蝦戰鬥勝利,它下一次戰鬥勝利的機率會大很多。

換句話說,龍蝦的世界,更傾向於是一個勝者通吃的世界,勝利的人不斷勝利,而失敗的人很可能就會一直失敗下去,最終慘遭自然選擇淘汰。

為什麼會這樣呢?

研究人員發現,龍蝦戰鬥輸贏,很大程度上跟龍蝦身上的血清素有關。

簡單來說,血液中血清素濃度越高,龍蝦越具有攻擊性,打架的時候越自信,打架的成功率也越高。

如果打完架之後,血清素會回復到一個穩定狀態,那可能每一場打架的結果都很難預料。

可是龍蝦打完架後,血清素仍然會維持在一個高水平。

也就是說,龍蝦打架勝利一場,血清素就會提高一次,勝利越多,血清素濃度就越高。

最終導致越是勝利的龍蝦,血清素濃度越高,戰鬥越容易勝利,從此形成勝者通吃的局面。

而喬丹彼得森認為,這種情況不單只在公龍蝦身上有,在人類身上也有,這就是人類社會的馬太效應

喬丹彼得森也因為這個研究結論,而被稱為龍蝦教授。

可是細品「龍蝦教授」這個名字,又總覺得哪裡不對。

研究龍蝦就叫龍蝦教授?

往往我們稱呼一個領域的教授,會尊稱為某個領域的教授。

例如研究心臟病的,我們會叫他心臟病學教授,或者心血管領域教授,不會叫心臟病教授;

研究人類神經系統的教授,我們叫神經學教授,而不是叫神經教授。

按照這個邏輯,喬丹彼得森應該稱為龍蝦研究教授才對。

而龍蝦教授這個稱呼,似乎就等於直接稱呼研究心臟病的教授,叫心臟病教授;研究腦神經的教授,叫神經教授。

這樣看,「龍蝦教授」這個稱呼,確實是帶有調侃。

「龍蝦理論」可能是錯的?

萬維鋼認為喬丹彼得森的「龍蝦理論」在人類身上,可能是錯的。

血清素在龍蝦身上確實有增加攻擊性,提高戰鬥成功率的作用,但是在人類身上,可能作用剛好相反。

血清素在人類身上,只是其中一個神經傳導物質。

它更多的作用,是大腦的邊緣系統和前額皮質細胞之間傳導信號。

而研究發現,人類血清素濃度越高,人並不是更具有攻擊性,而是變得更加有自控力。

從這一點來看,「龍蝦理論」並不能直接運用到人類身上。

在人類身上,類似龍蝦「血清素」,使人更加具有攻擊性的,是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越高,人越具有攻擊性。

但人體的糖皮質激素,又並不能完全類比為龍蝦的血清素。

人體糖皮質激素越高,越具有攻擊性,但是並不意味著打架的成功率就越高,這一點跟龍蝦有本質區別。

「龍蝦理論」可以看出來,喬丹彼得森的理論以及研究的角度,仍然充滿爭議。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調侃喬丹彼得森是「龍蝦教授」的原因,而喬丹彼得森本身似乎對這個調侃的名稱並不反感。

參考文獻:

01.《12條人生規則》喬丹彼得森

02.《叢林法則和人類智慧》萬維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