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百度APP為何迅猛增長

驅動中國 發佈 2020-02-14T03:05:42+00:00

文|李北辰2020年的春節假期,很長,很喪。面對疫情這個共同敵人,數億中國人宅在家裡,坐立難安。恐懼、焦慮與其他各種積極的情緒,混合為一種「社會粘合劑」,將所有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成為每個人難以忘卻的集體記憶。

文|李北辰

2020年的春節假期,很長,很喪。

面對疫情這個共同敵人,數億中國人宅在家裡,坐立難安。恐懼、焦慮與其他各種積極的情緒,混合為一種「社會粘合劑」,將所有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成為每個人難以忘卻的集體記憶。而數億人在長假期間的足不出戶,也讓這種集體記憶的形成,主要是以線上方式完成。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QuestMobile2月12日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戰疫」專題報告》的報告以詳實的數據,還原了春節期間大眾更為活躍的線上生活。每個人閉門在家,在線上獲取資訊,社交,學習,工作,娛樂,購物……這些活動均大幅拉動了全網使用時長。其中,相比2019年百度春晚紅包期間,百度App今年春節的日均日活用戶增長了10.4%達2.05億,成為疫情期間最為活躍的App之一。

這不難理解,過去這段時間,每一個中國人,不論身在何處,或許都會想同一個問題:面對疫情,我能做點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春節期間每天有超過10億人次的網友搜索和瀏覽新冠肺炎的相關內容,每個人在搜索框裡各取所需,尋找信息,知識,安全感,以及希望。

2.05億日活背後的兩個用戶故事:強勁的信息和知識需求

「災難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日本導演北野武在日本3.11地震後的這句話,被21歲的趙峰轉發,他知道,疫情的本質並非不斷攀升的宏觀數字,而是一個個具體人的真實遭遇。

但是儘管如此,他每天睜眼的第一件事,還是主動搜索最新的疫情信息,盼望著疫情拐點的真正來臨,對於這位未曾經歷過風浪的年輕人來說,正在經歷的這段日子,可能是這一輩子遇到過最大的事。

連續多日的不安,與未曾改變的必勝信念,同時掛在他年輕的臉上。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讀中文系的趙峰,經常想起《左傳》里的那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是的,即便是在個人主義日趨盛行的當下,聚沙成塔,並肩作戰,共同抗擊「外敵」,這段經歷讓許多人與年輕的趙峰一樣,被一種叫做「集體命運」的情緒感染。當代著名思想家傑里米·里夫金稱這種情緒為「同理心文明」,即,數億人不自覺地將其他人的經歷感同身受,被身處武漢地區的陌生人的情緒感染。

譬如,雖然也擔心自己有些「同理心過載」,但趙峰每天隔段時間仍會打開百度APP。眾所周知,疫情發生,百度第一時間在首頁開通了「抗擊肺炎」頻道,設置了包括疫情熱搜、疫情地圖、疫情闢謠、醫生諮詢、公益捐贈、同乘查詢、防護手冊等不同版塊,實時輸出官方權威信息與新聞報導。

而每天一次次的搜索行為,也讓年輕人趙峰對「命運共同體」的意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現實世界,每個人獲得的各種收益,有很大一部分受益於身處其中的社會結構,整個社會就像是一條揚帆起航的大船,所有人都在甲板上,跟著它搖搖晃晃,乘風破浪,而一旦船進水,所有人都會遭殃,現在大家正在做的,就是齊心協力把它修好。

當然,對於大多數個人來說,幫助把船修好的最理性,最實際的方式,就是減少恐慌,並在資源約束條件內,更好地做到個人防護——事實上,在這場戰役中,除了最新的疫情進展,人們另一個核心搜索內容就是防治措施。

不同於年輕的趙峰,生於80年代初期的劉彤,對於17年前那場「非典」有著蠻深的印象,她清晰地記得,當年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幾乎只有電視和廣播,人們對防疫基本情況都處於一知半解,甚至嚴重滯後狀態,這和今天網友們帶有目的性的主動搜索,判若兩個時代。

譬如就在前幾天,劉彤和其他在家的朋友陸續回北京復工,為此,她特意搜索了百度APP「抗擊肺炎」頻道里的同乘查詢,這裡能看到自己是否和確診病例同行過,這一對無數返城人員至關重要的信息,會根據公開披露數據實時更新。

