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馬政的興盛、衰敗、廢弛,折射出了整個清朝盛衰的過程

瀚海說史 發佈 2020-02-14T11:59:57+00:00

序言:清朝興起於東北,在與明王朝相抗衡的過程中,憑藉八旗鐵騎最終入主中原。倘若馬匹有損傷、死亡,當事人必須按價折交,無人例外。

序言:

清朝興起於東北,在與明王朝相抗衡的過程中,憑藉八旗鐵騎最終入主中原。而八旗騎兵的強大與滿族的養馬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養馬千日,用之一時」,頻繁的戰爭迫使清朝統治者格外重視馬政建設。清軍入關後,通過借鑑歷代中原王朝的馬政建設經驗,在滿族傳統的養馬經驗的基礎下,創立了獨具滿族特色的馬政制度,對鞏固清朝的統治起到了傑出貢獻。


滿族建立的後金(清)政權以騎射起家,入關後馬政建設在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頂峰。

我們都知道,騎兵是古代戰爭的利器,坐騎馬更是生活必需品,是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工具。因此各朝各代對於馬的管控有著嚴格的要求,作為以騎兵發家的清代更甚。

清朝建立後,統治者高度重視馬政建設,制定了一套較前代更為嚴密完備的管理制度,不遺餘力地擴大馬源、培育優良馬種,以確保軍事儲備力量能夠更好為維護國家統一。

「國家馬政,最關緊要。必平時牧養蕃息,斯緩急可以備用。」——《清實錄》

比如,清朝在東北以及內蒙古和西北的青海、甘肅、新疆等適宜牧放的省份興辦了多處牧場。同時,建立健全了馬政管理機構——中央專管軍牧的太僕寺和專管皇家牧場的上駟院等。

另外,為了促進牧場生產,三年一次的均齊賞罰制度也於康熙年間出台。政府的重視和地方的嚴格管控,使得清代的馬政在康熙、乾隆年間達到了巔峰時期。

而八旗馬政作為清代馬政建設的核心部分,更是倍受統治者重視,八旗滿洲騎兵理所應當的成為清朝最高統治者要中的核心武裝力量,被視為了清立國之本。

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後逐漸走向衰落,八旗馬政也逐漸到了崩潰邊緣。

雖說「康乾盛世」為清代國庫積累了大量財富,卻架不住晚年好大喜功的的乾隆肆意揮霍。頻繁地發動戰事,致使乾隆末年的國家財政出現大危機,國庫收入開始入不敷出,進而導致馬政大受影響,過去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開始廢弛。

1.督牧制度開始荒廢,均齊賞罰制度不能夠被嚴格堅持。

以往每屆的均齊之年,主管牧場的堂官都要親臨現場,察核馬匹的增覆情況,並根據賞罰標準一一評判。從嘉慶開始,清代漸入多事之秋,國內人民起義不斷,征服疲於奔命,再加上國庫「羞澀」,本應加強馬政的關鍵時刻,不但沒有加強反而被大大削弱。

牧場堂官不再按制度親臨牧場均齊考課,也不再向兵部匯報盈虧情況,更別說遑論賞罰。馬政從此失去監督與約束,各級管理官兵盜賣馬匹,貪污成風。

2.馬匹的收放制度也漸漸廢弛。

以往皇帝講武、行圍或進行時巡典禮時,都會從牧場徵用優良馬匹(官馬)供扈從的大臣、官兵騎乘,在事情結束後一一歸還。倘若馬匹有損傷、死亡,當事人必須按價折交,無人例外。

這時候的某些扈從或官員卻從中牟利,將這樣的馬匹據為己有,甚至會以各種藉口去牧場強行占有馬匹,清代馬匹的牧放管理從此陷入混亂,且趨勢愈發難以逆轉。

3.此外,買賣「紅單」的現象也越發猖獗。

本來「紅單」是兵部核發領取差用馬匹的憑證,憑紅單可領取少則一二匹,多則四五匹。賞罰制度的廢馳下,官兵選擇用銀錢折交,或以疲憊老弱者充數,致使牧場損失慘重。吃到甜頭的人趁機私下大肆賣售「紅單」,最終導致馬匹巨額虧損,進而馬政到達了崩潰邊緣。

而八旗馬政是當時整個國家政治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衰微腐敗可以看作是整個國家政治衰微腐敗的一個縮影,不再是新王朝的清代從此喪失了馬政復興的可能性。

清代的經濟日漸空虛,未能處理好墾牧關係,引起的墾牧爭地是八旗馬政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清代自建立以來,為了防止漢人反抗,從最根本抹殺其危害性,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馬政制度里包含了很重要的一點:「馬禁」。

馬禁以禁止民間養馬為主,不考慮民生實際情況,在人口密度逐漸增加的進程中,沒有有效地對制度進行變通、更正,以至於馬政建設遭到沉重的打擊。最明顯的就是馬場地數量的大量減少,其被突增人口所需的農墾業擠壓,甚至被偷墾。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清朝入關初期,其興起的東北地區被視為「龍興之地」,寧願土地荒廢也不准漢族人民出關開墾,更嚴禁民人耕作、居住。

然而,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因海城、牛莊等處安插新來的農民人多地少,無法維持生計,康熙帝被迫批准將八旗馬場地分給新來農民墾種。周邊牧場逐漸被漢族民人與蒙古人私墾,導致整片區域的馬場地被逐漸蠶食,直至衰敗。

另外,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直隸青縣等處西翼四旗馬廠餘地188462垧,竟被被當地農民認墾者為32016垧,被偷墾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都對八旗馬場地形成很大衝擊。各種原因形成合力,馬匹生存空間大為壓縮,馬場存亡成為問題。

「該處辦事大臣屢請封禁,將私收地租之蒙古治罪,偷種之民人驅逐,積年總未辦妥。」

之後,為了滿足剛需的開墾地數量,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劃出作為蒙漢雜居的馬場地余荒89649畝和救恤貧窮蒙古人為目的的餘地35319畝,全部清丈發給百姓土地執照。(當然這些都是考慮稅收的)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在東北設置的八旗三大牧場地最後全部被清丈,總計180多萬畝牧場地被開放。雖說「歸併馬場,開墾牧地」促進了東北地區開發,馬政建設也已名存實亡了。

結束語:

清代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期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更是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處境。然而,清代的馬政思想仍受著舊制度的束縛,產馬地的大肆破壞,加上軍閥和戰亂的征取強奪,致使清代的馬匹數目和品種大為薄弱,此際我國養馬業的落後和頹勢可以說與時代完全不再適應。

可以這麼說,清代八旗馬政制度與其它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一樣,是清代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縮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清代的八旗馬政制度隨清朝國勢衰落而最後消亡。

而清朝八旗馬政後來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清王朝的政治腐敗、吏治廢弛、偷墾牧場現象嚴重、後期的戰亂破壞都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的聯繫。

當然,清代的八旗馬政也有重要影響。比如邊疆馬政保證了邊疆地區軍事用馬,而且還能輸往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馬場的經營還促進了民族融合,對於鞏固清朝統治、平定邊疆民族分裂分子叛亂、維護統一有重要意義。

另外,清代八旗馬政走向衰落的另一個主因是世界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再明顯,馬政建設被邊緣化也在情理之中,走向沒落成為必然。

主要參考文獻:

《清實錄》

《滿族通史》

《清代全史》

《清代馬政制度述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