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過強,一說就哭?淺析內外因,從外而內地幫助孩子成長

淅爸育兒記 發佈 2020-02-13T18:25:00+00:00

「我的孩子太愛哭了,自尊心很強,一說他就哭,真不知道該怎麼教好...」孩子愛哭,總是有原因的,而有一類孩子是因為自尊心太強,一旦受挫就「一哭了事」,讓人心煩同時又無奈。

「我的孩子太愛哭了,自尊心很強,一說他就哭,真不知道該怎麼教好...」

孩子愛哭,總是有原因的,而有一類孩子是因為自尊心太強,一旦受挫就「一哭了事」,讓人心煩同時又無奈。

那麼面對孩子的這類問題,我們可以怎麼樣幫助孩子走出誤區?

哭,是自我保護機制,是情緒宣洩手段,也是釋放信號的方式

哭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一個情緒宣洩手段和釋放訊號的方式。所以請不要阻止孩子哭(只要不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有哮喘的、邊哭邊咳嗽的)。

理解這一點並不難:嬰兒就是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訊號),而到了成人,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情緒崩潰的時候不哭,卻是直接「斷電」暈倒了(暈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理機制)。

我們並不是培養孩子成為步驚雲般的「不哭死神」。

孩子愛哭,不過是因為他只懂得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和釋放信號,其表面原因可能是孩子沒能獲取其他宣洩方式,又或者是孩子覺得哭比其他宣洩方式有效。

如果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要了解其心理動機,這一點強調再多次都不為過。

真正的問題是孩子的自尊心過強,其邏輯是這樣的:

自尊心受挫=》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選擇最直接有效(或者唯一的)方式=》哭=》釋放信號(我感到難受了需要幫助);

自尊過強而愛哭的內因--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衝突

自尊心過弱,可視為自卑;自尊過強,則可視為自戀。請先別把自卑和自戀視為貶義詞,在這裡只是一種狀態的闡述,用於強調事實。

無論自卑還是自戀,其形成本質是一樣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落差。不同的是,自卑是理想自我弱於現實自我,而自戀是理想自我強於現實自我。

我們舉個例子來理解可以更形象些:

小朋友A一直認為自己是很強大很強悍的存在(內因),在家裡他總是被誇贊為「第一名」(外因),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原來並不強大,有太多的小朋友比他強大了,所以只要一面臨競爭、一拿不到第一名,他就會有種種怪異行為,例如攻擊他人、悶悶不樂、哭泣、搗亂等等--他的理想自我被現實自我擊潰了,他接受不了現實。

此時另一個外因加入,可能引起孩子新的反應:

如果家長和孩子強調「哭」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那麼此時孩子會哭得更厲害,因為這無異於再一次強調他的現實自我是那麼弱小,他的自尊再次受挫。

如果家長強行抑制孩子哭泣,例如進行威脅、打罵,那麼孩子可能有兩種表現:強忍著停下哭泣或者哭得更厲害,但無論哪一種,內因已經從自尊受挫變成了對威脅、打罵的恐懼,從而啟動另一個自我保護機制,用於平衡與周邊人事物的關係。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自尊心過強的性格特點?

在上文的例子中,我強調了「內因」和「外因」,容我再次用一些篇幅來解釋這一性格特點的形成原因,這涉及後面的解決方式。

  • 形成自尊心過強的內因--人生而自戀,但走不出自戀

人生而自戀,自戀的一個特點就是活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裡。

嬰兒出生的時候就是自戀的,甚至可以說是自閉,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經過大量細緻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個階段:正常自閉期(0~1個月),正常共生期(2~6個月),分離期(7~36個月);

之所以說嬰兒是自戀、自閉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嬰兒的行為就能理解這一結論:

嬰兒總是不會理會處於何種環境,大人是否忙碌,周邊是否需要靜音,只要一不滿意,就大哭來發泄情緒,用大哭來先世人宣告:我不滿意了,你要滿足我!,同時用大哭來表達自己的力量,仿佛哭可以摧毀這個世界一般。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不斷獲得新的能力來探索世界,但他們仍然自戀,自以為強大:他們每獲得一個新能力就會不斷顯擺,剛剛學會走路時,他們到處攀爬;稍微能掌握一點控制排泄的能力,他們就熱衷於「屎尿屁」...

