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四奪奧斯卡,但韓國電影普遍收不回成本?

影視工業網 發佈 2020-02-13T09:42:24+00:00

回報不足,投資有限,韓國電影產業正在陷入「死循環」。因此,韓國本土類型片只能在有限且有經驗的類型和題材賽道內更多集中,雖然有助於一些電影類型的發展,但《寄生蟲》的榮光無法複製,真正能夠實現的升級和突破少之又少。

回報不足,投資有限,韓國電影產業正在陷入「死循環」。

文 /七月

資本寒冬。

由於疫情影響,國內影視行業從冷冽寒冬邁進了倒春寒。對比之下,雖然有著《寄生蟲》拿下了奧斯卡四項大獎的高光包圍,韓國電影市場似乎也並沒有更多的「喜氣」。

原因無他,對於市場規模不大的韓國電影產業來說,資金鍊的不足已經讓整個產業陷入了不小的困境,《寄生蟲》的榮耀無法掩蓋這樣的資本焦慮。

具體來看,《寄生蟲》的成功無法複製,集中於有限類型和題材的反覆內卷開始顯出疲態;回報低、投資少,導致影片的發展上限被鎖死,難以實現更多升級。再加上,不斷加碼的好萊塢等引進片一直衝擊著韓國電影市場。

似乎,「資本」短板已經成了韓國電影市場成長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瓶頸期

不進反退。

像是韓國總統文在寅第一時間在Twitter上發文進行祝賀,感謝了奉俊昊等《寄生蟲》的主創以及所有劇組工作人員「向全世界證明了韓國電影的力量」。《寄生蟲》在這一屆奧斯卡獲得的榮耀,使得韓國對於本土電影產業再次有所關注。

然而對於整個韓國電影產業本身來說,《寄生蟲》雖然讓奧斯卡認可了「韓國製造」,但這似乎無法徹底解決韓國電影產業如今以及未來都在面臨的困境。

相較之下,韓國其實算的上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年人均觀影次數達到4.2,這是其他電影市場遠不及的數據,可見韓國人的觀影習慣早已養成。

但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韓國電影市場的觀影潛力已經被挖掘殆盡。「增速放緩」早已成為了韓國電影產業的一大特徵,其實也已經成為了一大問題。

尤其是,相對於韓國全國人口自從2012年達到5000萬,之後多年未能有更多突破,而韓國的年度觀影人次也在2012、2013年左右邁入了2億時代,至今仍舊保持著較為穩定的「不增不減」。

在這樣「不溫不火」的大背景下,2019年下半年的韓國電影市場不僅沒能維持以往的穩定,反而出現了一場較為嚴重的倒退。

具體來看,票房占比、觀影人次的成績均表現較好的7月、8月韓國電影市場,本土影片出現了多年以來的大幅下滑。其中,7月觀眾占有率僅15.2%,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數據;8月的觀影人次繼2013年以來首次降到了2000萬以下。

除了9月勉強保持了基本的持平之外,之後幾個月的韓國本土影片也都是節節敗退,絕大部分票房成績都是引進片貢獻的。尤其是在年底的韓國電影市場,引進片的數量占比完全壓倒韓國本土片。

實際上,去年12月韓國電影行業發生的韓國導演抵制《冰雪奇緣2》排片壟斷事件,其背後反映出的也是韓國電影產業正在面臨的問題,即韓國電影產業陷入了一個先天不足而無法突破上限的瓶頸期。

少投資

負回報率。

可以看出,韓國電影市場雖然足夠成熟,但目前來看,整個行業已經暴露出了極大的產業問題。而本質上,這些問題都離不開「資本」二字。

說到韓國電影產業的資金流動,肯定要說韓國官方對其本土電影的大力扶持。尤其是,最為官方、非營利組織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

