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馬鈴薯的種植前要做些什麼?種植時會有哪些問題?應該咋辦?

躍農門 發佈 2020-02-13T15:18:52+00:00

乾旱區種好馬鈴薯,首先要在總結應用農民傳統栽培經驗的同時,注重推廣先進技術。抗旱整地要儘量秋深耕,耕深如能達到30cm,比耕深20 cm能增產50%左右。

乾旱區種好馬鈴薯,首先要在總結應用農民傳統栽培經驗的同時,注重推廣先進技術。

一、推廣高級別脫毒馬鈴薯種薯

脫毒馬鈴薯增產潛力很大,但不同級別的脫毒薯產量差別也很大。實踐證實,微型薯(原原種)、原種增產最為顯著,因此要想獲得最高產量,就必須推廣徽型薯、原種或一級薯。但馬鈴薯從外表看很難分清是否已脫毒,也分不清級別。因此,要想種上級別清晰的原種、一級薯,唯一途徑是推廣徽型薯,實現就近調種和自繁自用。

二、 抗旱整地

乾旱是山區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抗旱防旱首先要從整地抓起。抗旱整地要儘量秋深耕(20 cm),耕深如能達到30 cm,比耕深20 cm能增產50%左右。秋耕要立垡曬地,熟化土壤,春季雪融化後及時耙耱保墒,鎮壓提墒。春耕越早越好,春耕地要隨耕隨耱,做到上虛下實,地平土松,以利於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減少水分蒸發,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增殖,農諺說:「干耕濕種,頂如上糞」,總結的就是早春早耕的經驗。秋、春耕都要同時施入農家肥和馬鈴薯專用肥,以利於加快肥料分解。

三、輪作倒茬

倒茬一是能避免殘存在土壤中的病菌病毒累積傳播,減少發病機會;二是避免單一養分連續消耗,造成養分失衡;三是最好能做到3年輪作,切不可重茬種植。

四、科學施肥

馬鈴薯是高產喜肥和需鉀元素最多的作物。因此,要科學施肥,首先要注意兩點:一是需肥比例氮磷鉀約1∶0.4∶2.2;二是馬鈴薯需肥最多在塊莖膨大期(即出苗後45~90 d)。

施足底肥:山區土壤瘠薄,土壤中腐殖質和氮磷鉀等元素不能滿足馬鈴薯高產需要。因此,要想獲得高產,就必須多施有機肥料和適量化肥作基肥。農家肥每0.067 hm2要達到2 000 kg,化肥以總施用量的2/3為宜,另1/3作追肥用。如施用過磷酸鈣,應預先與農家肥混合漚制1個月。秋耕地距播種時間太長,不宜施入氮鉀(硫酸鉀)肥,應先施磷肥(過磷酸鈣)。氮鉀肥應在播種時施入空犁溝內(尤其是碳氨),溝施能減少揮發浪費,提高利用率,增施追肥。

增加肥效:馬鈴薯在薯塊膨大期需肥量最大,這時要及時追肥。追肥宜早不宜遲,尤其是含鉀元素的化肥。追施氮肥要以尿素為主,每0.067 hm2施5~7.5 kg。最好追施氮磷鉀含量45%(15-15-15)硫酸鉀性馬鈴薯專用肥,每0.067 hm2追施30~40 kg,分兩次追施,生長旺盛的地塊不宜多追施氮肥,大日期品種和有徒長現象的地塊不宜晚追,以防止徒長和貪青。追肥能防止後期缺肥早衰,促進地上莖葉生長,增加地下匍匐莖數量,提高單株結薯率和大薯率。

