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間:越南內戰與裝備3000大炮的順化長城

冷炮歷史 發佈 2020-02-14T11:19:16+00:00

公元1593年,長期割據越南北部的莫朝,終於被來自南方的後黎朝集團所攻滅。然而,這次事變並未讓越南全國重歸一統。


公元1593年,長期割據越南北部的莫朝,終於被來自南方的後黎朝集團所攻滅。雖然其統治者曾以割地納貢為條件,換得大明王朝保護,但最終還是沒能避免覆滅厄運。然而,這次事變並未讓越南全國重歸一統。相反,倒是開啟了高烈度的更大規模內戰。


原來早在黎朝集團復興之處,原本的王室就遭地方大族所架空。其中,控制軍政大權的鄭氏,隨大軍一起北上,並順利控制了首都升龍城。至於繼續以地方勢力為依託的阮氏,則致力於控制南方各省,為自己換的安身立命之地。尤其當後黎朝重新整合了北部平原地帶,就只能繼續維持表面臣服。


此後,以升龍城為大本營的鄭氏,在各類事務上就表現的更為蠻橫無理。在已經完全架空君主的基礎上,又下令將原來模仿中原朝廷模式的六部解散。所有大權一律收歸自家人所掌控的鄭府,並專門用來自家鄉的清化籍士兵組成宿衛隊,直接扮演近衛軍角色。至於原有的各地駐軍,也完全被其籠絡的將官所管制。


相比之下,帳面實力遠遠不如的阮氏,則在南方積蓄力量。除了收納因橫徵暴斂而出逃的北方農民,還不忘強化只忠於自己的第二套軍政班底。同時,依靠開放港口等措施,吸納來自馬六甲和澳門的葡萄牙商人。受此影響,阮氏軍隊擁有了大量優質槍炮,並對其後來的自保起到了關鍵作用。


1627年,羽翼漸豐的阮氏也開始拒絕向北方繼續交納稅收。而留在北方的鄭氏集團也準備撕破臉皮,出動大批官軍南下鎮壓。然而,由於長期的暴虐統治與對地方武裝壓制,鄭氏的軍隊空有數量優勢而沒有任何可靠戰力。最後因大敗而不得不退到清化附近的吉安河北岸。至此,雙方的長期最穩定邊界基本確立。坐擁大把資源的鄭氏,時刻想要揮師渡河,將整個中南半島海岸兼并。困守南岸的阮氏,則期望以各種手段保住自己的留居地。構築宏大的永固工事,就是順理成章的方式。


在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過後,阮氏選擇將大本營設在地理位置非常緊要的順化,並開啟了越南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建設。利用山海之間的狹窄地形,靠著河流掩護,陸續用巨石搭建出12公里的長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採用了更加穩妥的前後兩道防線結構,並將大批火炮配置其中。其最高密度可達每4米就安設1處炮位。由於本身就緊挨著大城順化,又可以及時獲取陸海軍支援,免除了防禦兵力不足困擾。


由於在先前的戰爭中遭重創,位於北面的鄭氏武裝未能及時出手阻止這項工程。等到順化的長城出具規模,才意識到前進路線被對手完全封堵。對缺乏攻堅能力的北越軍隊而言,這無疑是難以逾越的巨大障礙。為了儘快打破這座嘆息之牆,升龍城方面再次啟動戰時體制,傾全國之力拚湊南征大軍。


很快,兩強之間的第二輪大規模衝突就在順化長城沿線展開。鄭氏方面集中了號稱有100000人的步騎兵隊伍,並輔以500頭戰象和沿海岸南下的500艘大小船隻。但水戰能力較弱的後者,主要負責為前線部隊提供給養。在南方戰艦不出動干擾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貿然向防禦嚴密的順化外港突擊。因此,攻擊重任始終落到了陸軍部隊身上。