在劉彤的直覺里,這次新冠肺炎針對個體的「毒力」雖然比SARS弱,但龐大的患者基數和極強的隱匿性,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難度,所以在她看來,每個人聚沙成塔的關鍵,其實就是最基礎的個人防護。為此,她還特意在網上搜索到了百度聯合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出的《新型肺炎防護手冊》,獲得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各種防護權威指導。

其實通過上述兩個故事不難發現,無論是受益於技術平台進步,還是觀念水位上揚,與2003年輿論缺位的「非典」相比,每個人都開始希望能更主動地掌控安全感,譬如通過搜索行為,在局部彌合關於疫情的信息差,更好地做好疫情防護措施,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譬如,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方式之一,就是在信息蕪雜的當下(朋友圈裡總會出現來源蹊蹺的截圖),更主動地驗證信息。事實上,人們更迫切地主動搜索,也給包括闢謠在內的深度信息傳播,提供了絕佳土壤。

劉彤就是如此。當諸如「北京市下午X點將用飛機撒藥」的消息傳來,劉彤都會第一時間打開百度,那裡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闢謠專區,可以隨時瀏覽權威闢謠,她會把闢謠信息轉發到家庭微信群——你知道,每一個家庭微信群幾乎都是「謠言VS闢謠」的局部戰場,儘管她並不確定家裡的長輩能否「聽進去」這些闢謠信息,因為人性所致,「壞消息」總要比「好消息」更容易傳播,但她仍然選擇持續這樣做,她希望等待時間的回報。

而經歷過「非典」的劉彤,已經很篤定地知道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不同於2003年每個人的束手無策和焦頭爛額,哪怕在物理空間上,每個人仍然是一座彼此隔絕的孤島,但卻可以在網絡空間尋求依靠。

移動時代 搜索的入口價值正在強化

事實上,公眾對於主動掌控防疫信息的旺盛需求,也再次印證了搜索的力量。在這個不平凡的春節,每個人主動尋找權威信息,甚至通過不同信源交叉驗證,主動尋求防護措施,這些自下而上,看似微末的的主動搜索行為,是抗擊疫情期間個體力量的最大來源之一。

其實更進一步講,以搜索驅動的信息和知識獲取,早已是無論何時何地的用戶剛需。而從這次疫情不難發現,過去十餘年,百度在信息和知識構建上的積澱,讓其足以有能力完成對龐雜疫情信息的全景呈現。

在知識類信息方面,如今的百度已構建起一個包含6大產品,內容總量超過10億的龐大知識寶庫。公開數據顯示,百度知識內容的日均搜索量已經高達15.4億次,知識類產品每天服務用戶超過2.3億,用戶日均瀏覽總時長超過6.3億分鐘。

而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從這次疫情不難發現,迥異於過去兩年喧囂嘈雜的「知識付費」浪潮,百度對知識類信息的深厚沉澱,更多是附著在更具意義的「社會價值」層面。

依我之見,這種社會價值,才是換來用戶對等回報的關鍵,它直接推動了百度用戶規模和用戶時長的雙項增長——尤其是在特殊的疫情期間,就像是QuestMobile在報告中所言,這種增長變得尤為明顯。

當然,春節期間的數據增長,還與百度在面對公共輿論話題時的信息傳播優勢有關。舉個例子,百度上線了疫情相關關鍵詞特型結果,搜索「新型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等關鍵詞,即可進入到專題聚合頁中,及時掌握最新權威的相關信息和報導。

你知道,傳播學的常識是,就像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簡史》里指出的那樣,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希望儘量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人類為此發明出兩種不同對策:搜索與推薦——事實上,從最早的印刷媒介和圖書分類,到網際網路早期的社交網絡,再到最近兩年炙手可熱的個性化信息流,其實都是這兩種策略的變種。

而不難發現,在這次疫情中,通過公共話題設置能力,百度其實是將主動搜索與權威推薦兩種信息獲取策略結合在了一起,正是這種結合造就的高質量搜索,讓搜尋引擎在特殊時期,成為這個時代最好的輿論資源之一,也成為人們尋找信息,知識,安全感——以及希望的入口。

大概就在整整一年前,去年電影春節檔,趙峰帶爸媽去看了《流浪地球》,他非常喜歡裡面的一句台詞:「希望是我們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他知道,就像一位新冠肺炎自愈者寫道的那樣:「冬天一定會過去,春天也一定會到來。那時候,武漢還是那個武漢,但中國人卻連的更緊密了。」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