按需施肥:即按計劃產量的需肥量施肥。計算方法是:需補充肥料用量=計劃產量需肥量-土壤自然供肥能力。假若計劃產量2 500 kg,不施肥每0.067 hm2能產500 kg,那麼就有2 000 kg產量需要用補充肥料來實現。馬鈴薯產500 kg鮮薯需氮素2.5 kg、磷素1 kg,鉀素5.5 kg。若增加2 000 kg產量就需要補充氮元素10 kg,磷元素4 kg,鉀元素22 kg。也就是說每0.067 hm2應施尿素(44%~46%)22.5 kg或碳酸氫氨(17%)60 kg,過磷酸鈣(12%~18%)35 kg,硫酸鉀(48%~52%)40 kg。以上這些是理論數據,實際上肥料入土後當年不可能全部被吸收利用(尤其是過磷酸鈣),一部分又不可避免的會因施肥方法不當、隨水下滲等原因而流失。因此,實際施用量應略大於這一數字,尤其是氮肥。

臨縣土壤化驗結果證實,目前大部分土壤肥力處在一個中下等水平,過去「缺氮、少磷、鉀有餘」的土壤養分狀況經過連年增施氮磷肥,目前已出現氮磷養分略增、鉀不足的狀態,因此,要想獲得高產,就必須改變重氮磷不施鉀的習慣,按照馬鈴薯需肥規律合理搭配氮麟鉀施肥比例。為了施肥方便和提高肥效,也可用馬鈴薯專用肥、複合肥代替單一氮磷鉀肥,用緩釋肥代替分期施肥。用生物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物理結構,逐漸提高土壤肥力。

五、選用優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高產的關鍵。良種在同等肥料、同等管理條件下就能成倍增產,故被稱「傻瓜技術」。近幾年來通過不同耕作條件、不同區域示範種植,目前適應性強、退化慢、產量高、品質好的中晚熟品種:冀張薯8號,冀張薯12號、同薯23、晉薯16、青薯9號;早熟品種:荷蘭14號、荷蘭7號、費烏瑞它、魯引1號等品種,這些品種產量、品質都好於克新1號,但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表現不一,特別是山坡地,遇乾旱一些區域種植,暫時不能取代克新1號,有待於進一步試驗、示範,探索其高產穩產規律。隨著加工業的發展,外銷市場的不斷擴大,還必須引進試驗高澱粉品種,加工型品種,適合城市消費的菜用型品種,適合更多人消費的食用型品種,和能滿足淡季市場供應的小日期品種(夏山藥),讓品種適應市場,滿足消費。

六、 種薯藥劑處理

春季播種時,通過薯塊拌種可預防病害侵染和地下害蟲的傷芽,特別是播種時地溫低,濕度大,出苗期延長,薯塊更易感染病害。因此,要對薯塊進行拌種處理。拌種用「維穩」一份,兌水 0.4~0.5 kg,可拌種 100 kg,將藥均勻的噴洒在種子上,拌好後,放在陰涼處3~4 h後,可入種。或用「高巧」30 g,兌水 0.4~0.5 kg,可拌種 100 kg。

七、種薯催芽

據報導,種薯催大芽可增產10%以上。催芽要在播種前25~30 d進行,方法是將種薯放在室內或露地避光處,室溫15℃~18℃,在散射光下平放2~3層(下墊濕土或濕物與水泥地隔開),3~5 d翻動1次,使之發芽均勻粗壯。待芽長出3~5 mm,平鋪於光亮室內,使之均勻見光變綠,即可切塊播種。催芽能增產的原因:一是幼芽髮根快,出苗早而齊;二是經過催芽,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黑脛病等病薯均可暴露,便於播種前淘汰;三是便於剔除感染病毒後的線狀幼苗病薯。

八、播種

適時播種:馬鈴薯生育期短的只有60~70 d,長的有120 d。馬鈴薯又是喜冷涼濕潤作物,因此適宜的播種期應該根據生育期和無霜期而定。根據臨縣的氣候特點,中熟品種(如克新1號)應在5月中旬—5月下旬(小滿後)播種,晚熟品種(如晉薯16號、青薯9號、冀張薯12號)應在5月10日前(立夏後)播種。這樣可使薯塊膨大期躲過高溫,趕上雨季,避免凍害。播種後要輕耱1次(墒濕不耱),減輕水分蒸發,降低失墒對出苗和苗期生長的影響。

