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書法報社 發佈 2020-02-14T13:04:30+00:00

其實這並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達過對漢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說到:「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自己所寫的《且介亭雜文》中也是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魯迅先生認為漢字就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病菌是由內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麼先進,但是漢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報》的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魯迅公然說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一出,即使平時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來反駁他,一時間社會上開始了很長時間的爭論。

其實這並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達過對漢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說到:「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自己所寫的《且介亭雜文》中也是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魯迅先生認為漢字就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病菌是由內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麼先進,但是漢字是深入人體的病菌,如果不從根本上除掉它,結果改變不了死亡的結局。

其實說起來魯迅也是一位靠漢字吃飯的人,為何他會對已經流傳數千年的並且也使他養家餬口的漢字如此的深惡痛絕呢?其實最初提出廢除漢字並不是魯迅提出的。早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很多的有志之士開始反思自己國家落後的原因,當時激進一派的人就主張全盤西化,徹底擯棄傳統的中華文化,他們認為中國只有擯棄了落後的中國文化才能夠逐漸追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漢字就是首要擯棄的東西,由此,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字廢立之爭開始展開。

1917年,剛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來的胡適就率先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的雜誌《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在裡面就明確提出了提倡廢除晦澀的文言文,使用人人都能聽懂的白話文寫文章,此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緊接著就出現了很多的學者直接希望徹底擯棄漢字,然後再找一種符號從而代替漢字,在1920年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的方案,1930年翟秋白更是提出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實際上魯迅能夠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是有著自己的顧慮的,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日本對中國動手的「前夜」,中國國內的現狀是各派系軍閥林立,科舉制也已經廢除,當時的中國政府一直都沒有推出一套完善合適的教育體系,加上國內混亂,很多的人都上不起學,當時雖然是國學大師輩出的時代,但是當時的文盲率卻高達95%,繁體字的複雜難懂使很多想要自己學習的人望而卻步,民國時期使用的西方的威妥瑪拼音在中國的使用也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拼音還是在1956年國務院頒發《漢字簡化方案》頒發後的兩年後也就是1958年才成熟出爐開始在國內推廣,甚至在當時還有人提出直接用拼音代替漢字。一直到《簡化字總表》的廣泛推行,漢字的使用和辨別方便後我國的文盲率才開始下降。

結合以上,相信魯迅先生的本意也並不是完全廢除漢字,也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中國已經面臨著亡國的危險了,他一方面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祖國的文化能夠被傳承下去,但是他更希望中國能夠與世界接軌,在世界上存活下來,從而走上富強的道路,所以他才會「兩權相害取其輕」,選擇消滅漢字保住國家。

今天,漢字不僅保留了下來,更是推向了世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建國後政府對漢字簡化方案的成功實行,所以小編還是想說一句,黨和政府才是國家發展的保障,我們生在了好時代。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