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明口罩助力抗擊鼠疫

環球網 發佈 2020-02-13T15:34:58+00:00

其中始於19世紀末的第三次大流行尤其可怕,它接連蔓延至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60多個國家,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才結束,先後死亡逾千萬人。

魏雲峰 陳 山

【環球時報記者魏雲峰 陳 山】作為讓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鼠疫歷史上曾有過三次大流行。其中始於19世紀末的第三次大流行尤其可怕,它接連蔓延至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60多個國家,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才結束,先後死亡逾千萬人。而在這次鼠疫疫情中,中國人率先普及應用口罩這種簡單的防護工具,結合別的隔離手段,為各國抗擊鼠疫疫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10年夏,俄羅斯境內西伯利亞由於旱獺傳染髮生鼠疫,並傳入中國。10月25日,滿洲里首次出現客棧暴死患者。11月7日,鼠疫在哈爾濱蔓延開來。鼠疫感染者發燒、頭痛、胸悶、乾咳……不久即窒息死亡。這次鼠疫先後波及全國69個縣市,死亡人數達6萬多人。疫情發生僅一個多月,吉林、黑龍江就有近兩萬人死亡。

在這個關鍵時刻,時任清政府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的伍連德臨危受命,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身份火速抵達哈爾濱抗擊疫情。當時以日本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為首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鼠疫是由老鼠傳染給人的,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因此對抗鼠疫的方法就是滅鼠。但伍連德實地考察後認為,當時東北氣溫低,鼠類罕有活動,不可能造成嚴重疫情。他不顧清政府禁止屍體解剖的命令,通過解剖病死者屍體確認,當地流行的是肺鼠疫,即通過人際呼吸飛沫傳播。這是科學界首次提出鼠疫分類。

確認鼠疫可能人傳人後,為阻止疫情隨返鄉過年的人流傳播,伍連德提出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鼠疫蔓延;隔離疫區;向關內徵聘醫生。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培訓、調動包括郵遞員在內的各行業服務人員一起投入防疫活動。在與疫情的鬥爭中,伍連德設計了一種縫製簡單的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被稱作「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作簡單,價格便宜,很快得到普及。中斷鼠疫的飛沫傳播途徑後,他再次打破常規,提出以火葬方式處理染病屍體,以徹底消除傳染源。通過這些措施,一場百年不遇的鼠疫疫情被撲滅了。如今各國用於防治疫情的緊急措施,許多都是從伍連德的方法中沿用而來的。

而伍連德利用口罩隔絕病原體飛沫傳播的方法更是備受稱讚。在1911年4月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憑藉在抗擊鼠疫領域的突出貢獻,伍連德還獲得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候選人提名。

責編:王怡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