44年以來,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每年都會投入40億韓元(約2355萬人民幣)扶持電影、110萬美元(約767萬人民幣)扶持短片和紀錄片。此外,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還建立了500億韓元(約2.94億人民幣)的資金池來資助製作成本不足30億韓元(約1766萬人民幣)的中小成本電影。

不過,對於韓國電影產業來說,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等對於韓國本土電影的助力,只能算得上基礎的一小部分。甚至可以說,這對於支撐起韓國電影產業的資金鍊只是「杯水車薪」。

實際上,回看韓國電影的一路發展不難發現,韓國大財團紛紛入局電影行業,很大程度上激活了韓國電影的產業發展。但依靠外部資本才得以支撐起來的韓國電影產業資金鍊,並不如想像當中的穩定。

由於引進片的大量湧入,韓國電影的產業結構和創作者們開始對標好萊塢,尋求更多的突破和發展。最直接的表現便是,韓國電影的平均製作成本有所提高,對資本的需求明顯變大。然而,韓國電影市場的規模其實並不大,這便對整個韓國電影產業的資金鍊運轉產生了極大的消極作用。

具體來看,2018年韓國電影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為-17.3%,較2015年的-7.2%再次回到低潮。韓國電影的資本回報率不足,自然導致了外來資金的撤離,能得到的投資也就變得有限。這成了韓國電影市場越往前走越感到吃力的最大原因。

對此,也有相關的韓國電影從業人員透露,由於韓國電影市場的低潮和飽和,目前200億韓元的預算很容易超過一般韓國電影製作公司的承擔範疇。

難升級

「死循環」。

韓國類型片毫無疑問的算得上整個亞洲的先進水平。對於成熟的商業電影市場來說,資金鍊的先天不足顯然是一個致命問題。目前來看,沒有不斷加碼的投資,韓國類型片的發展已經「撞上」了天花板。

具體來看,韓國本土類型片確實在近幾年有了很大發展,強勢主導了本土電影市場,並讓「真實事件+現實主義」的韓國類型片成為了一大亮點。但韓國電影產業能夠獲得的投資十分有限,這埋下的隱患直接暴露在本土類型片的表現上。

2013年,票房TOP10的行列中僅有1部引進片,韓國本土類型片可謂「百花齊放」;到了2018年,好萊塢影片占了其中的6席,本土影片只有《與神同行》的2部漫改影片以及其他2部改編影片,本土類型片「消失蹤跡」;而在2019年,雖然韓國類型片有所回暖,有包括《極限職業》在內的4部,但仍是引進片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背後其實暴露出韓國本土類型片的發展已經開始出現了被挖掘殆盡的危機,韓國電影產業因為無法藉資本加碼,而陷入了無法實現進一步升級的「死循環」。

實際上,不是韓國電影不想去嘗試更多的類型和題材,比如硬核科幻片、三維動畫片,而是有限的資金鍊限制了韓國電影邁出這一步。

因此,韓國本土類型片只能在有限且有經驗的類型和題材賽道內更多集中,雖然有助於一些電影類型的發展,但《寄生蟲》的榮光無法複製,真正能夠實現的升級和突破少之又少。而有限的題材類型不斷重複,又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審美疲勞的到來。

再加上,韓國的本土文化較薄弱,西化思想較強,這使得韓國本土影片缺少文化差異化所帶來的文化壁壘「保護層」,好萊塢等引進片更容易在韓國電影市場實現「傾銷」。

顯然,韓國電影產業雖然有著較成熟的整個產業鏈,卻無法依賴資本的高投入來實現更多成長,從而與不斷加碼的好萊塢展開競爭,直接輸在了「資本」層面上。對於如今已現頹勢的韓國電影產業來說,這似乎才是最大的問題。

本文為作者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 分享,影視工業網鼓勵從業者分享原創內容,影視工業網不會對原創文章作任何編輯!如作者有特別標註,請按作者說明轉載,如無說明,則轉載此文章須經得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影視工業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 https://107cine.com/stream/12186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