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和民國政府簽的協議,被馮玉祥輕易撕毀,這造成怎樣的後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2-14T10:50:45+00:00

1924年,直系軍閥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突然倒戈回京。清朝末期,隆裕太后和袁世凱在秘密協商之後,最終達成了兩份重要文件:第一份是《清帝遜位詔書》,這結束了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也結束了幾千年的中國皇權時代。

1924年,直系軍閥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突然倒戈回京。他先是包圍了總統府,解除了吳佩孚的職務,並將總統曹錕軟禁。之後,他又頒布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徹底廢除了清帝的名號,並責令清室遷出紫禁城。

在很多人看來,馮玉祥驅逐溥儀,是徹底斷絕了王朝復辟的可能,他理應被尊為「民族英雄」。而另有一部分人認為,馮玉祥將溥儀驅逐這件事,是既不合時宜又不合規矩,他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

那麼,馮玉祥到底應不應該把溥儀逐出紫禁城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馮玉祥最初的目的,其實僅僅是為了掠奪皇宮裡的寶貝,籌措軍餉。在溥儀被驅逐後,皇宮裡的很多寶物,都出現在了北京地下的古玩市場上。並且後來馮玉祥的心腹鹿鍾麟也曾證實,1926年南口之戰中花費的巨款,正是從倒賣皇宮寶物中獲得的。

馮玉祥顯然不想為自己攬得一個「強盜」的名聲。為了讓獲取財物顯得名正言順,他才對留在紫禁城中的溥儀開刀,並美其名曰,這是「徹底清除滿清遺毒」。

不過,馮玉祥沒有想到的是,他驅逐溥儀這個行動,對民國的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

清朝末期,隆裕太后和袁世凱在秘密協商之後,最終達成了兩份重要文件:第一份是《清帝遜位詔書》,這結束了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也結束了幾千年的中國皇權時代。而第二份則是《優待皇室條例》,隆裕太后代表清朝,將清朝的領土、主權全都轉移給了民國政府。這其中還涉及了對滿、蒙、回、藏等各個民族的安排和待遇條件。

也就是說,這份《優待皇室條例》,代表清政府是自願將統治權轉交給民國的,這是一份合法有效的文件,並且是獲得各族人民同意的。

然而這份文件在生效12年後,卻被馮玉祥愚蠢地撕毀了。

馮玉祥撕毀這份文件,等同於將清朝和民國政府之間的協議,全部作廢。往大了說,這一舉措大大降低了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聲譽。西方列強確信中華民國,是一個無組織無紀律的無能政府。而鄰近的日本和蘇聯,則開始計劃對中國這塊大蛋糕進行掠奪。

從國內方面來說,由於條例被輕易撕毀,國內的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開始變得不安,他們漸漸開始計劃尋找新的政權領導。而國內的人民對於中華民國的信任,也大大降低。

因此,馮玉祥驅逐溥儀的這個舉動,其實是嚴重破壞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穩定。最終,還因為溥儀的出走,招致了一場民族災難。

在被馮玉祥趕出皇宮之後,溥儀先是逃到了日本大使館避難。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溥儀順利地抵達了天津,並開始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從那一次接觸開始,日本人就打起了溥儀的主意。

在日本人看來,由於張勳復辟的失敗,溥儀對於民國軍閥,已經徹底失去了意義。但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在民主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封建思想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只要溥儀能有機會立起一桿大旗,就會有無數尊崇封建思想的人來應和。而這股勢力一旦出現,就會成為分裂中國的一股強大力量。

1931年,中國東北淪陷,日本全面侵略計劃開始正式提上日程。為了穩固在東北的統治,日本認為,需要拉一位能鎮得住場面的人來擔當傀儡,而溥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在土肥原賢二的誘導中,溥儀的王朝復興夢又一次復燃。

1934年,溥儀在長春南郊杏花村舉行了登基儀式,正式成為「大滿州帝國」的皇帝。「偽滿帝國」的成立,也正式標誌著中國國土再一次遭到分裂。而「偽滿帝國」在日後則成為了日本人侵略中國的重要基地,中華民族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劫難。

說穿了,溥儀之所以會當上漢奸,就是因為被日本人盯上了。而日本人同他的第一次接觸,正是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那麼,如果馮玉祥沒有在1924年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面的事會不會就不再發生了呢?

當然了,也許馮玉祥不將溥儀趕走紫禁城,也會有其他軍閥對皇宮寶貝有所企圖。這也就意味著,溥儀早晚都會被趕走。

不過,馮玉祥的過錯在於,他在一個非常錯誤的時間,以非常荒謬的理由完成了這件事。以至於造成此後中國民族的一場劫難。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