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中修身養性八字對偶名句鑑賞(7)

國學經典八言錄 發佈 2020-02-13T19:50:37+00:00

【鑑賞】這是范泰進諫中的話,當時朝堂中的一些言事者認為「錢貨減少,國用不足,欲悉市民銅,更造五銖錢」。

【原文】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

【出處】《宋書·列傳第十三》。

【鑑賞】治理國家的方法,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的要義在於應有良好的品德,而後飾之以文。所謂國無信不立,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信用,它就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最後國家也由此而滅亡。而一個人,則必須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正如文中所說的:「土君子當以體正為基,蹈義為本,然後飾以藝能,文以禮樂,苟或難備,不若文不足而質有餘也。」

【原文】囊漏貯中,識者不吝;反裘負薪,存毛實難。

【出處】《宋書·范泰傳》。

【鑑賞】這是范泰進諫中的話,當時朝堂中的一些言事者認為「錢貨減少,國用不足,欲悉市民銅,更造五銖錢」。范泰認為這種做法猶如「反裘負薪,存毛實難。」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荒唐行為。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國用不足,人民貧困,而試圖以增加貨幣的方式來促進國家的繁榮是不可能的。

【原文】堅壁清野,以俟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敝。

【出處】《宋書·何錄傳》。繕:修整。

【鑑賞】堅固城池,清除四野,來等待敵人的到來;整治鎧甲,修繕兵器,抓住機會攻擊敵人的缺陷。這是何錄天《安邊論》中的語句,他認為只有用這種方式治理軍隊,作好充分准各,才能使邊境得以固守,所謂「保民全境,不出此途」。這種策略符合兵家的有備而戰的思想,以有備之師攻敵之不足,自然會取勝。

【原文】函車之獸,離山必斃;絕沒之鱗,宕流則枯。

【出處】《宋書·袁淑傳》。函車之獸:指大獸。

【鑑賞】能夠函車的大獸,如果離開大山就會斃命;能夠橫絕波濤的大鱗,如果離開河流就會枯死。這是袁淑議論防禦之術時上表中的話。以此來說明雖然當時索虜南侵,聲勢浩大,然而他們很難適應所侵之地的習性,也必然會在他逐步深入的戰鬥中走向潰亡,將成為離山斃命的大獸,宕流而枯的巨鱗。因此袁淑建議太祖應鼓舞士氣,放棄包袱,以己之長,攻敵所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原文】生之資氣,清濁異源;命之稟數,盈虛乖致。

【出處】《宋書·顧愷之傳》。

【鑑賞】生命所承受的自然之氣,有清濁之分;命運所承受的天數,是由於天的盈虛不同導致的。這裡主要說明,人的命運是生來就註定的,後世是無法更改的。這是顧愷之在其《定命論》中宣揚的觀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之所友不可壞,天之所壞不可友」等,因此他的觀點是一種宿命論,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所起的作用,是應該批判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