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畫:兩百年前中國發往西方的「明信片」

鯉魚旗77 發佈 2020-02-13T21:58:13+00:00

通草水彩畫描繪的題材相當廣泛,它們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本,也可視作幫助商人擴大生意的「產品說明書」,更是發往倫敦的「明信片」。

通草水彩畫描繪的題材相當廣泛,它們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本,也可視作幫助商人擴大生意的「產品說明書」,更是發往倫敦的「明信片」。

被湮滅的歷史風俗繪畫

古埃及有紙莎草紙,死海周邊地區有羊皮卷,古印度有佛經貝葉,越南有蜜香紙,中國唐朝有阿拉伯國家傳入的撒馬爾罕紙,宋代還有高麗進貢的高麗紙。現在,有誰知道中國在兩百年前曾經有過通草紙?

要了解通草畫,首先得知道什麼是通草。通草是一種植物,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植物。最初的用途是用來治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

「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通草

其後演變出的用途是生產人造花。要說人造花啊,歷史更悠久了,從晉朝起就有人製作了,一直到唐、宋、明、清各朝都在做。《紅樓夢》里也提到通草做的人造花。根據記載,最遲到1825年,廣東一帶有人把這種植物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紙張創作水彩畫。

為什麼不用水彩紙呢?因為水彩紙在當時價格相當昂貴,一般廣東人根本買不起。而通草在廣東種植面廣,通草做紙成本較低,而且容易著色,表現力強,經久不褪,便於外銷。

揚州通草花

外國人看到這種紙不知什麼名堂,它又輕又薄、接近半透明,就猜測可能是大米的漿水做成的,所以國際上早期給它取的名字是Rice paper(米紙)。

通草水彩畫的興起,與當年國際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從18世紀起,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紛紛進入歐美人的生活,在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前,來中國沿海城市探訪或做生意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真實客觀地帶回本國,向親朋好友傳遞美麗而神奇的東方風情。

從清康熙到道光年間,一直是中外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狀態,而歐洲人拚命要將本國的貨物打進尚處於自然經濟形態的中國,在南方最大的港口廣州為此聚集了不少歐洲商人和傳教士。

油畫中的廣東十三行

當時獲得朝廷允許與外商做生意的只有廣州十三行。18世紀中葉,十三行的商人就召集了一批廣州畫匠,他們在西方畫家的指導下,將西方繪畫原理引入本土繪畫中,創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畫。所以從一開始,通草畫就是大眾化的商品畫,承擔了向外傳遞中國信息和風俗的使命。

科舉題材的通草畫

通草紙的質地非常適合水彩畫運色著墨的需要,水彩顏料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時,經光的折射,能呈現斑斕繽紛的效果,富有神秘感和富貴氣,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繡,因而深受西方人青睞。只不過由於切割的樹莖尺寸有限,通草紙本身的尺幅有限,通草紙的畫面一般不超過30平方厘米。

後來,隨著中國通商口岸的開通,中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通草畫的銷量進一步增長。

廣州十三行與通草畫的關係

通草水彩畫描繪的題材相當廣泛,反映的社會文化內容極為豐富,如廣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風情、港口風情、十三行里的貨品貿易、各行各業各階層人物、動植物、司法現狀、航行珠江的各類船隻等等。它們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本,也可視作幫助商人擴大生意的「產品說明書」,更是發往倫敦的「明信片」。

清朝武將與貴婦

據史料記載,1836年左右,在廣州十三行附近約有三十家雜貨店經銷通草畫。1848年一位外國遊客在遊記中記載,他在廣州曾經雇用了兩三千人製作通草畫的「壯舉」。此數據或有誇大,但由此想見,通草在歐洲的市場還真不小呢。

這些題材寫實性很強,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極佳檔案,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可以補充中國傳統的官修檔案和文人筆記的文獻記載之不足。據此,我認為通草畫是民間藝人的作品,雖然屬於商品畫,但是對社會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宮廷畫和中國傳統文人畫。

品茶

不過我也注意到,通草畫的有些內容可能是根據外國人獵奇的心理需求畫的,比如刑法,時有腰斬、凌遲、挑腳筋等恐怖場景。事實上在清代中晚期,這些酷刑已經廢除了。可以肯定,外國人通過這種令人驚悚的「過去式」場面,會形成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誤讀。

至上世紀初,通草畫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攝影術的興起,另一個是日本的浮世繪受到了西方的青睞。目前,通草畫在國內幾近絕跡,主要集藏於西方的博物館中,比如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博物館,英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甚至英國皇宮都珍若拱璧。

採桑

但令人遺憾的是,此後的近一百年里,在通草畫的故鄉,卻極少有人知道它為何物。在中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裡,根本見不到它的蹤影,製作通草畫的作坊也人去樓空。

英國約克郡有一位熱衷於東方藝術的學者,名叫伊凡·威廉斯。他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系統地研究通草畫,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等地。2001年他與廣州博物館和中山大學共同舉辦了《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展覽。

伊凡·威廉斯與妻子展示他們收藏的通草畫

展後,就將他收藏的70餘幅通草畫捐給了廣州博物館。此舉大大推進了國內對通草畫的研究與搜尋。現在,廣州博物館擁有361幅通草畫,其中有些是外國友人幫助購買的,有些是從民間收購或來自國內收藏家的捐贈,還有一些來自文物商店的庫房。

廣州博物館的程存潔博士還於2002年兩次深入貴州貴定縣考察,如願以償地目睹了當地手工藝人生產「通草片」的全過程,還找到了一位懂切割通草紙片的民間老藝人。他撰寫的《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一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國內研究通草畫歷史的權威文本。

通草畫的價值再發現

伊凡·威廉斯的捐贈行為,大大刺激了國內文化人和收藏家對通草畫的興趣與研究,遠赴歐洲淘寶的人也經常捎回一些,並送到網上或拍賣會上拍賣。在歐洲的古董店裡,還經常能看到兩百年前的通草畫,價格並不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