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中國准媽媽,請先對自己溫柔以待

心理學筆記 發佈 2020-02-12T06:19:11+00:00

1下班坐在計程車上,我直覺身體不舒服,胎動厲害,懷孕七個月來還沒有這麼漲肚子。 4 中國式大家庭,複雜的生態環境中,女性是維繫家庭關係的重要紐帶。

1


下班坐在計程車上,我直覺身體不舒服,胎動厲害,懷孕七個月來還沒有這麼漲肚子。果斷告訴司機,改路線去醫院吧。


在醫院掛上急疹,到了產科檢查,護士安排要先做胎心監護。


和監護配套的還要買腰帶,身上沒帶零錢,又從七樓到一樓到取款機換了零錢。


帶著忐忑的心,坐在檢查室里監測,發現有輕微宮縮的徵兆。


醫生穩妥起見,安排了住院輸液和觀察。


當時我身上什麼都沒多準備,手機也快沒電了,孩子爸爸正在外地出差。之前我怕孩子爺爺奶奶擔心,沒先說到醫院,電話說的是大概10點到家。


猝不及防要住院,瞬間感覺失控,一是擔憂腹中寶貝安全,二是和大女兒也要幾天不能見面。


空寂的產科大廳,我借用護士的手機,給家人撥通電話。孩子奶奶當即就從家裡來辦理入院手續和陪護。


經過一晚輸液,各方面指標也趨向正常。緊繃的心,終於才放鬆了一些。


孩子奶奶閒聊時說起,「孩子爺爺著急壞了。大女兒都快9歲了,懷上二寶,他能不激動嗎?說你現在不該上班,折騰孩子,出了這種事。」


開始聽著還以為是關懷,怎麼後面聽著不對啊?原來意思是說我在孕晚期要安心休息,上班是不明智的。


這個…… 原來是理解為我的直接行為,造成的當下結果。


聽到這個反饋,本能感到鬱悶。不上班呢?在家呆著,是否一定科學?


關於上班,我是有評估的。


首先,懷孕以來身體不錯,沒出現過不良症狀,按期主動進行體檢;


第二,上班路途謹慎,孕期六月後坐車上下班,保障休息;


第三,上班時也是適當的腦力勞動,不太消耗體力;同事也都很照顧我,讓我多休息。


瞬間,情緒有激動的、委屈的、無奈的、不被理解的……


孕期,兼顧多方情況,儘量做出科學安排,可我也無法保障不可控因素啊。


在公司,大家體諒你是孕婦,可工作起來也馬虎不得,還是要保障效率,這是職場要求。


下了班,第一時間趕到家,也要陪伴大女兒多玩一會兒。懷了二寶,她還是我最貼心的伴啊。


對長輩,即使生活方式有很多差異,也多站在他們角度思考。從老家來幫忙照顧孩子,凡事多體諒。


孕婦,不容易啊。 在職二胎孕婦,更不容易啊。一聲嘆息。


不過慢慢冷靜下來,我想,人和人的思維路徑,的確是不同的。


我們的關注點高度一致,那就是孩子的安全。


不同點在於,作為我,覺得雖然是孕期,離孕產期還有兩個月,我根據自己身體,還可以工作半個多月,再進入安逸待產期模式。


孩子爺爺作為期待孫輩心切的人,他關心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出了突髮狀況,他著急慌亂,沒考慮太多因素。直覺的可能性,就是認為我上班沒注意休息造成的。


於是,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評價。


當我們在情緒制高點的時候,很難一下子看到不同的觀點。


我又想,平時我和孩爸上班忙碌,都是爺爺早晚接送孩子,早晚為全家買菜、做飯,做好後勤後盾,也無怨言。


想到這,情緒瞬間平復了,和孩子奶奶說,「剛做了檢查,醫生說和體質、孕史都有關係。這些信息,我爸不清楚,他肯定著急啊。」



2


雖然是用理性思考來解決的小事情,卻激發了我的思考。


我用幾分鐘可以消化不同聲音,是對孩子爺爺的理解,還是本質上對自己的溫柔?


