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到底怎麼死的,被女人用竹籤扎死的?真實情況比這殘酷多了

心中的日月521 發佈 2020-02-14T10:51:31+00:00

漢十一年,漢高后掌握了韓信謀反的證據,於是跟丞相蕭何商議,如何智擒韓信,商議以定,蕭何到韓信府上誆騙韓信,「皇帝凱旋,群臣都已到皇宮中表示祝賀,你淮陰侯雖然病了,但也應當前去祝賀一下。」


漢十一年,漢高后掌握了韓信謀反的證據,於是跟丞相蕭何商議,如何智擒韓信,商議以定,蕭何到韓信府上誆騙韓信,「皇帝凱旋,群臣都已到皇宮中表示祝賀,你淮陰侯雖然病了,但也應當前去祝賀一下。」

韓信狐疑,莫非劉邦果然拿下陳豨了?難怪我派去跟陳豨接洽的使者還沒回來。既然皇帝已經凱旋,我韓信名列列侯,理應前去道賀,於是跟著蕭何去了未央宮。

當韓信的雙腳完全邁入長樂宮之後,武士立馬衝過來,不由分說,當即綁了韓信,送到長樂宮鍾室,被呂后斬殺,而後三族被夷。

以上就是司馬遷對韓信之死的記載,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或許因為司馬遷沒有記錄韓信的具體死法,所以後世的民間野史、演義作者就放飛想像的翅膀,虛構了「三齊五不死」,並讓呂后在不違背「三齊五不死」的情況下,殺死韓信,非常地戲劇化,完美的演義小說套路。

所謂「三齊」,一語雙關,一是韓信曾經受封齊王,而齊國七十稱又稱「三齊大地」,所以韓信是「三齊王」;二是「與三樣齊」的意思,即「與天齊」、「與地齊」,「與君王齊」。

所謂「五不死」,又稱「五不殺」,即無論韓信犯下什麼樣的重罪,在五種環境下不能殺,「五不死」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種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銅不死」、「見鐵不死」。


劉邦在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韓信便被改立為楚王。既然已不是齊王,就不存在什麼「三齊」了,而韓信被殺的時候,連王都不是,只是列侯,所以呂后更不用顧及什麼「三齊」了。

雖然沒了「三齊」,但還有「五不死」啊。

為了不違背「五不死」,呂后充分開動了腦筋。

用布袋包裹住韓信,而後將韓信懸掛於大鐘之內,讓一群女子用竹籤,把韓信扎死。如此一來,既見不到天,也見不到地,還見不到光,在布袋之內,也見不到銅與鐵。

實際上,這只能是小說家的演繹。

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王,都會樹立賢明的形象,而賞罰分明便是賢明的一個條件,如果君王許給臣子「免死金牌」、「丹書鐵券」之類的東西,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會賞罰分明,等於承認自己不是一個賢明的君王,所以「免死金牌」這一類的東西,從來都不存在於正史當中。

作為開啟兩漢四百年江山的帝王,劉邦也一直在打造賢明的牌匾,因此不可能向韓信許諾「三齊五不死」。


雖然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具體記載韓信的死法,但班固卻在《漢書·刑法志》中寫下了韓信的具體死法,如果班固記載的沒有差錯,韓信的死法可是比傳說中的被一群女子用竹籤扎死慘多了。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

以上是班固的記載,大概意思是,漢初雖有約法三章,但對於死刑,還是有夷三族的令,夷三族的具體刑罰是「具五刑」,彭越、韓信都是這麼被誅殺的。

什麼是「具五刑」呢?先是黥面,而後割鼻,之後砍掉雙腳,再用竹條抽死,然後割掉腦袋懸掛示眾,最後把屍身剁成肉醬,拿到菜市場上賣掉。

不過,呂后稱制的元年,這樣的刑罰便被取締了,所以司馬遷會說漢高后時期「刑罰少用,罪人是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