但同時他們又認知到自己是那麼弱小,他們的那些能力不過是大人的爾爾:他看到高處的東西,認為自己能拿到,當他們站起來之後,卻發現自己夠不著,於是乎他們又開始大哭了。

嬰幼兒總是自戀的,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走出這份自戀,然而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明白這一點。這就形成了孩子自尊心過強的外因。

  • 形成自尊心過強的外因--外因強化內因

在這裡,引用國內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的一段話:

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於是,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壞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攬。
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我們該負責的,什麼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但是,假若父母說,是的,那些所有的壞事情,的確就是你導致的,這個孩子就無法走出壞的自戀。
不幸的是,這樣的父母並不罕見,很多父母對無辜的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會理直氣壯地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

而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其父母會不斷和孩子強調:這些所有的正常的事情,都是你導致的,你就是那個符合你自戀的存在,而所有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他人(物)的錯誤,從而強化了孩子的自戀心理。(放縱型溺愛則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例如:某個孩子在學走的時候摔倒了大哭,父母告訴孩子,這是地板的錯,它太滑了!

  • 自尊過強的危害

自尊過強,或者說自戀,是會影響孩子的發展的。

它會讓孩子變得難以溝通,例如父母發現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想要和孩子溝通,但只要提起他是錯的,孩子就會哭泣或者是情緒激動,拒絕與父母溝通;

它會讓孩子變成巨嬰,諸如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被我們所鄙視的存在(地鐵讓座的「我是你爹」),就是極度自戀的表現;

它會阻礙孩子的社交發展,自戀的孩子接受不了他人比他強,從而拒絕與他認為比他強大的存在來往,甚至攻擊對方。例如電影《少年的你》中的反派女主角魏萊就是這樣的存在。

當然,在這裡強調自尊過強的危害,並不是希望引起家長的焦慮,我們只需要大體知道它後續可能的發展方向即可

家長們可以把這些危害的狀態來和自己的孩子作一個對比,了解自己的孩子僅僅是自尊過強,還是已經發展成更深層次的性格特點,家長過度的焦慮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望知悉。

修正孩子自尊過強,需要從外而內的修復


倘若只是讓孩子不哭,那實在太簡單了,武力威脅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方式,但情緒不會無故消散,一個宣洩方式的失效,就必然需要有新的方式來進行處理,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孩子自尊心過強的問題。以下步驟可供家長們參考:

  • 保持平和的心態,家長首先需要面對現實,包括教養的過失和你的現實孩子

「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一句話通常會被認為是「有道理的廢話」,然而事實上,孩子之所以走不出自戀,就是因為家長心態不平和,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強大的最好的,不願意接受孩子的缺點,不能客觀的面對自己孩子的真實模樣,並且把這份心態向外投射到孩子身上。

「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美好的存在」,這本應是一種情感、一個期待,卻被當成了實際標準,所以請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你的孩子,人無完人不是麼?

有一些修復建議會直指並過分強調、甚至譴責父母教養上的過失(例如「父母皆禍害」),當然這些過失確實存在,但請不要沉溺在那份自責中,如上文所述,我們更應該把過去的過失看成一個「前因」,也僅僅是前因,並以此為依據往後避免類似的教養方式出現即可。

當家長的心態平和的時候,同樣也會把這份平和向外投射,正面影響孩子成長。

  • 孩子哭的時候,請包容孩子的情緒

哭是為了宣洩情緒,同時釋放「我難受了」的信號,此時的孩子在情緒上需要不是「乖,不哭」,而僅僅是一份包容。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請包容孩子的情緒,給他一個擁抱,一個安撫動作,讓他感到安全。

另一個方面是,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接收信息的能力就自動下降了,開啟了「屏蔽模式」,只有當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之後,我們的建議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當然,孩子經常使用這種宣洩方式會對他的社交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我們要教會孩子新的宣洩方式,並且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好處。

例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你覺得很難受對嗎?但是哭好像不能讓你變得開心起來,你可以試試和媽媽說,看看媽媽能不能讓你開心起來。」,接下來就盡你所能的、合理的讓孩子開心起來,讓孩子體會到新方式比起哭要有效得多。

  • 自尊而不自戀,讓孩子接受現實自我

孩子自尊過強的內因是因為走不出自戀,外因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促進了孩子更加自戀,這是從內而外的過程。扶正孩子這個問題需要反過來:從外而內。

在孩子哭完或者情緒平復之後,我們需要告訴他一些事實:

「你並不如你想像中的強大,但有什麼關係呢?媽媽一樣很愛你,而且媽媽愛的是你,而不是『第一名』,就像你愛漂亮的媽媽一樣,你愛的是媽媽,不是『漂亮』。如果媽媽變成了醜小鴨,你還會愛媽媽的不是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斷尋求認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父母認同始終是孩子所追求的一個構成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同學、老師、戀人、上司等認同)。

並且在規避過去錯誤的養育方式之餘,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認識他自己的能力幾何,我們還需要用正確的方式鼓勵和支持他勇敢去探索。


唯有平和的父母,才能教出平和的孩子,平和是最強大的心理武器,用於平衡與周邊環境人事物的最強大的心理武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