只是因順化長城異常堅固,讓普通的攻擊很難對其造成重大損害。當時的鄭氏軍隊雖裝備有一定比例的火炮,但大都是應付單兵目標的小口徑類型,對石質牆體的效果近乎為零。倒是堅守在牆後的阮氏武裝,逐步購買了大量葡萄牙火炮,足以在第一層火力上就占得先機。加上被西方水手讚譽有加的火槍手和弓弩部隊,使得對手的士兵很難輕易靠近。於是,原本畢其功於一役的猛撲,成為了拖拖拉拉的長期對峙。


1633年,重整旗鼓的鄭氏部隊開始轉換策略,企圖以水師進行兩棲迂迴到長城以南。但面對眾多裝備葡萄牙火炮的阮氏戰船,這樣的努力還是釀成自身的又一次大敗。此後,升龍城的朝廷終於承認自己在軍事技術方面已完全滯後。為了繼續同擁有葡萄牙人支持的南方對抗,派人聯繫了正大肆擴張地盤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後者不僅出售大型火炮到越南,甚至直接派技術人員到北部提供指導。


1642年,鄭氏大軍啟動了第三次大規模南下攻勢。由於開始裝備荷蘭大炮,原本固若金湯的順化長城不再牢不可破。經過炮兵的不懈努力和其他工程部隊的交替作業,長城的第一道牆終於被北軍所突破。同時,海上的交戰也因3艘荷蘭武裝商船的抵達而陷入白熱化階段。面對眾多只在船頭裝備1-2門火炮的槳划船,這些原裝的歐式戰艦發揮出遠超其原始設計的威力。過去一直占據順化沿海控制權的阮朝水師,就因為這些突如其來的外敵而損失慘重。只是由於陸上攻勢的巨大消耗,才讓精疲力盡的圍攻者在第二道城牆面前停下步伐。


1648年,休整多年的南軍隊才發起反擊,成功將部署在長城區域的官軍重創。雖然北方始終握有理論上的資源優勢,但高壓集權所造成的效率低下,使其部隊戰力終究無法提升到正常水準。巨大的戰鬥損耗也沒能助其摸到敵方大營,反倒使家族集團的勢力遭到嚴重打擊。因此在長期內戰的末尾階段,雙方的僵持局面已很難被任何一邊所打破。


1653年,長期遭壓制的阮氏終於策動起大規模北伐。這也是他們首次對占據正統名義的強敵,發起分量十足的反擊。然而,由於南方系部隊也長期分屬於不同的地方大家族勢力,形成了兩支部隊都互相競爭-拆台的惡劣局面。戰鬥爆發之處的突飛猛進,也就很快讓位於磨磨蹭蹭的緩慢消耗。這對於人力資源有限的阮氏而言,是最為不利的形勢。因此到1656年,所有的北上部隊又只得退回到順化長城的南面。


此後,整個科摩林角以東半個亞洲都發生了重大地緣政治變化。此前還困守西南各省的南明政權,被執意用兵的清廷消滅。而可以繼續吸引滿洲注意力的三藩和台灣東寧府,也在之後的30年內灰飛煙滅。這讓任何立足於越南的勢力,都需要重新面對一個處於上升的北方帝國。


1672年,鄭氏軍隊嘗試做最後一搏。然而,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退出,北越武裝的技術能力也很快出現下滑。反倒是繼續堅守順化長城的阮氏,逐步將其炮兵武器全都升級為葡萄牙樣式。因此,北方大兵的最後突擊,也就在近千門火炮的洗禮下宣告慘敗。已經對戰超過百年的兩家,也終於在此戰結束後被迫妥協。在清朝的康熙皇帝調停下,大家以繼續尊奉黎朝君主為前提,正式承認對方的勢力範圍。


此後,順化長城的軍事功能已大打折扣。然而,作為南北越之間的分界,依然被長期保留下來。作為越南在近代前期的最大防禦工程,這座雙層邊牆無疑對歷史的演進發揮著巨大作用。


也正是因為經年累月的長期混戰,迫使南北雙方都各自向周邊尋求擴張勢力。無形中為越南日後的地區影響力,打下了不可低估的歷史基礎。至於西方軍事技術的實際運用效果,也將被他們給深深的植入腦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