合理密植:採用隔犁點籽、隔犁施化肥的播種方式。行距約47 cm(1.4尺),株距 40 cm(1.2尺),每 0.067 hm2點籽3 500塊。或行距50 cm(1.5尺),株距40 cm(1.2尺),0.067 hm2點籽3 300塊。薯塊不小於30 g,0.067 hm2用種量約100 kg,機械播種150 kg(指整薯)。

種薯切塊:播種前1~2 d切塊,切種方法:先把種薯尾部切一薄片,厚度大約0.3~0.5 cm,然後觀察種薯塊莖尾部維管束是否變色,若無其他顏色,如褐色或黑色,則繼續切種,種子切塊大小:30~40 g,平均 35 g;小於 30 g的薯塊,整薯播種;50~100 g的薯塊,縱切一分為二;100~150 g的薯塊先從尾部橫切一刀,餘下的薯塊縱切成兩瓣;150~200 g的薯塊先從種薯中間橫切一刀,所得兩塊種薯各縱切一刀,最後切成四塊;200 g以上的種薯從尾部依據芽眼的分布和多少螺旋斜切,最後剩餘的薯塊頂部縱切成兩塊。

切塊要求:每個切塊應有1~2個芽眼,至少必須有1個芽眼,要求切塊呈三角形,不要切成薄片或條狀,從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髮根,多利用薯塊的頂端優勢。

切刀消毒:可用75%的酒精消毒,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沸水2 kg加20 g食鹽消毒。

九、精細管理

「三分種、七分管」,良種能增產,良種良法配套則能獲得更高的產量。馬鈴薯生產期間管理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中耕培土:出齊苗淺鋤1次,開花期要培土。培土能疏鬆土壤,增加結薯層土壤厚度,防止淺層匍匐莖(能結薯的地下莖)露出地面變成地上莖,防止淺層薯露出地面使薯塊變綠,並且有利於多結薯、結大薯,提高鮮薯品質。

打花蕾:馬鈴薯開花不消耗養分,但結蕾(漿果)會消耗大量養分。試驗證實,漿果多的品種減產5%~10%,最多20%。因此,對於漿果多的品種(如費烏瑞它)要注重摘蕾,只開花不結蕾的品種則不必打花。

葉面肥應用:花期噴稀土葉面肥,或微量元素葉面肥(初花1次,隔1 d噴1次,連續噴3次)可促進薯塊膨大,提高產量和商品率。對於有徒長趨勢(表現為節間長、葉片大、枝葉嫩弱)的地塊要在現蕾初花期噴施0.1%矮壯素或50=100 ppm(百萬分之50~100)的多效唑控上促下,促進薯塊膨大。試驗證明,徒長田噴多效唑可增產20%。但要注意的是,繁種田不要噴矮壯素、多效唑,以防止對下代種薯產生抑制作用。

十、 收穫

莖葉由綠變黃即可收穫,天氣允許要儘量晚收。收穫前10 d割秧,利於澱粉積累,減輕病毒感染薯塊,收穫時要儘量減少人為損傷塊莖,挑除病爛薯,吹晾3~5 d才能入窖。

十一、 最後的說明

馬鈴薯的增產潛力因品種、生長環境和投入不同而不同。各地應因地制宜,採用新品種新技術。尤其是脫毒種薯,級別不同產量差別很大。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買低級別種薯,也不能為了省錢而連續種植已退化的種薯,或減少肥料投人、田間精耕細作工序。合理的投入產出比必須用合理的投人來實現,高級別種薯增產的效益遠大於買種薯增加的成本。

以上就是此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廣大農業工作者,有一定幫助,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幫忙關注一下筆者以及轉發評論點讚!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