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清明,自然促進經濟發展,為何乾隆之後清朝卻走向了衰敗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2-13T15:03:03+00:00

古代封建王朝社會,總是會出現權臣專政、皇族掌權、後宮干政、宦官干政等各種現象。比如西漢和東漢兩個王朝,本來強盛一時,但是皇帝後來越來越弱,年齡越來越小,行事越來越荒唐。

古代封建王朝社會,總是會出現權臣專政、皇族掌權、後宮干政、宦官干政等各種現象。而這些現象,也常常會造成古代王朝的解體。舊的王朝滅亡,被新興的,沒有後宮、宦官、權臣、皇族亂政的新王朝所取代。而新王朝又會延續兩三百年,在這延續過程中,朝廷中皇帝的掌控能力又會逐漸減弱,又會出現新的幾股勢力亂政的現象。

比如西漢和東漢兩個王朝,本來強盛一時,但是皇帝後來越來越弱,年齡越來越小,行事越來越荒唐。於是,朝廷逐漸被後宮掌握,被外戚、宦官及權臣掌握,王莽、梁冀、十常侍這樣的人出現,這兩個朝代也就走向滅亡了。

再比如唐朝,一開始也是強盛無比,但是「安史之亂」以後,除了地方上軍閥割據外,朝堂也被宦官所掌控。以至於宦官可以任意廢立皇帝,殺戮皇帝。最終唐朝也走向了滅亡。唐朝的這種情況,在明朝的時候,又再一次重複出現。

清朝的時候,雍正、康熙之前,朝堂的權力主要在皇族手裡,當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讓皇帝的權力無法集中。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朝廷還因為皇族權力太大,而讓雍正大費周章。到了晚清的時候,則出現了慈禧干政等後宮干政的現象。而慈禧太后的干政,也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起來,整個清朝,政治上最清明的時候,應該是乾隆時期。

在整個乾隆時期,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皇族掌權、權臣專政、後宮干政及宦官干政這樣一些現象。雖然說乾隆晚期的時候,和珅算得上是一個權臣。但是和珅只不過是比較貪腐而已,他所培植的黨羽並不多,也沒在朝廷中排斥異己,更不敢控制乾隆皇帝,所以他根本算不得什麼厲害的權臣。而且,他不但不敢控制乾隆皇帝,還被乾隆皇帝牢牢掌控著。以至於嘉慶一上台,一下就把和珅拿下了。而拿下和珅後,卻沒有任何動盪。

政治清明,自然會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可是為什麼,乾隆皇帝之後,清政府的綜合國力卻急劇下降,清朝也江河日下,最終走向了被列強輪番欺辱的地步呢?

政治清明,卻造成了國家的衰敗,這一反常的現象,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如何理解乾隆皇帝時期出現的政治清明現象。

實際上,乾隆皇帝時期的所謂「政治清明」,其實只是表象,是非常不真實的。是建立在政治高壓的基礎上的。

而且,乾隆時期出現的,是封建社會非常奇特的政治高壓。

之所以說乾隆皇帝時期的政治高壓奇特,是因為這種政治高壓,和歷史上其它時期的政治高壓是不一樣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高壓,是秦朝的政治高壓。當時秦朝實行了焚書坑儒、嚴刑峻法等政治高壓行為。如果說光是這樣,秦朝可能還不會走向滅亡。秦朝走向滅亡,是因為它還要大肆勞役百姓,大興土木修建萬里長城、阿旁宮等浩大工程。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種莊稼,生活就進入了困頓,因而最終揭竿而起。

甚至秦朝之所以大亂,還不是大興土木,而是後來秦二世暗弱,趙高這個宦官「奸臣當道」,因此大家才不服,才有「揭竿而起」的說辭。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這種政治高壓也是如此。也是來自於權臣和宦官的高壓,也是因為皇帝暗弱,讓大家對「奸臣當道」不服氣。才要站出來,和這些「奸臣們」鬥爭。

乾隆時期的政治高壓,不是來自於「奸臣當道」,而是來自於皇帝的政治高壓。本來,皇帝已經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了,但是乾隆還不滿意,他還覺得自己權力不夠,因此才大興文字獄,進行輿論控制。同時,不斷地折磨大臣們。

比如他對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的折磨;他的皇后去世後,藉口對葬禮不滿,對大臣及皇族的折磨等等。所有這些,就是要再一次收權。

乾隆這樣高度集權,造成的結果,就是嚴重束縛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讓整個社會職能,囿於農業生產,也因此失去了走向世界前台的機會。最終國家坐吃山空,國力急劇下降,因而發展成清末的破敗落後的可悲場景。

(參考資料:《清史稿》《漢書》《舊唐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