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捐助配詩,背後故事令人意外

環球網 發佈 2020-02-14T11:34:27+00:00

邢曉婧李天陽 本報記者 邢曉婧 李天陽「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有聲音認為,這次日本給中國開了一場詩詞大會。

邢曉婧 李天陽

本報記者 邢曉婧 李天陽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連日來,日本馳援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物資上的古詩詞火了。有聲音認為,這次日本給中國開了一場詩詞大會。然而,《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詩詞幾乎都是在日本的中國人提議寫上的。

為創作小詩請教高中同學

疫情發生後,由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NPO)仁心會尋找貨源、日本湖北總商會協助、新加坡企業火幣國際和中國民營企業歐科集團認捐的一批防疫物資,外包裝用中文寫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詞出自中國古代詩歌《詩經·秦風·無衣》,意為「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這句詩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不少網民讚嘆日本人的文學造詣。實際上,NPO法人仁心會是一家在日華人組織,是由在日或有留日背景的醫藥保健從業者以及相關公司組成的新生公益組織。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這句詩詞是在一位中國留學生的建議下使用的,以表達華人華僑和出資企業與祖國疫情嚴重地區人民同在的情感。

在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的物資上,每個箱子外面都貼了用中文寫的一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右圖)。此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意為「雖分離兩地,但兩地雲雨相同,明月也不分兩鄉,可以共睹」。

舞鶴市港口振興國際交流課課長小島宏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這句詩是來自中國大連的小伙兒曲振波想出來的,他現在該機構進行國際交流。小島宏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舞鶴和大連自1982年結成友好城市以來,有著密切交往。當這名中國同仁提出使用這句詩的時候,他們都說好,認為詩里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他強調說,日本和中國互相幫助是應該的,不久後還將運送第二批馳援物資。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在日本富山縣給遼寧省的馳援物資上,貼有這首中文小詩。富山縣國際課課長久崎美乃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這首小詩是在此工作的富山縣經貿聯絡官孫肖原創的。久崎介紹說,富山縣和遼寧省自1984年締結友好關係以來,在經貿、教育、人才交流等領域有著深入交流。得知遼寧省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缺乏物資時,便率先予以支援。

《環球時報》記者隨後聯繫到孫肖,她回憶說,當時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思考,想要把「遼寧」和「富山」都寫進詩里,以此表達兩地的友情。「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日語裡也有同樣的說法,放在詩里比較合適。最後「共盼春來」既有「盼望春天來臨」的含義,也飽含「希望疫情早日散去」的心愿。孫肖還說,富山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有些人誤以為是「富士山」,希望藉助這次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富山和遼寧、和中國的故事。

孫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了創作這首小詩,她還在微信上請教了兩位高中時期同樣愛好文學的閨蜜,儘管三人如今分散在日本、紐西蘭和英國三地,但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最終敲定了現在的版本。孫肖感嘆,「我們都在中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後來學習不同的語種,定居海外。沒想到,代表中國文化的詩句以這種方式回到祖國,文化的傳播軌跡非常神奇。」

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的馳援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左圖)則是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據記載,公元8世紀,日本長屋親王曾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上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後來,鑒真和尚聽聞此偈,深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無論是誰想出來的,都寄託了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

前日本駐重慶總領事瀨野清水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漢字、詩詞也是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的中小學生都會學習古漢語,背誦唐詩宋詞,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名著。瀨野清水說,詩句雖短小,但文字寓意深刻,馳援物資上的古詩詞無論是誰想出來的,都寄託了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強調說,日中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時刻,用漢字、用詩句傳情達意更具深意。

在日本有很多關於中國詩歌的書籍,不僅有《中國名詩選》這種合集,還有很多名家個人詩集。有日媒稱,「詩王」白居易、「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並稱日本三大「唐詩偶像」,長年在所有詩人排行榜中穩居三甲。白居易的《白氏文集》自平安時代開始在日本流行,對日本文學界影響很大。其中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長恨歌》最為有名,在《源氏物語》中也有引用。有日本詩歌愛好者分析說,「白居易的詩之所以能越過國境深入日本人內心,在於樸素易懂,不論是精英還是百姓,誰讀都能找到共鳴。」

日本人對於中國古文的喜愛並不局限於某一朝代,著有《史記》的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在日本也有大量粉絲。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其筆名的寓意就是「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環球時報》記者的一名日本朋友是司馬遼太郎的忠實粉絲,他告訴記者,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馬遼太郎的寫作風格受到中國古典文化影響,在描寫秦朝歷史的小說《項羽和劉邦》里體現得尤為明顯。

「對詩歌的關注會大大提升」

「詩歌特別適合用來表達種種公共情緒。」《詩刊》雜誌社編輯部副主任彭敏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每當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性事件時(比如非典、汶川地震),整個社會對詩歌的需求和關注會大大提升。近日,中國「80後」詩詞作者廖彬宇集古人詩句贊抗疫英雄,「江山有待早歸去(唐·詹敦仁),霄漢長懷捧日心(唐·錢起)」。

針對很多網友吐槽國人只會「武漢加油」,彭敏認為這種不自信大可不必:「詩詞的這種功用,在中國其實從來都是一個悠久的傳統,從春秋時期開始,國與國、地區和地區之間的交往就經常先來幾句詩了。如今這個傳統是否如我們所擔憂的那樣已經中斷?其實並沒有。只不過,沒有疫情這個放大鏡,平時用得再多也無法引起全網關注。就比如『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很多年前,我們的媒體就經常用來形容兩岸關係。」

責編:張嘉玉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