根本上,是後者。


如果我陷入在情緒中,依然於事無補;


快速地理性思考,恢復平靜,是對自己的關愛,是可以駕馭情緒的一種能力。


心智的成熟,是從能夠理解別人和自己的立場,從容解決問題開始的。


身邊很多孕媽,有的常沉浸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


前幾日,一位孕媽朋友吐槽說,婆婆在孕期來到她家幫忙了,看到她每天經常收取快遞,就心生不滿,說這得花多少錢啊,不知道省著點花,以後看孩子花錢地方多了。


她說,之前每年相處很少,這下感覺生活被打亂,淘寶預算是在計劃內,這點小事不想被指點。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瑣事難以避免。


如果改變不了必須要共處一室的事實,如何處理觀念衝突?


在新生兒來臨前,你有沒有做好準備,來面對大家庭不同的觀點?


假如長輩對你有評判,我們是否需要重蹈覆轍,陷入大戰?是委曲求全,還是據理力爭?


兩極化的反應都是兩敗俱傷。


既然提前了解價值觀念、時代背景差異巨大,如何在心智上做好準備?


3


以下的幾點建議,或許給孕媽媽們一些幫助。


一、提前做好心理鋪墊,知道會面臨因為文化、教育巨大的認知差異,帶來的隔代理念差距。


這點有多重要呢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會容易在一次次理念衝突時,被動地陷入情緒。憤怒的、生氣的、鬱悶的……


做好了心理建設,在面對觀點不同時,就會多維度思考,理解文化和教育帶來的重大差距,意識到對方不是「一個人」在針鋒相對,而可能是時代的印記;


同時,對長輩的性格、脾氣有所了解,知己知彼,能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更好地應對。


原則是對事不對人,不要因為對方的評論,讓自己生悶氣。


二、預產期因為身體原因,情緒更波動,多給自己空間,對自己更加溫柔以待。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文章說,希望世界對我溫柔以待。


實際上,世界還是正常運轉,不因為你是孕婦或產婦而太多更改。


這時候,更緊要的是對自己的接納和關愛。


很多孕媽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上班忙碌還要照顧家庭,難免怨氣積累起來,付出太多沒有回報,一下爆發出來。


「積怨」的產生,有時是因為感受中的付出和收穫失衡,或者是缺乏外界的認可。


根源上,先放下「一味付出」的執念,在孕期階段,多刻意營造心情愉快的時刻,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比如記錄美好時刻、安排美食、參加閨蜜組織的讀書會、欣賞風景,都是增加正面感受和調節情緒的有效行動。


最重要的是,是多多地自我關愛。


這種關愛不僅是物質上多買一些物品,更多是指心靈上的豐富和充盈。


三、積極地重新認識自我和學習,思維成長和蛻變。


很多矛盾中,其實是自我的一些心理投射,比如恐懼、憤怒。


某個場景,可能觸發自己的心理按鈕,是和之前的經歷和暗傷相關的。


成為媽媽之前,需要投入心理功課,去認識自己的性格,哪些事件容易讓自己疲憊,陷入苛責,哪些讓自己憤怒急躁,急於證明和對抗。


一個有能力自我關照的人,才有更多的能量滋養外界,不然容易陷入損耗。


完善自我的人格,是一生修煉的功課。


有時候,讓我們情緒波動的人或者時事件,有可能是來增加自我了解的一個渠道。


同時,可以開始學習兒童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的常識,更多地理解即將到來的新生命。


育兒是一場農業種植,不是工業生產,不存在所謂唯一正確的「育兒觀念」,如果理念和家人不同,也不要急於指責對方,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用心「看見」孩子,用愛去呵護,這樣的教育不會差。



四、抽時間享受和老公的二人世界,在價值觀上達成共識。


很多孕媽或新生兒媽媽把熱情都傾注給了孩子,忽略了和老公的情感交流。


還有很多新手爸爸,還沒有進入到角色意識中,對妻子理解不夠,引發家庭問題。


事實上,好的夫妻關係,是排在親子關係前面的。


孩子更多的是感受爸爸媽媽的情感,如果是和睦溫暖的,孩子會更加幸福。


雙方可以提前有意識地營造親密瞬間,坦誠地交流關於養育、隔代關係等各種方面的看法,達成共識和默契,對於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會共同成長。


4


中國式大家庭,複雜的生態環境中,女性是維繫家庭關係的重要紐帶。


媽媽、兒媳、女兒、妻子、職員……每一重身份背後,都是付出與努力。


心智的成長,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願你能夠首先對自己「溫柔以待」,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他人,看待環境和世界,關愛自己的內心需要,積極地表達和傾訴。


這世界上,會多了一個更智慧的媽媽,眼裡有光,心裡有愛,用柔和與溫暖來映照自己,也映照即將呱呱墜地的寶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